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进展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处处长宗霞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新闻处处长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进展新闻发布会。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云南省科学技术院院长阮朝奇先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张统一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易健宏先生;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宋兴诚先生;
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研究员陈家林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驻滇、香港驻滇、云南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云南省科学技术院院长阮朝奇发布新闻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云南省科学技术院院长阮朝奇:
首先,我谨代表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全省科技工作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媒体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持续统筹支持实施“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以下简称“专项”),着力构建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由经验指导实验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材料研发新模式转变,加快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产业化攻关,延长新材料产业链,支撑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面,我就专项的实施背景、整体战略布局、组织实施进展及取得的成效、“十四五”工作计划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专项实施背景
二、专项整体战略布局
专项面向经济主战场,采用“政产学研用”全国性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按照“总体目标达成、长远规划布局、分步骤实施”的原则进行顶层设计,编制《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建设规划(施工图)(2018-2030年)》,进行“创新平台—人才团队—项目统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应用”全链条的创新布局,持续支持项目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和总体目标达成。
专项主要围绕云南省贵金属、锡、铟、锗、钛、液态金属等优势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开展创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攻关。一是建设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实验和数据库三大公共基础平台,建立贵金属材料、锡材料等5个专业研究机构,组建云南省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即云南省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依托云南重点企业,系统性建设稀贵金属材料专用数据库,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稀贵金属新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示范体系;二是围绕国家战略及云南省产业发展需要,重点突破一批稀贵金属产业核心关键新技术、新装备及新材料,推动一批新材料的快速产业化;三是整合省内外创新资源,引培一批掌握新材料研发新模式和新方法,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团队,建立起开放共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三、专项组织实施进展及取得的成效
截至目前,专项已投入经费6.06亿元,其中:财政经费3.59亿元,企业自筹经费2.47亿元。形成了全国性“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实现了全链条创新布局;已基本建成支撑稀贵金属新材料快速、低成本研发的3大公共平台和5个专业研发平台,加速了新材料研发新模式的转变,初步构建了材料大数据驱动稀贵金属新材料研发的协同创新体系,突破了一批材料基因工程先进技术,支撑快速研发了一批稀贵金属新材料产品,其中10余种产品实现了产业化或迭代升级;支撑启动了一批“军令状”制重点新材料限时攻关及产业化科技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重大科研项目资源配置、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创新。
(一)构建了全国性稀贵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体系,实现全链条创新布局
专项在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具体牵头组织,联合贵金属集团、云锡控股公司、云南钛业、云南锗业、中国铜业、昆明冶金研究院、云南铝业、中宣液态金属公司、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行业标杆企业、高校院所,协同清华、上海大学、哈工大、中科院金属所等30余家国内外高水平创新机构及下游用户单位,融合材料、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软件、信息等总规模400余人的交叉学科研发及管理团队协同攻关,实现“创新平台—人才团队—项目统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布局,探索了一条依托大科学工程快速汇聚省内外人才团队、平台等创新资源,构建多领域、跨学科、大协同的“政产学研用”全国性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大格局,开辟了有效支撑云南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二)平台建设初步完成,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三)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示范成效显著
在贵金属新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示范方面,研发了20余种稀贵金属合金材料、钎焊材料、电接触材料、催化材料及复合材料。其中,银铜镍系电接触材料技术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技术标准,部分产品在航空、航天、船舶、电器等行业推广应用;国六催化剂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汽车催化剂在稀燃工况氮氧化物净化、富燃工况一氧化碳净化的核心问题,建成产能230万颗/年的示范生产线;平台和技术对1吨/年的系列新型钎焊材料生产线、50万米/年精密合金丝材和30千克/年精密合金带材生产线、1吨/年的稀贵金属电接触材料生产线等生产示范线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铝基、铜基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开发方面,通过数值模拟仿真,指导完成了7075系铝合金汽车支撑摆臀件研制,实现力学性能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减重35%,并构建了7075系高强度铝合金参数数据库,为后续高性能铝合金开发奠定了数据基础。正在构建的铜材料专用数据库,支撑350千米/小时以上轨道交通用的高强高导铜合金研发及其数字化生产示范。
同时,专项还在钛合金、锗材料、液态金属等新材料的研发及工程化应用示范方面卓有成效。其中,采用高强耐蚀钛合金高通量计算方法指导典型合金的设计研发,确定了4种低成本、高强高耐蚀钛铝矾系合金成分;开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耐蚀钛合金综合开发成本降低20%以上,已实现产业化;通过锗单晶组织结构及制备工艺的计算模拟,指导优化了锗单晶制备工艺,生产出产品质量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6英寸垂直梯度凝固法太阳能电池用锗单晶;建成产能500千克/年超高纯锗单晶中试生产线,产品出口德国等;研发出镓基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已批量出口日本。
四、“十四五”专项工作计划
“十四五”期间,专项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根据专项实施规划(施工图)的总体目标和计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十三五”工作基础上,针对国家和云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围绕贵金属、锡、铟、锗、钛、镓、铜、铝等云南优势新材料产业,进一步强化提升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开展材料基因工程共性关键技术、前沿新材料及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采用“军令状”等组织模式,运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限时攻克一批“卡脖子”战略核心关键新材料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增强云南省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装备研发等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我省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持续提升云南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支撑云南省先进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培育打造,为保障国家供应链安全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