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并购的原因(精选5篇)

战略选择风险主要有来自于动机选择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动机选择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选择目标企业时,由于动机选择方面的错误使得并购偏离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信息风险则指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对其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尤其是当目标企业已经进行了“包装”,如隐瞒了大量债务,或存在未决诉讼、担保事项等,待并购后再显露出来,使并购企业债务压力加大,陡增财务风险。所以,失真的财务信息是并购中的最大陷阱。

2.估价风险

估价风险通常是基于对目标企业的乐观估计而产生的高估目标企业价值的风险。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果不能对并购企业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并购方可能就要承受支付过高并购费用的风险,一旦支付过高的收购价,收购企业便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对目标企业的评估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估计的成分,评估人员的经验,评估时使用的技术或方法以及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也会产生估价风险。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在诸如产品生产、销售、日常经营管理等方面处理不善,使得并购后的业绩并没有达到预期并购效果所产生的风险。

4.整合风险

整合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后未能有效整合并购双方的生产经营、技术、人事、文化、组织、业务等,使得并购前所预测的并购应带来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协同效应和成本节省等化为泡影,从而可能导致并购失败的风险。并购后的整合状况将最终决定并购战略的实施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完成并购后面临着战略、组织、制度、业务、文化等方面的整合,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将严重影响并购后企业的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风险并未包含并购过程中的全部风险。

小型民企由于规模小,总体价值相对低,因此外资在并购时往往不会在并购前投入过多的财力和精力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一开始在战略上就轻视对手,这通常会给日后的并购失败埋下隐患。通常对并购的风险估计不足,因此很容易产生并购风险。

首先,外资进入比较仓促。由于国内政策的限制,通常会为了避开进入壁垒,迅速进入,如下文所列的监理行业的INT公司,这样容易产生动机选择和信息对称方面的风险,导致产生战略选择风险。

其次,民企财务操作不规范。由于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小型民企在财务上相对不规范,不少企业往往有两套账。一旦进入并购程序,往往会通过一些中介机构进行包装,以此来粉饰企业的业绩,被并购的企业价值往往会被高估,这样往往会产生估价风险。

再次,缺乏并购后的协同效应。由于在尽职调查方面对目标企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并购后两个企业的“作用力”时空排列未能有序化和优化,从而未能使企业获得“聚焦效应”,如并购后两个企业未能在生产营销和人员方面进行统一调配,未能获得协同效应。因而产生经营风险。

最后,民企的家族式管理的负面作用。带有浓厚家族色彩的小型民企,使得外资企业很难在人事和文化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小型民企经常被看成是专横和滥用权力的典型,沾亲带故的人际关系和权力导向型的企业文化,使得外企无法进行有效整合和控制,这是导致整合风险的重要原因。

四、面对前述并购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可以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选择正确的战略动机

外资企业必须选择正确的战略动机,不要贪图一时的利益,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首先必须作出正确的战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并购的战略动机。避免信息不对称风险的途径之一是在并购前认真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国内外诸多失败的并购案例告诉我们,尽职调查的充分与否与并购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可以多层次多渠道收集目标公司的信息。

2.合理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

并购前外资企业应该对目标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详尽的调查,可以聘请同行业的专业人士或者咨询机构作为顾问,同时选择科学的估价模型,如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市盈率模型、市价/净资产比率模型、市价/收入比率模型等。

3.尽量回避家族化色彩太浓的企业

并购前外资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并购后是否有能力控制被并购企业的运营,事实上要想控制一个企业,必须在财务政策和运营两方面都要进行有效控制,切不可只倚重某一方面。财务的控制相对容易些,但运营方面,尤其是在人事方面控制还是比较困难的,除非对企业人事进行彻底的变革,但这样可能也就失去了并购的意义。

4.科学面对并购后面临的整合风险

企业必须对生产、经营、技术、人事和文化等方面整合进行有效的规划,切不可进行彻底的变革或者对原来的模式不作任何变动。通过并购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只是并购成功的一半,科学安排、合理协调并购后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业务、文化等方面的整合才能取得预期的并购效果。比如在生产经营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人事上逐步打破近亲和裙带关系,从战略角度重视对整合过程中企业的文化进行有效的管理。

