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业务模式重构了传统进口大豆供销模式,提高进口大豆流通效率,或将成为大豆加工中小企业便捷、高效、稳定获取大豆原料的重要渠道;同时,进一步推动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打造融通境内外的大宗商品交易枢纽,提高进口大豆价格发现的有效性,推动建立中国进口大豆的国际价格标杆。
“建设进口大豆现货交易市场,即是承接深港合作战略的任务,更是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实体企业需求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将保税交易库业务作为第一步,后续将争取持续推出海上转手、海外仓等交易模式,拓展进口粮源和完善交易基础设施,连接现货供需之间的直接渠道,充分发挥供需市场的重要作用,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积极树立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基准价格的影响力。”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总经理范文韬向记者表示。
重构进口大豆供销模式
进口大豆现货交易市场保税交易库业务的落地改变了传统进口大豆供销模式。
进口大豆现货交易市场保税交易库业务落地后,依托保税交易库作为境内存放场所,进口大豆入关前无需指定加工企业,入库后可进行转让分销。这一突破将提高进口大豆流通效率。
“本次启动的进口大豆现货交易市场保税交易库业务为国内外大豆产业上下游客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易场景,依托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的一站式服务,产业客户可在线上轻松完成大豆的交易、交收、结算、融资等服务。”范文韬表示。
此前,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先后发布公告,明确在平台上交易的进口大豆入关前无需指定加工企业、可以保税交易库作为境内存放场所并进行转让分销。
“未来保税交易库的网络将逐步拓展,直至覆盖全国各大豆进口口岸。”范文韬表示。这意味着交易中心也有望成为大豆加工中小企业便捷、高效、稳定获取大豆原料的重要渠道。
解决大宗商品现货交易难题
“联交中心建立的初心就是为了解决当下国内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的诸多问题。想以大豆为试点,建设全国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关乎民生的粮食与能源品种上,持续践行完整规划的现货生态体系。”范文韬表示。
大豆离岸现货交易建设不仅对于我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至关重要,也具有可期的发展前景。
作为全球大豆贸易的主要参与方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22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达9108.1万吨。海关总署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为8963万吨,同比提高13.3%。
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持续推进大豆离岸现货市场的建设将解决这一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痛点。“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推出的离岸大豆现货交易,将吸引全球大豆贸易主体广泛参与,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国际化大豆现货交易架构,对提升人民币全球清算份额,优化全球大豆市场结构,提升我国市场对全球大豆价格的发现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卢晓东表示。
同时,交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有利于参与方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率费用,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而提升我国进口大豆的主动权、话语权。
打造融通境内外的大宗商品交易枢纽
进口大豆现货交易业务模式不断创新背后彰显出前海联合交易中心(QME)打造融通境内外的大宗商品交易枢纽的决心,经过资源整合,提升境内外市场参与度,建立面向国际的全国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据公司官网介绍,通过“走进来建”和“走出去买”并驱,QME拟打造连接实体与金融的标准化资产体系,推动解决实体企业的融资难题,并借助香港交易所集团旗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形成的东西配合效应,分阶段逐步实现建设全球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中心的战略目标。
在结算方面,记者了解到,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在大豆品种上已实现通过交易平台对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系统,10月中旬进一步推出付款交单结算(D/P)和国际信用证结算(L/C)两个线上支付工具,进一步满足了更多参与方线上跨境交易多样化计算需求。
在海外拓展方面,QME正积极推动贸易商在境外直接寻找可接受人民币解算的交易对手,组建全新的交易链路,带动初级产品的供应源头系统性、规模化地向人民币结算方面转变;通过贸易数字化和供应链服务,境外贸易商将商品结算后获得的人民币直接用于一般贸易采购,形成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闭环。
落到离岸大豆现货交易这一领域,范文韬表示:“QME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体系规则的架构重塑,保障实体经济在关键资源领域的供应链安全,持续为产业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易结算等服务,吸引境内外大豆市场参与商的加入,提高进口大豆价格发现的有效性,逐步建立中国进口大豆的国际价格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