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交易所创新转型,推动大宗现货行业更好发展
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整治规范进入一个新时期,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模式、平台运营以及风控标准都成为了日后有可能进行细分监管的内容。除了风靡全国的互联网金融目前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舆论焦点外,和全国性的四大期交所相比,以省域和部分核心城市为布局特点的地方现货交易所正逐步迎来规范化的整合时代。
这些交易场所的主要特征是聚焦在一个或者几个细分行业的品种上,如贵金属、原料、工业生产用品等,并且依托行业端对这些商户、供应链的渗透,提供一个线上的现货交易平台,给逐步发展壮大的实体资源产业带来更多的金融服务属性。
实际上,除了很多地方性的监管部门对大宗商品行业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化管理外,中央级别的监管部门也多次提到了要对现货交易所进行更为规范化的管理,特别是提到了在大宗商品领域通过清理地方交易平台进而实现供给侧改革,以优化产业服务的金融生态。
作为业内知名度颇高的大圆银泰,在其发展的近5年里,创新提出的诸多观点和模式,从某种意义来看是在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大发展,更为政府部门对于大宗现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参考。从96022,业内唯一获工信部批准备案的全国客户服务中心,365天乘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咨询服务,到2013年,通过接入由江苏省金融办发起成立的国内首家省级登记结算公司江苏结算,全面实现了交易体系中的登记、交易、结算三分离,三个环节都由政府部门监管,全面保护了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为什么需要和细分产业生态结合?
如果从原有的交易模式和交易模式来看,包括大圆银泰在内的一些区域化行业平台在交易规模、用户参与和对一些原料产业规范化的贡献度上,其实都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为什么这次大圆银泰是铁了心要放弃以往的传统业务,开始创新业务转型呢,是什么样的产业和行业生态推动了这样的转型升级?
首先,必须要看到,关于地方交易平台的规范化整治力度是很大的。江苏省金融办于7月2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各类交易场所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交易场所和交易产品审批、对接统一登记结算系统、重视交易场所信访投诉、强化属地监管职责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类交易场所监管。此外,中央级别的监管机构还提到了建立市场退出制度,这是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良莠不齐后的必然结果,意味着传统业务模式已经很难突破天花板。
其实,随着很多细分产业专业化、流程化管理能力的加强,一些对产业有较大话语权,有较多金融服务渗透的平台开始逐步意识到:从底层服务好产业发展才是未来商品交易所获得潜在空间的市场保证。
比如像普洱茶这样的传统产业,其具备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前景,但是缺乏一定的金融服务配套措施来实现销售、获客和电子化交易扩大,特别是普洱茶具有商业属性、文化属性和一定的金融属性。这里的金融属性空间就为大圆银泰这样具备专业化的现货交易盘建设能力的公司提供了机遇。
交易所模式嵌入服务行业生态,打通全流程
正如大圆银泰总裁袁顾明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现在的大圆银泰是一个平台,将来要打造成一个更大的平台,接下来要往贸易、实体部分去延伸,将原材料提供方、加工方、贸易方、消费方等,整合在一起。另外,参与这次媒体交流会的汇通财经执行董事、市场总监叶骏也认为,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整个行业,我觉得整个行业今后的发展应该会朝更加垂直,然后更加贴近于营生,更加服务于消费者和投资者。
从原先的以工业原料为主要商品交易媒介过渡到大圆普洱交易中心上线普洱这个产品的现货交易,实现线下众筹、线上交易和即时交收,大圆银泰在行业转型趋势下提供了一种深度细分市场的专业化整合的思路。
另外,在模式上,由于普洱茶是个线下管理能力要求较高的细分产品,因此大圆银泰在建立线下仓储的基础上,还依托产业链建立实体店,采用O2O方式进行普洱茶投资和管理,2016年9月5日,大圆银泰普洱茶交易中心单日成交量突破10亿,截止8月份累计成交额突破600亿。可见在经济环境和消费升级背景下,大圆银泰探索的普洱茶产品具有很好的商品化交易和管理属性,也成为了地方交易所类平台转型思路的一种参考。
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常清博士的话来说,大宗商品行业调整是必然趋势。而如何更好地对接和服务实体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大圆银泰前瞻性的推出大圆普洱交易中心(简称大圆普洱)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而大圆银泰首席市场官黄大炜先生更是在此次交流会上直言不讳:“国内大宗商品行业正在迎来转型发展期,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应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现在大圆银泰的业务在进行短暂的调整,但“对接和服务实体经济“依然是我们接下来发展中矢志不渝的宗旨。在时代的浪潮面前,大圆银泰将始终引领着行业走向成熟和成功。永不辜负投资者对大圆银泰的信任,为用户服务对行业负责始终是我们坚守的态度,亦正如此次交流会的主题:不忘初心,集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