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一些比较知名的珠宝首饰品牌和大型网络电商运营团队销售的黄金产品,实体店铺和网店的价格差距并不大,优惠的力度仅限于平台优惠券与商家的满减福利。而有些直播中销售的黄金产品价格却极具“性价比”,甚至一些主播打着“老板交朋友”“品牌周年庆典”“资金回笼”等噱头,对所售的黄金饰品进行“清仓大减价”。面对如此强大的优惠力度,不少消费者被直播中给出的超低价格所吸引,尤其在“证书”权威保障和主播口头承诺的“双重保险”下,对于黄金品质深信不疑,纷纷下单订购。
长久以来,普通消费者对于黄金成色的鉴定方式,还停留在“真金不怕火炼”的层面,鉴别黄金真伪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克重、大小、熔点等方面,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黄金造假的手段在不断升级,甚至专业的无损检测都难以辨别真假足金。
一位多年从事黄金珠宝销售的专业人士对记者说,贵金属销售的价格都是以当日的国际金价作为参考依据,黄金、白银的价格与宝玉石相比更加透明和直观。而黄金饰品的溢价空间主要体现在工费的方面,一些知名的珠宝品牌和卖场开展的优惠活动,基本是在工费减免、以旧换新、免折旧费这些方面为消费者做出让利。单纯在黄金克价上给出大力度优惠的做法根本不可能,也不符合市场规律。消费者如果发现“黄金克价打折”的促销活动一定要提高警惕,宁可不占这个便宜,也不要因小失大造成经济损失。
“证书”也有“真假美猴王”
据介绍,鉴定证书是证明黄金珠宝品质最直观、最简单的证明,相当于产品的“身份证”,但并不是任何一家机构出具的“证书”都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随着数码印刷设备的普及,制作假证书的方式也更加便捷。前几年就有媒体报道过此类事件,某些地区的民间鉴定机构出具的宝玉石证书成本只有2元钱,甚至可以根据送检人的要求对证书的内容进行私人订制,一些高仿的“证书”甚至可以提供二维码扫描和网站查询服务。
“我们在进行免费检测公益活动时,经常会发现有些消费者戴了十几年的珠宝首饰竟然是假货,而消费者本人竟茫然不知,还有些消费者送检的首饰与对应‘证书’上标注的克重和照片都对不上,明显就是批量生产的假证。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证书’时,一定要明白一件事,只有真正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贵金属和宝玉石检测鉴定证书才具有权威性。此外,线上购买贵重珠宝首饰应在收货之后,及时到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复检,确认其品质的真实性,这是避免遭遇消费欺诈的最好防范措施。”
“不贪”就是最好的防范
同时,孙发耀律师特别提醒在网络从事销售假黄金产品的不法商家,应及时停止这种不法行为。因为,黄金的价格昂贵,销售一件小小的黄金饰品所产生的不法收入,就已经达到了“数额较大”的量刑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在3000元至10000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相应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