五、案例分析

案例1.INTk(英文缩写)公司收购国内某监理公司。几年前,INTk公司为避开外资不能单独开办监理公司的规定,为避开进入壁垒,迅速收购了国内某民营监理公司。监理行业的特点之一是通过提供监理服务取得收入的行业,由于前些年监理行业处于起步阶段,INTK公司急于开拓国内市场,因此在未作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溢价3000万人民币收购了该民营公司,然而收购完成后公司才发现,目标公司收购前3年的利润经过了某咨询公司的包装,收购后的利润大幅下降。而且,由于行业的特性和收购方自身能力所限,INTK公司除了财务上对公司进行控制外,运营完全依靠原来公司的管理层负责,而且内部裙带关系复杂,INTK公司完全陷入被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并购是完全失败的。

对上述两个案例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案例一,INTK并购失败的原因之一源于前文所述的动机选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INTK收购的动机是急于进入国内市场,收购过程中又未能进行充分的调查,进而导致支付过高的并购费用,即形成了估价过高的风险,产生了几千万的并购商誉。INTK公司如果在并购前正确分析自己的战略动机、不急于求成,同时做好充分的尽职调查并采取合理的估价程序和方法的话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类风险的。

原因之二是INTK公司在并购完成后未参与对目标企业日常运营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业务方面(财务除外),收购后利润下降,因此必然蕴藏了较大的经营风险。要想有效规避此类经营风险INTK公司应该在收购后逐步接管目标公司日常运营管理,而不应该仅仅只负责财务管理。

原因之三是INTK公司未能对目标公司进行有效的整合。收购目标企业后,INTK公司除接管财务外,对目标企业其他领域未进行或者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人事和文化的整合,因此整合风险不言而喻。INTK公司应该在收购后对目标企业在战略、组织、制度、业务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成功的整合将会提升企业的效益。

对案例二,虽然现在未进入实质并购阶段,但其情况与案例一非常相似,一旦并购成功,其也将面临类似的并购风险,必须提前引起重视。

六、结论

参考文献:

[1]秦米源.并购前的尽职调查与风险防范[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64~67页.

[2]刘光福.企业并购中法律风险的控制欲防范[J].法制与经济,2013年5月(总第347期),第76~77页.

[3]郭玲.我国企业并购风险及防范对称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5月,第108页.

关键词:企业并购;原因;风险

一、企业并购的原因

二、企业并购的风险

并购会给企业带来以下几方面风险:

(一)税收风险

地区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带来税收问题上的差异,而税收在并购方案中举足轻重。往往很多企业在没有完整的了解整个并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税收风险,就茫然进行企业并购。最终因为这方面的失误导致整收购案的失败。

(二)财务风险

被收购企业应尽未尽的负债,直接会在并购后由收购方承担,这势必会减少并购后企业的损益,有时候甚至会影响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三)收购成本剧增的风险

许多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往往会在评估时被虚增,从而导致收购方最终取得上述资产处置时发现资产严重缩水,导致收购成本剧增。

三、并购的成功要素

(一)明确的并购战略

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制定并购战略的指导意见,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企业并购开始的起点。

(二)谨慎选择并购公司

(三)切合实际的并购计划

深入实际了解被收购方的真实情况,准确的制定符合实际的并购计划能使整个并购变得简单流畅。

(四)选择正确的并购方式

并购方式的选择,对企业的影响至关重要,正确的并购方式可以减少企业税收,财务风险,提高并购效率。

(五)专业的并购团队

一个成熟的并购团队,需要各方面专业人才的支持,譬如: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才的参与能够确保并购计划在可控的范围内有序运行,减少企业在并购中遇到的风险。

(六)充分了解宏观政策及行业政策

政策性的误读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从而造成企业重大亏损,导致最终并购失败。因此,在并购前充分了解宏观政策及行业政策十分重要。

