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1世纪以来,金融制裁的使用日趋频繁和成熟,已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常态化工具。通过梳理2014—2022年美国对俄罗斯实施的各项金融制裁,基于政策量化思想和指数衰减函数构建了金融制裁效力指数,从政策目标、作用对象和参与主体总结其趋势特征,归纳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俄罗斯金融制裁的新突破。为展现金融效力指数的应用,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验证美国金融制裁对俄罗斯卢布汇率、物价水平及出口商品的冲击。其启示是:中国应高度重视美西方对外经济金融制裁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影响;深入研究金融制裁的逻辑和规律;借鉴俄罗斯反制裁的创新方式,健全对外制裁和反制裁体系;通过国际组织建立国际经济金融制裁的约束机制;进一步优化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政策。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纵观21世纪以来大国间博弈,金融制裁已成为美国重要的博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要“发扬斗争精神”“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根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2021年制裁评估报告》,自“9·11”事件以来,美国对外实施的经济和金融制裁呈爆炸性增长,制裁指定对象从2000年的912个增加到2021年末的9400多个,增长9倍多,实施制裁的机构从69个增加到176个(U.S.DepartmentoftheTreasury,2021)。美国愈发频繁地发起金融制裁,以达到其政治目的。2022年以来受俄乌冲突的影响,各国发布的制裁清单数量激增,俄罗斯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制裁最多的国家(Spencer,2023)。在美国频繁发起金融制裁且金融制裁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系统性研究美国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对规避制裁风险、评估制裁效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金融制裁效力指数的构建
(一)量化标准
图1金融制裁效力的量化标准流程
1.金融制裁法律效力(Law)
美国对外制裁是将其国内法适用于境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美国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裁法律体系和层级分明的行政执行机构。金融制裁法律效力主要指的是每件金融制裁的法律依据在法律体系中的纵向等级(陈升等,2021)。根据美国金融制裁法律体系结构和特征对金融制裁法律效力计分,金融制裁法律效力越高其赋值越大(彭纪生等,2008)。参考刘昱彤(2021)、袁见等(2021)的研究,在总结美国金融制裁法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金融制裁的法律效力赋值,如表1所示。
表1金融制裁法律效力的评判标准和赋值
2.金融制裁措施(Measure)
表2金融制裁措施的评判标准和赋值
3.金融制裁参与主体(Participant)
表3金融制裁参与主体的评判标准和赋值
(二)计算方法
因此,得到金融制裁效力(FinancialSanctionsEfficacy,FSE)指数:
表42014—2022年美国对俄罗斯金融制裁效力指数
三、金融制裁效力指数分析
(一)美国对俄罗斯金融制裁的趋势和特征
1.美国对俄罗斯金融制裁效力的趋势
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金融制裁措施,根据公式(2)和(7)计算美国对俄罗斯金融制裁强度和金融制裁效力指数,如图2所示。
图22014—2022年金融制裁效力指数时序图
2022年2月21日,俄罗斯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引起美西方强烈不满,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对俄罗斯实施多轮金融制裁,密度高、强度大,堪称史无前例,制裁效果远高于2014年,金融制裁效力指数陡然上升。
2.美国对俄罗斯金融制裁的特征
美国对俄罗斯金融制裁的政策目标、作用对象和参与主体等均呈现不同的特征。金融制裁的政策目标从单纯的工具性目的到兼具报复性和表达性目的,目的更多样、初衷更复杂。2014年初,美国金融制裁的目的多为警告和威慑,以表示对俄罗斯侵犯乌克兰行为的谴责,手段多为冻结或没收资产等较温和的措施。2022年,美国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的政策目的越来越广泛,兼具报复性和工具性目的,包括削弱其军事实力、解决领土军事冲突问题、惩罚等报复性地把经济损失强加给俄罗斯、寻求改变俄罗斯针对乌克兰的一系列政策等。
金融制裁的目标方从模糊的国家层面逐渐具体为实体(企业、自然人、组织机构等),手段更“聪明”、打击更精准。鉴于全面经济制裁引发的人道主义担忧,美西方国家开始转向使用聪明制裁(smartsanction),即针对目标国国内特定的个人、企业和机构发起金融制裁。实体代替国家成为金融制裁的对象,旨在精确制裁俄罗斯的政治决策者、利益集团和精英阶层,又被称为“精准的外交武器”(Drezner,2012)。大多金融制裁措施聚焦于对银行等金融行业的打压、对核心技术和商品的贸易限制、对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管控等,实质上还是针对俄罗斯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其制裁的效力。
(二)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俄罗斯金融制裁的新突破
1.将俄罗斯部分银行剔除出SWIFT
