仿版贷款App设套有人被骗数万元官方支招收好“避坑”攻略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裴熔熔文图
总有那么一些“套路”,让人猝不及防。
近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接到多位消费者报料,称通过短信链接或社交软件链接下载了某贷款App,但没想到不仅钱没贷到,还被以认证费、解冻费的名义,骗了不少钱。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套路接套路多人被骗
今年5月份,来自河南省兰考县的张先生收到一条短信,显示有98000元钱待领取,进入链接即可确认取用。因家中正急需用钱,张先生就点击链接下载了一个叫“中原消费金融”的App,并填写了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提交了10万元的贷款申请。
没想到,事儿来了。
虽然张先生再三确认自己的卡号并未填错,但对方坚持有误,最终张先生转给对方2万元的“认证金”之后,App上银行卡账号显示更改,但是张先生再次尝试提现,仍未成功,原因为“操作失误,需要再次提交50%的金额(即6万元),进行二次认证方能解冻”。
在层层“套路”之下,张先生两天内陆续向客服提供的几个账号转了8万元的“认证解冻费”,可是客服却突然消失不见,联系不上了。据央视财经6月7日报道,同样被“套路”的,还有损失了3.2万元的梁先生。
“对方一直忽悠我转账,说不配合的话会影响我的征信,公共交通工具也不能坐,出行都会受影响。”梁先生说。
>>“李鬼”App层出不穷
而事实上,确实存在“中原消费金融公司”这一机构和对应的App,它是河南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总部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
不过张先生和梁先生遇到的究竟是“李逵”还是“李鬼”?
记者注意到,为了证实自己身份的真实性,高仿App所谓的“客服人员”伪造了“营业执照”“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甚至还有盖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印章的所谓“官方文件”。
郑州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民警相冰表示,这是非常典型的贷款诈骗案,诈骗方通常会假冒知名且正规的金融机构,以“超低息、无抵押”为诱饵,先骗取消费者保证金,再以“银行卡信息有误,资金被冻结”为由骗取解冻金。
据央视财经报道,这些假冒App虽与真的外观基本一致,但伪造成本极低,一般一周不到就可做出前端框架。而且很多仿版App使用的都是境外IP地址,给追踪带来极大困难。
其实,被“李鬼”冒名顶替的并非只有中原消费金融公司一家。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监测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81万个,受害用户达12万人次;互联网金融仿冒App2801个,仿冒App下载量3343.7万次。
>>河南多部门紧急提醒
针对层出不穷的网络金融诈骗手段,河南多个部门发布提醒。河南省反诈中心提醒:网络贷款先交费的,网络客服主动退款不走原渠道的,网友带你投资理财赌博的,公检法或公职人员要求转账以证清白的,网络兼职刷单大额联单的,冒充公检法让你转账汇款的等都可能是电信网络诈骗,请拨打96110核实。不轻信、不转账、不透露,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
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郑重提醒:创业创新缺资金,贷款要找正规军。中介忽悠勿轻信,个人信息要看紧。山寨软件忌使用,不明链接要当心。一朝被骗才惊醒,天上哪会掉馅饼?
1.正规网络贷款平台不会在授信审核过程中收取任何费用,所谓关联认证金、履约保险费、保证金、银行卡解冻费等都是诈骗分子的托词。
3.下载App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官方软件,务必在正规应用平台下载,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以及二维码下载安装软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信息安全部技术专家邓佑军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表示,消费者最好避免从社交软件或者短信、二维码链接下载App。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不要私自通过个人账号将自己的钱转出去,也不要在App的范围之外进行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