(七)积极有效的整合

四、案例分析

(一)并购背景介绍

2010年1月10日新华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国十一条”。为此许多房地产企业也放缓了原先的拍地进度,转而以观望和等待,当然也有些企业趁着行业低谷时期开始寻找机会,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来获得土地储备。农工商房产正是看到这一契机,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并购战略。

1.收购方简介

郑州农工商华臻置业有限公司隶属于农工商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农工商房地产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华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海臻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地阔行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是农工商房地产集团的控股子公司。

2.被收购方简介

河南省建材厂始建于1950年3月,隶属于郑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现为中型国有企业。该企业主要生产建筑墙体材料,目前有三条工艺生产线,共有职工1948人,其中,在职职工794人,退休职工1140人,离休职工14人。

(二)经验与教训

1.前期项目可行性分析不足

从2009年开始农工商集团先后派了3-4批考察团对河南省建材厂进行了项目实地考察,华臻公司于2010年1月27日在郑州成立。2010年7月8日华臻公司以4830万元的价格竞得河南省建材厂全部产权。由于集团内部意见迟迟没有得到统一,华臻公司实际入驻建材厂在2011年的9月1日。可行性分析的不及时性,准备上的不充分,项目盲目上马导致企业进驻后报表外的新负债剧增,资产也存在严重缩水。截至2012年12月31日华臻公司对河南省建材厂进行了二次审计,这次审计发现有足足5500万的债务被漏评,其中债务漏评2000万元、历史税费漏评高达3500万元。

在企业进驻后发现,建材厂账面流动资产繁多。而在实际清理过程中有些机器设备并不具备评估报告上的价值。5596.64万元的流动资产实际变卖价值不足300万元。而5000万以上的资产报损审批权在河南省,这造成华臻公司1324.16万元的所得税无法税前列支。由于企业前期项目调研中缺乏专业人才参与,因此并购过程中企业损失重大。

3.企业并购中缺乏监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4.受让方背负高额债务以及数百名内退职工导致后续公司负担沉重

企业在并购初期并未设计好运作流程,导致华臻公司艰难完成了企业职工安置分流工作之后并不能进行原本计划的房地产开发,而需处理被新增的55名内退人员养老医疗保险提留缺口问题。

5.地方政策与文化的误读导致企业承担巨额债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高达5500万元的漏评债务,华臻公司也尝试着通过与政府签订的产权转让协议上的约定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建材厂依法享有的全部债权,依法应承担的全部债务,因本合同的签订、生效、履行,全部由乙方享有及承担。建材厂的全部债权、债务,限于河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豫世评报字(2011)第054号《河南省建材厂资产评估报告》确定范围。

希望寻求地方政府的帮助,然而政府的回答是:依照惯例交易日后新产生的债务由受让方承担。这一回答无疑使企业并购过程再次陷入僵局。原被并购方职工也因为这部分债务得不到兑现情绪开始波樱出现许多过激行为。给华臻公司的财产乃至员工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6.并购项目并没有预见性的税收筹划

根据财税(2012)4号文中所规定的:国有、集体企业整体出售,被出售企业法人予以注销,并且买受人与原企业超过30%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减半征收契税。然而华臻公司实际安置职工574人,其中内部留用内退人员170人,距离30%的税收减半条件仅仅差了2人,而这让企业多交纳了75万余元的契税。

耕地占用税:河南省建材厂作为一家老的国有企业,其存在初期并不存在所谓的耕地占用税的问题,而华臻公司本次过户土地后,由于缺乏首次交纳耕地占用税的依据,导致地税局要求华臻公司按照每平方米22元的标准对670亩工业用地全额交纳耕地占用税980余万元。

(三)建议

1.宏观方面的建议

(1)提高企业并购的市场化程度。由政府主导实现的企业并购,转为由市场决定的企业自主行为,政府的干预在某些程度上严重违背了市场原则,使企业并购后表里不一,最终导致企业资本运作处于无序状态。政府应当积极为企业并购提供透明的政策指引,在企业并购中积极主动的提供协调与服务,尽可能的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自我调节机制。企业并购的双方,则需要公开透明的表达各自的合作意向,通过公开、平等的谈判方式促成并购的实现,最终达成并购双方的共赢。