这是美国对经济主权大国首次动用的“金融核武器”。2022年2月26日,美国会同欧盟委员会、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将7家俄罗斯银行剔除出SWIFT,并对俄央行实施相应的限制措施。作为主权经济大国,俄罗斯共有466家金融机构为SWIFT会员,且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创造的国际利润占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0%以上(王健等,2021),若不能利用SWIFT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易,将付出极高的交易成本,可能致使大量资本外流,卢布大幅贬值。
2.冻结俄罗斯在美国及其盟国的央行资产和部分商业银行资产
这实际上是美国及其盟友单方面撕毁双方的契约,切断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对国际信用底线的突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对俄罗斯银行持有的约1万亿美元的资产展开全面制裁,并冻结包括俄第二大银行(俄罗斯外贸银行)资产在内的全部在美资产。同时,美国财政部将制裁对象划进不同的制裁清单进行分类制裁,这些清单的制裁对象包括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最大国有商业银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俄罗斯联邦国家财富基金、俄罗斯最大私人银行——阿尔法银行等在内的重要金融机构,几乎覆盖了俄罗斯银行业80%的资产。
3.禁止俄罗斯用美元和通过美国的银行偿付债务,逼迫俄罗斯陷入债务违约
这导致自1917年以来俄罗斯首次面临拖欠外债的风险。美国财政部宣布,从2022年5月25日起结束关于允许俄罗斯使用美元偿付债务的豁免政策,不允许美国的银行协助俄罗斯政府偿付债务。换言之,由于债权人的制裁,禁止使用美元和支付清算体系,即使债务国有资金实力偿付国际债务,也只能被迫违约。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将此称之为“政治性违约”而非“金融性违约”,这都将严重影响俄罗斯的主权信用评级和国际信誉。
4.限制俄罗斯的国际融资能力
美国不仅限制俄罗斯的主权融资,即禁止美国人(U.S.person)向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国家财富基金、财政部发行的主权债务进行交易,限制俄罗斯金融机构及其能源、贵金属等行业龙头的融资,还控制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大大降低了俄罗斯获得国际融资的能力,使其对外融资成本大幅提高。
5.禁止进口俄罗斯黄金
这一措施限制了俄罗斯将黄金兑换成国际性货币用于国际支付的渠道。2022年6月28日,美国政府宣布禁止将原产于俄罗斯的黄金进口到美国。紧随其后,美国的盟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也禁止从俄罗斯进口黄金。这使俄罗斯的黄金储备功能受到较大限制,也给俄罗斯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带来不便和损失。
6.对俄罗斯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实施“价格限令+保险禁令”
7.没收所在国俄罗斯个人或实体的私人资产
这打开了随意冻结没收目标国裔居民或实体私有财产的先河。2022年3月16日,美国司法部和财政部成立跨大西洋多边工作组,调查俄罗斯寡头们的“犯罪行为”,并与欧洲盟友一道没收其游艇、豪宅和私人飞机等“不义之财”。该工作组也被称为俄罗斯精英、代理人和寡头(RussiaElites,ProxiesandOligarchs,REPO)工作组,由来自八个国家和欧盟委员会的代表组成,目的是查明并没收这些人在世界各地的资产。据不完全统计,受冲突和制裁的影响,俄罗斯富豪的财富损失已超过800亿美元。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022年2月23日,俄亿万富翁的财富占俄罗斯GDP的近21%,俄乌冲突后,该数据急剧下降至15%(许陈静,2022)。
四、实证分析美国对俄罗斯金融制裁的影响
(二)构建SVAR模型
k个变量p阶的SVAR模型如下:
本文采用AB型-SVAR模型,假定A和B是可逆矩阵,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可逆矩阵A、B分别反映变量间的当期关系和干扰项对模型的影响,图片为简化式冲击,图片为结构式冲击。
为了估计k个变量p阶的SVAR模型,需要对矩阵A施加k(k+1)/2个约束条件,使其恰好识别。因此,为了探究美国金融制裁(FSE)对卢布汇率(REER)、物价水平(CPI)、出口商品价值(EX)产生的影响,本文构建了4变量p阶的SVAR模型,并且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做出如下假设:
H1:金融制裁为外生变量,不受其他变量影响。
H2:根据汇率决定理论,一国的出口商品价值和物价水平会影响其贸易条件,从而影响汇率。但由于此过程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效应(曹伟和林守武,2017),所以当期的卢布汇率仅受金融制裁的影响。
H3:出口商品价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同样存在一定的滞后,所以当期的物价水平受金融制裁和卢布汇率的影响,不受出口商品价值影响。
H4:出口商品价值受当期金融制裁、卢布汇率、物价水平的影响。
根据假设,本文设定的各变量顺序如下: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数据平稳性进行检验。数据检验结果显示,卢布有效汇率指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金融制裁效力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出口商品价值未通过检验,其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故将处理后的变量代入SVAR模型中估计。
(三)最优滞后阶数和模型稳定性检验
