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交所对*ST新都作出终止上市决定,*ST新都将进入退市程序,成为2017年“退市第一股”。*ST新都的退市给一些投机资金盲目豪赌ST股恢复上市以及A股壳资源敲响了警钟。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在IPO常态化、退市常态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A股市场将形成“有进有出”活水,壳股价值或将大大降低。
成2017年“退市第一股”
近期,*ST新都被深交所终止上市,成为2017年“退市第一股”。公开信息显示,*ST新都(新都酒店)于1988年正式开业,1994年1月在深交所挂牌。后因违规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等事项,*ST新都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2015年5月21日起*ST新都被深交所暂停上市。
今年4月25日,在恢复上市的道路上蹒跚了近一年的*ST新都,因会计师事务所的函件走到了悬崖边。当日*ST新都公告称,收到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湖南分所的函件,“2015年度在营业收入中确认的2014年度租赁期的高尔夫物业租金收入”鉴于收入确认的背景及特殊性质,具有偶发性,应被视为非经常性损益。根据测算,“调整后的2015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39942.22元”。
退市常态化逐步推进
随着*ST新都成为2017年“退市第一股”,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在去年欣泰电气因涉嫌欺诈发行被责令退市后,A股不断“有进有出”,显示出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但与此同时,自2001年建立退市制度以来,A股总计退市公司仅约90余家,退市率仍然较低,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仍待不断完善。
一方面,IPO常态化不断推进,呼唤更为完善的退市制度给予配套、支持。近年来,A股新股发行不断提速,如2016年全年IPO超过200家,在IPO堰塞湖“水位”降低的同时,也为提振实体经济带来动能。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等人认为,在产能、流动性过剩等背景下,IPO常态化可通过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不断提供金融支持。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不断推进IPO常态化的同时,市场需要有进有退的良性机制,让资本市场真正成为“活水”。
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随着*ST新都退市,退市常态化逐步推进,部分暂停上市的“垃圾股”想要恢复上市将变得越来越难。
“一夜暴富”投机神话终矣
6月6日,ST新梅迎来恢复上市“首秀”,截至当日收盘,ST新梅跳水下跌,其恢复上市“首秀”未能如期“暴涨”。不少ST概念股开始脱离“乌鸦变凤凰”剧情,从炒壳“香饽饽”变为“烫手山芋”。
5月26日,停牌近一年的*ST重钢在复牌后股价连续下挫。此前,*ST重钢因2015年度、2016年度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然而今年5月2日,*ST重钢发布公告称,因“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较为复杂,拟置出钢铁资产涉及债务规模大,债权人众多,涉诉债务情况复杂,经与债权人进行沟通,公司尚未能就重组方案与主要债权人达成一致意见”,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12日,在可统计的61只ST股中(不计长期停牌股票),有41只今年跌幅超过30%,占比近七成。其中有10家股价被腰斩,包括*ST昌鱼、*ST宝实、*ST上普等。
有进有退,资本市场方能成为一池活水。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在IPO常态化、退市常态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小市值股不断出现,押注ST股风险持续增加,壳股价值将不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