(3)给予专业的并购中介机构一定的政策扶持。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参与对企业并购的完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当前一方面是积极培育从事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发挥该行业的积极作用,实现优质资产的盘活利用,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引导这些机构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在企业并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能得到公平、公正的第三方参与和配合。

2.微观方面建议

(1)拓展企业并购的维度。企业要实现规模效益,首先可以从同一行业中的横向并购出发,然后向多元化领域发展。跨越传统企业并购的固定模式,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显现。

(2)注意企业文化整合。成功的并购最终取决于并购双方之间资源如何得到有效的整合。资源的整合不仅仅是企业之间资产负债的简单合并,还包括企业文化的融合:管理层的调整、组织架构的重新构建、被并购企业员工的留用安排等诸多问题。事实证明人的问题才是企业并购中的难点,也是企业并购中的重中之重。

(3)推进培养企业专业化并购人才的储备。企业并购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专业化并购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企业可以成立后备人才储备交流库以备不时之需。定期以考试、面试等多种形式选拔骨干人才进入储备库。选拔的对象既可以是内部培养,也可以社会招聘。

[1]曹风歧.如何进行企业重组与并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哈贝.并购整合:并购成功整合的七个策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王梦奎.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的作用[M].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海外并购;重要性;并购整合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尤其是在跨国公司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在公司内部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导致最终的失败。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些年来中企海外并购成功案例:汉龙矿业收购澳大利亚钼矿公司55.3%股权,汉龙矿业(澳大利亚)投资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钼矿有限公司在香港签署股权认购及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96%股权并将强制收购SPC(新加坡石油公司)余下股份及申请撤销SPC的新加坡上市地位等等。

相对于中企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更多并购的是以失败告终:中铝收购力拓;平安投资富通;TCL收购汤姆逊;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

而在并购失败的众多案例中,并购后企业由于整合原因而失败的占了绝大多数。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为的日益频繁,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日益凸显出来。对于中国这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企业的并购过程中,更要把整合作为并购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并购整合是决定中国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球的跨国并购中有70%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而在这70%的并购案例中,又约有六成是由于并购后的整合不利造成的。美国商业周刊也颇为犀利地指出:“并购后的精明、谨慎的整合是交易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以TCL收购汤姆逊为例。为了扩大销售市场,走国际化的道路,TCL决定并购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的部分业务。当时,刚刚并购成功的TCL总裁李东生立下豪言壮语:“接手汤姆逊全球多媒体业务,一年内扭转亏损,两年后扭亏为赢。”然而,由于并购后整合不力等各方面原因,事实进展并不顺利。受合并后欧洲业务拖累,TCL也一次次经历了“月度亏损”,“季度亏损”,“年度亏损”的折磨,最终也迫使TCL不得以改变策略。最终,李东生曾经的“扭亏为盈”一步步变为了“欧洲业务重组”,TCL深深陷入了投资的黑洞。可以说,TCL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跨文化管理的失败和合作双方根本目的的分歧。由此可见,整合是真正关乎企业并购后生存的关键要素。

(二)并购整合是培育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是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智慧和韬略。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来说,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内部开发,二是外部获取。然而并不能说并购完成了就是从外部获取了核心竞争力了。并购仅仅为核心竞争力的获取提供了可能,而整合才是使其变成现实的根本条件。

2001年,浙江企业华立集团收购了飞利浦位于美国的CDMA项目,国际人士视为中国民企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华立的并购在于希望通过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保持企业继续的高速成长。美国FORTUNE杂志言过其实地称:“中国正在收购美国!”然而,四年之后,华立却已出现了超过4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亏损。而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独立的研发能力,没有将CDMA的核心技术成功地整合内化,华立并未获得其核心技术的所有权。很多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往往更过于看重规模的扩大,对通过并购来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一并购的真正目标缺乏真正的认识。这种缺乏核心能力的规模扩张只是一种不能持久的“泡沫”。在“做大”中突出“做强”应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新理念。

(三)并购整合是实现并购目标的可靠保证

企业并购整合是—个十分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有形资产整合和无形资产整合两个方面。并购双方在管理、人员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必须得到有效调整融合,才能保证并购的最终成功。