在保证残差项的白噪声性质下,根据FPE准则和HQIC准则,确定此S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结果表明所有的特征根倒数点均在单位圆内,即模均小于1,说明模型的稳定性很好。
(四)脉冲响应分析
当对金融制裁效力指数(FSE)施加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卢布汇率、物价水平和出口商品价值的动态变化如图3所示。对卢布汇率(REER)的影响将由负转正再转负,第5期达到低谷后波动不断减弱,说明金融制裁使卢布汇率大幅波动,见图3(a)。俄罗斯遭受金融制裁时,投资者短期内倾向于大量抛售卢布,转而追逐其他相对安全的避险货币,造成卢布贬值。但是,俄罗斯采取一系列措施抵消卢布短期贬值压力,包括对“不友好”国家和地区的天然气贸易实施卢布结算、允许企业和个人以卢布偿还“不友好”国家和地区的债务、限制卖空、资本管制、建立完全自有可控的支付体系等,这会使部分投资者(尤其是投机者)坚定对卢布的信心。在看多、看空两股市场力量的“拉扯”中,卢布在贬值和升值中反复。对物价水平(CPI)产生正向影响,在第2期达到高峰后波动不断减弱,说明金融制裁提高了俄罗斯物价水平,造成通货膨胀,见图3(b)。对出口商品价值(EX)由正转负,在第2期负向影响达到顶峰,说明金融制裁降低了俄罗斯出口商品价值且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降低了俄罗斯贸易收入,恶化了俄罗斯贸易结构,见图3(c)。
图3金融制裁冲击的脉冲响应图
五、对中国的政策启示
(一)必须高度重视美西方国家对外经济金融制裁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影响
从金融制裁强度和金融制裁效力指数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将金融制裁作为对外博弈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变本加厉。西方的制裁措施已突破了国际主权、国际法、国际规则、伦理规制、基本人权等多方的底层逻辑和应有的约束,同时打破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交易、国际资本流动正常的运行秩序,使国际公约成一纸空文,国际组织机构极度边缘化。他们以制裁之名,行“世界警察”之实,必须有更多的国家站出来共同抵制和反对这种霸权行为。
(二)深入研究美西方对俄经济金融制裁的逻辑和新措施,探寻其机理和规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近年美国及其盟友对俄实施经济金融制裁来看,出现了以下新趋势:一是以美国为首、“五眼联盟”为核心、G7为主体,形成了对外经济金融制裁的利益共同体,加大了威慑力和影响力,而不再是单打独斗;二是围绕制裁目标,主动调整相应的法律法规,胁迫和打压被制裁对象;三是制裁和胁迫手段越来越无底线,经济利益让位于政治因素,趋向极端化。制裁从经济、金融、科技、贸易等传统领域扩展到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领域,制裁一定程度上变成掠夺和侮辱的代名词。因此,学界和商界应加大对国际经济金融制裁的理论和案例研究,认识和把握美西方对外制裁的理论基础、法理、行政体系、运行机制和实施措施及效果等,以探求应对之策。
(三)借鉴俄罗斯反制裁的创新方式,健全中国对外制裁和反制裁体系
俄罗斯对美西方反制裁的手段和成效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要高度重视国外制裁,但不能恐惧和退缩,要积极应对,同时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更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强势领域变被动为主动,实施行之有效的反制措施,维护本国的合法权益。俄罗斯作为主权大国,美西方对其制裁累计多达一万多项,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和借鉴的样本。中美若发生大的冲突,美西方对中国的制裁可能比对俄罗斯制裁的数量更多、强度更大。一方面,中国应积极应对美西方在经济、金融、科技、意识形态等各领域的挑衅、打压和制裁,健全反制裁的法律法规体系,利用市场规模、全产业链、人才等有利条件实施有效的反制措施;另一方面,应建立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金融制裁体系,主动出击,以对冲被制裁的风险。
(四)通过国际组织建立国际经济金融制裁的约束机制
目前尚无明确成文的国际法文件禁止单边经济金融制裁,这为国际经济金融制裁的滥用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对此,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制裁的条件、禁止的条款及救济措施等做出相应的规约,以维持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倡议受到美西方经济制裁严重的经济体建立反经济制裁共同体,在国际贸易与投资、科技交流、人才流动、货币的跨境交易等方面展开合作,提升反制裁的效力和影响力,打破霸权的胁迫。
(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进一步优化中国经济金融的对外开放政策
参照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努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应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金融行业中涉及数据、信息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应根据对等开放原则逐步动态调整开放权限,以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作者:陶士贵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源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郭磊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