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当前*ST公司退市风险如何?炒壳炒差风气是否消退?对于规避退市行为如何监管?
部分公司退市风险显现
观测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半年报是一个重要窗口。记者梳理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发现,上半年,有91家ST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为负,48家ST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为负。
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是这些公司上半年亏损的主要原因。例如,ST德豪表示,上半年,面对国外疫情肆虐,国内疫情反复等不利局面,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克服困难,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本期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但依然未能扭转亏损局面。
一些公司因为资金流动性、债务危机等原因导致业绩持续亏损。例如,ST林重解释上半年亏损原因时表示,主因之一是公司受限于流动资金规模,不能满负荷生产,故较上年同期营业收入减少。
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当前沪深两市风险警示板共有184家公司,存在退市风险的*ST公司有108家,其中,近30家*ST公司上半年营收不足5000万元且净利润扣非前后孰低为负,按照这个数字估计,全年很可能收入不足1亿元且净利润扣非前后孰低为负,也就意味着将触及退市指标。
从审计意见退市指标来看,一些公司退市风险也在显现。例如,*ST中新、*ST明科、*ST康美等多家公司2020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根据现行规则,若2021年年报继续被出具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甚至是保留意见,都会直接面临退市摘牌。而从半年报情况来看,目前多家公司形成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形均未消除,未出现明显改善迹象,在2021年年报披露后,面临被直接退市摘牌的风险。
“较之往年,今年存在退市风险的*ST公司有所增多。”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分析,这是受多重因素影响:首先,疫情冲击下,部分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企业持续盈利能力欠缺,经营风险加大;其次,退市新规下,监管部门严厉打击突击构造收入等违规行为,大力推进现场检查,落实应退尽退;此外,今年以来中介机构“把门人”履职尽责归位明显,一些长期没有主营业务的壳公司将加快出清。
个别股票逆势非理性上涨
究其原因,部分ST类公司股价上涨是受益于经营业务扭亏为盈或重组预期。例如,*ST节能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9.62亿元,同比增长1623%,实现扭亏为盈,其股票今年以来也累计上涨逾200%。
但多数ST类公司股价的上涨缺乏足够的基本面支撑,主营业务增长乏力,退市危机并未缓解,市场炒作明显。
例如*ST澄星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4.8亿元,同比减少0.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26万元,但公司股票于9月15日、9月16日和9月17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15%,随后公司发布公告称,截至目前,不存在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无涉及公司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绩差公司股价出现非理性上涨,多数情况是庄家控盘和羊群行为所致,这种上涨往往是昙花一现,过后一般是鸡毛满地,多数跟风的中小投资者往往损失惨重。”田利辉表示,这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接下来监管部门应强化对ST板块交易资金账户穿透式监管,严管炒壳炒差的不良风气。
“退市常态化下,市场环境和生态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壳资源加速贬值,炒作绩差股风险明显加大,暂时的爆炒不可能持久,投资者不能用老黄历来看新问题,对于垃圾股应该敬而远之,倘若依然热衷于炒小炒差,无疑是火中取栗,终将得不偿失。”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
不断加强退市监管
自退市新规实施以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增强退市刚性,对触及退市标准的坚决予以退市,对恶意规避退市标准的予以严厉打击,推动建立常态化退出机制。
数据显示,截至7月,今年以来,已有96家公司因新规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4家公司退市,其中17家强制退市,6家重组退市,1家主动退市,“应退尽退”理念得到充分显现。
严监管下,一些试图靠炒概念、造假等鱼目混珠的行为,越来越难以逃脱监管部门的“法眼”。还有一些试图通过各种“财技”打擦边球实现“报表式”盈利,或者依靠突击构造交易等来规避退市的行为,也将难以通行。
田利辉表示,未来*ST公司想要避免被清退,应该苦练内功,聚焦主业,切实提升盈利能力,或者引入优良资产进行实质重组并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