关键词:公司并购目标公司协同效应

一、的提出

二、协同效益产生的基本条件

1.选择适合的目标公司并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考察国内外公司并购失败的案例,多是由于超能力并购、支付过高的溢价或对所收购公司的业务缺乏管理经验。1995年美国IBM公司收购莲花公司和2004年美国AB公司收购我国哈啤集团的案例,所支付的溢价均超过了100%,但这两起溢价并购案例均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并购公司所选择的目标公司合理,所支付的溢价比例虽然很高,但与并购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创造利润的能力相比,还不至于并购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并购公司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是溢价支付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要条件,1989年日本索尼公司就是由于没有进行合理地选择目标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影视娱乐公司,5年后损失了32亿美元。因此,合理选择目标公司并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是并购成功的基础条件。

2.并购双方的状况及相应的环境条件。协同效应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购双方各自的内部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合并后的互补情况。从理论上讲,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存在差异的公司并购比较容易产生协同效应,但实际上两公司差异较大时,由于领导者之间的摩擦、职工素质的不一致、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同等原因,会大大降低整合效率和效益,往往会产生对目标公司的改进达不到预期,同时又降低了收购公司的原有水平的现象。因此,公司并购中选择目标公司要充分重视双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5.市场及政策的稳定程度。在市场竞争及其政府的各项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并购公司收购目标公司的价格就不会有大的波动,可以实现按事先确定的计划价格收购,并购中所支付的溢价也就相对较少。而且稳定的市场状况和政策也便于并购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测,以致可以比较准确地利用未来收益贴现的估计目标公司的实际价值,使得估计的协同效应和所支付的溢价基本一致,从而减少了协同效应产生陷阱的可能和支付溢价的风险性。

6.公司规模及其所处阶段。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决定其合理的发展规模,公司规模的扩大应在讲求规模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并购公司对目标公司的收购有利于改善原有公司的产业结构,能够使公司发展产生出规模经济效益,并购的协同效应也就会很快地产生出来。同时还应该注意公司发展所处的阶段,在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产品寿命周期处于试销期和畅销期,可逐步进行较大规模的横向并购,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如果公司的规模已经相对较大,产品寿命周期已经进入饱和期或衰退期,就应考虑进行纵向并购或跨行业混合并购,以拓展公司新的生产经营范围,开辟新的发展行业,使公司在多种经营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不考虑公司规模及其发展阶段的并购,协同效应的产生是困难的,溢价支付的风险也必然是巨大的。

7.文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对职工产生凝聚力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上市公司在其发展过程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例如青岛海尔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海尔文化对海尔公司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爱厂如家、遵守公司纪律、关心公司发展已经深入每一位海尔职工的心间。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促进公司并购中协同效应的产生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8.系统整合。公司并购中的协同效应决不会自发产生,并购后的系统整合对促进协同效应的产生至关重要。根据国外的成果,系统整合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协同效应的产生,以及并购活动的成败。1986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以8.84亿美元收购了共和国航空公司,成为美国第五大航空公司,由于缺乏系统整合计划,在完成收购之后的两小时就使部分航班的业务陷入停顿,最终使并购活动失败。

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影响公司并购中协同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其中的主要条件,除此之外还有竞争对手的情况、并购公司所在行业、目标公司的产品前景和技术含量等等,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些条件才能促使协同效应的产生,以避免协同效应的陷阱。

三、利用并购绩效补偿风险溢价的难度

在公司并购中,溢价是并购公司向目标公司支付的协同效应的成本。在公司并购过程中协同效应的产生和溢价支付的风险关系密切。在协同效应价值大于或等于并购溢价时并购双方都是满意的。但事实上,协同效应常常小于并购溢价甚至小于零,这就是协同效应的陷阱。在公司并购中,收购公司向目标公司支付溢价是一种普遍现象,现金流量的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同条件下对并购所支付的溢价进行业绩补偿的数额及补偿比率。如果A公司并购B公司支付溢价1000万元,在考虑投资资本成本分别为5%、10%、15%和20%四种水平的情况下,预期补偿年限为10年,并购后业绩起始补偿年限m分别取1~10年,则每年需要补偿溢价的改进利润见表1。

表1支付溢价后每年应取得的改进利润表

溢价资本成本起始补偿年限(m)及平均每年的补偿数额(万元)

12345678910

1000(万元)5%1301481712002392953785177951629

10%16319122727333642555978412352594

15%199241295366462600810116518824046

20%2392983754796248321153170128146192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预期投资回报率的提高,业绩改进的补偿数额逐渐升高;随着起始补偿年限的后移,平均每年的业绩补偿数额也在逐步升高。支付1000万元的溢价,在投资资本成本为15%时,从第一年开始不间断连续补偿10年的每年补偿额为199万元,如果前四年无法补偿,从第5年开始不间断补偿6年的每年补偿额为462万元,以此类推。由此可以看出,如此高的要求补偿数额,对一般盈利水平的公司来讲是很难实现的,这就是协同效应的陷阱所在。从业绩补偿律的角度考虑,在目标公司被收购前的评估价值一定的情况下,改变溢价支付比率,分别取20%、40%、60%、80%和100%五种状态,应用并购支付的并购溢价与目标公司并购前的价值之比计算10年内不同并购溢价比率下相应的利润补偿率列入表2。

表2支付溢价后每年应改进的利润率表

预计投资

资本成本溢价比率起始补偿年限(m)及每年平均补偿率(%)

15%20%3.994.825.897.319.2412.0016.2023.3037.6380.91

40%7.979.6411.7914.6218.4924.0032.4146.6075.27161.82

60%11.9614.4617.6821.9327.7336.0048.6169.90112.90242.73

80%15.9419.2823.5829.2436.9748.0064.8193.20107.18323.64

100%19.9324.1029.4736.5646.2260.0081.02116.50188.17404.56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协同效应的代价是昂贵的,在溢价比率为60%,从第一年就连续补偿的平均补偿利润率为11.96%,从第五年开始补偿的每年平均补偿利润率高达27.73%,如果溢价比率升高、开始补偿年限延迟,每年平均补偿的利润率就更高,公司并购中为协同效应而支付溢价一般是难以补偿的。因此,公司并购中对目标公司的定价应慎重进行,应尽量避免因协同效应而支付溢价。

四、结论

公司并购产生协同效应是有条件的,如果并购公司不能创造产生协同效应的条件,那么协同效应就不会产生,或者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小于并购溢价,因此,并购者所支付的溢价就无法收回。国内外公司并购的实践证明,协同效应的产生条件是相当苛刻的,大多的公司并购丧失了为协同效应而支付的溢价甚至更多。即使协同效应会产生,并购公司为弥补溢价支付而需要业绩补偿的数额也是相当巨大的,使得大多的公司无法实现如此巨大的业绩补偿。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司并购的协同效应是一个陷阱。为此,并购公司在并购中考虑向目标公司的股东支付价格时应慎重进行,充分考虑协同效应产生的条件和业绩补偿的可能性,合理确定并购中溢价支付的水平和补偿率,才能不断降低并购成本,提高并购的效益和效率。

[1]ZabihollahRezaee.Financialinstitutions,valuations,mergers,andacquisitions:thefairvalueapproach[M].NewYork:JohnWiley,2001.

[2]MichaelA.Hitt,JeffreyS.Harrison,R.DuaneIreland.Mergersandacquisitions:aguidetocreatingvalueforstakeholder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1.

[3]WangLijie,SunTao.AnalysisontheEconomicPerformanceinMergers&Acquisition.[J].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2003,13(1):21-23.

一、引言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团队,因此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运营的基础要素.同理,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企业并购的成功来说具有基础作用。1993年,库拍斯一莱布兰会计咨询公司对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大型收购活动进行统计,有54%的企业收购失败。所调查的100家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并购成败原因的看法见表1.

二、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

企业在并购中之所以会出现人力资源整合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企业高层往往重视的是业务、财务、技术等“硬件”整合,却忽视了人力资源“软件”整合。一般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如下一些人力资源整合问题:

(一)文化整合问题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髓,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是不同的,而且文化具有很强的刚性,因此文化冲突是关键问题也是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跨国并购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企业文化若能很好地融合,那么不仅能使员工迅速适应新的组织环境,对组织产生新的认同感,而且有利于业务、财务等其他方面的有效整合。因此文化整合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并且放在首位予以解决。

而造成企业文化不能融合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文化宣传不到位:其次,各层级之间沟通不够,特别是并购方和被并购方之间更需要良好的沟通;最后,企业的文化与企业战略目标不匹配。

(二)薪酬制度问题

不同企业,特别是不同行业间的企业,拥有不同的薪酬制度,包括工资结构和水平、福利制度、激励制度等。薪酬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将直接导致优秀人才的外流,最终导致并购成本大幅上升,使并购后的企业成为一具空壳。

(三)员工心理变化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是发生在被并购企业中。企业并购意味着裁员和人动,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员工的心理压力和对企业的不信任。心理的变化反映到行为上,则出现绩效下降、跳槽等不利于成功并购以及并购后企业发展的现象。

三、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整合计划

有了计划才能保证整个过程的有序进行。在进行计划之前必须对并购中的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成立人力资源整合队伍

人力资源整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经验丰富的队伍负责人力资源整合计划的实行。队伍的成员既可以来自企业内部,也可通过外聘获得。

(三)做好宣传和沟通工作

宜传新的企业文化,做好被并购企业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的沟通工作,帮助优秀员工尽快适应新组织,产生新的认同感,增强组织承诺。

THE END
1.上市公司反恶意收购策略这种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并购的经济门槛,使得潜在收购者在对公司进行收购时必须考虑到这些额外的成本。白衣骑士:在应对敌意收购的情境中,目标上市公司可以采取引入友好竞购者(通常称为“白衣骑士”)的策略,向其发出邀请,以更高的收购价格参与竞购,从而对抗敌意并购的企图。这种方法能够形成第三方与敌意收购者之间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680278882405134&wfr=spider&for=pc
2.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3投资银行5、恶意收购 兼并收购的方式:协议收购和恶意收购 协议收购:投资者和目标公司的股东,进行私下的协商,然后商量收购价格,怎么实现控股和兼并的目的。 恶意收购:收购公司不经过目标公司的董事会的允许,就强行进行收购活动,(在二级市场上不断地收购目标公司的股票),希望取得控制权,成为大股东,控制董事会,所以原有的管理层https://blog.csdn.net/Wang_Jiankun/article/details/86566498
3.投资者提问:请问董秘,公司如何防范被恶意收购?投资者提问:请问董秘,公司如何防范被恶意收购? 投资者提问: 请问董秘,公司如何防范被恶意收购? 董秘回答(迪森股份SZ300335): 您好!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可查阅公司在巨潮资讯网刊登的《公司章程》。谢谢。https://finance.sina.cn/stock/relnews/dongmiqa/2020-04-15/detail-iircuyvh7960100.d.html
4.学习笔记第三十三讲毒丸计划:如何抵御来自小红丫1第三十三讲 毒丸计划:如何抵御门口的野蛮人在投资并购的过程中,目标企业不愿意束手就擒,就会雇佣银行,设计各种防御方案:1、分被收购人的意愿上讲分为2类:一种是恶意收购(不经过目标公司的董事会允许,强行收购,希望取得控制权成为大股东);另一种是协议收购(投资者和目标公司的股东,私下协商,来实现控股和兼并)2https://weibo.com/2968531737/MAJpTFn9G
5.恶意收购作用 股权关系 经典案例 甲骨文恶意收购仁科目录 1名称概述 定义 运行机制 2法律分析 3收购战 4特征 5方法 6价值分析 7相关区别 8经典案例 1名称概述编辑定义 敌意收购是经过收购者和目标公司股东双方的合作, 旨在通过收购目标公司股东手中所持的股份,取代其目标公司的投资者地位而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 因此在法律http://baike.soso.com/v713577.htm
6.集团公司的融资策略10篇(全文)(1) 目前股份结构还需要进行不断完善, 在很多方面还比较复杂。这和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股份种类多、差异大、投资风险大等。 (2) 很多上市公司还没有完全摆脱单个股东控有绝对优势股的束缚, 这使得股东权利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而很多时候都是这些大股东集权, 并不符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zfcnjyl.html
7.反收购措施(精选6篇)b.虚胖战术。公司购臵大量与经营无关或盈利能力差的资产,使公司资产质量下降;或者是做一些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投资,使公司在短时间内资产收益率大减。通过采用这些手段,使公司从精干变得臃肿,收购之后,买方将不堪重负。 采取类似“自残”的方式,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或增加收购者风险也能够达到击退恶意收购的目的。“毒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ykz6fow.html
8.股份回购法律问题研究因此,如何按最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确定各种资金来源的最佳比例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优化资本结构,取决于公司对自身发展状况和经营环境的判断,这也是公司实施股份回购的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与此同时,股份回购还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次较好的重组机会,让那些对企业分别予以长期与短期收益期望的所有者重新作出选择,有利于http://wnxfy.jxfy.gov.cn/article/detail/2008/11/id/1509915.shtml
9.TCL科技: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本募集说明书摘要的目的仅为向投资者提供有关本期发行的简要情况,并不包括 募集说明书全文的各部分内容。募集说明书全文同时刊载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投 资者在做出认购决定之前,应仔细阅读募集说明书全文,并以其作为投资决定的依据。 ?除非另有说明或要求,本募集说明书摘要所用简称和相关用语与募集说明书相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SN2024040800018875.shtml
10.资本也称资本金,是商业银行开始营业的本钱和铺底资金,是投资者为B. A公司恶意收购B上市公司股权 C. A上市公司拟回购股权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D. A公司拟收购B保险公司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以下可以被认定为一致行动人的是? A. 投资者之间有股权控制关系 B. 投资者受同一主体控制 C. 投资者的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中的主要成员, https://www.shuashuati.com/ti/343dc758e3b04fa9895a95fef0bc53d5.html?fm=bdbdsc6bb2df86f67b494c5e971195a926391
11.TCL集团:2018年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募集说明股票简称:TCL集团 股票代码:000100.SZ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九号小区) 2018年面向合格投资者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 募集说明书摘要 牵头主承销商、簿记管理人、债券受托管理人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商城路618号) 联席主承销商、http://www.cbea.com/ltcl/201806/195636.html
12.265《并购名著阅读指南》67.Intelligent M&A:Navigating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inefield《如何避免并购陷阱》 2002年,美国在线被迫注销了近990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该公司的市值随即从2260亿美元降至200亿美元。 页数412页 68.Knights, Raiders, and Targets:The Impactofthe Hostile Takeover《骑士、袭击者与目标:恶意收购的影响》 https://www.douban.com/note/860575854/
13.股票分割的作用股票分割的作用:第一,股票分割可以促进股票的流通和交易;第二,股票分割可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第三,股票分割可以为公司发行新股做准备;第四,股票分割有助于公司并购政策的实施;第五,股票分割加大对公司股票恶意收购的难度;第六,股票分割为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希望。 https://m.cngold.org/usstock/xw3906185.html
14.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何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4.流通性强的股票交易,也容易被恶意收购 三、留存收益 性质 企业通过合法有效的经营所实现的税后净利润,都属于企业的所有者 因此,属于所有者的利润包括分配给所有者的利润和尚未分配留存于企业的利润 筹资途径 1.提取盈余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用途:用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用于转增股本(实收资本),弥补公司经营亏损。盈余https://www.dongao.com/dy/zjzcgl_zjcg_45054/18527098
15.基础设施REITs原始权益人“回购”份额比例研究ABS研究被恶意收购的风险大小常常与原始权益人所处的行业和自身的行业地位相关,也就是该企业所处的控制权市场。企业的控制权市场可以视为一个由不同企业竞争资源的市场,原始权益人的竞争企业可以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该底层资产的控制权。 基于上述分析,当原始权益人持有较少的份额时,如果其余投资者的平均持有份额也较少,不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48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