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消费行为消费函数理论研究发展动态
消费函数理论为解读消费行为提供了非常好的分析工具。自从凯恩斯开创消费函数理论的先河以来,这一领域就成为经济学家孜孜不倦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外消费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大致划分为如下三个主要阶段。
一、基于现期收入与确定性分析的消费函数理论
(一)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Keynes,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率先描述了当期消费与当期收入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无论是先验地从我们关于人性的知识看,还是从具体的经验事实看,我们都可以深信这样一个基本的心理法则,一般来说,当人们收人增加的时候,他们就有增加消费的倾向,但消费增加不会像收人增加那么多。”也就是说,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人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消费者收人的增加,其消费支出也增长,但这种收人增量,将引起消费增量较小的变化。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其公式为:为t期消费a为自发性消费,为边际消费倾向,期收入,为随机项。
凯恩斯的绝对收人假说解释了有效需求不足存在的原因,进而发展了以需求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体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了后来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方向。但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它没有考虑到利率和未来收人等因素在当前消费决策中的作用。
消费者行为被认为是“短视的”,预算约束是现期一时的,并且忽略了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二)相对收入假说
杜森贝里(Duesenberry,1949)在《收人、储蓄和消费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相对收人假说。他认为:(1)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人的影响,而且受他人消费支出的影响,这被称为消费的“示范效应”。其公式为:为总体消费者平均收人,Y:为个别消费者收人,为消费支出,为待定系数。该观点否定了凯恩斯的消费者独立性的假设。(2)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人的影响,而且还受本人过去收人与消费的影响,特别是受过去“高峰时期”收人的影响,这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该观点同样否定了凯恩斯的消费者行为可逆性的假设。其公式为:为过去高峰时期的收人。由此,相对收人假说得出结论:在短期内,消费在收人中所占比例随收人的波动反方向变动,而在长期内,消费在收人中所占比率是一个常数,即平均消费倾向不变。
杜森贝里研究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考虑问题的新角度,即收人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依赖于个体的相对收人而非绝对收人。但在相对收人假说中消费者行为被认为是“后顾的”,追求的仍然是一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
二、基于预期收入与确定性分析的消费函数理论
(一)持久收入假说
弗里德曼(Friedman,1957)在《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持久收人假说,将消费函数理论从即期决策推进到了跨期决策,并奠定了合理的微观基础。基本思想是:一个家庭会尽量在一个长时期内保持消费的平滑,家庭从平滑消费中获得的总效用将大于从波动消费中获取的总效用。他认为,收人分为一时收人与持久收人,消费也分为一时消费与持久消费。在消费与收人的两两关系中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固定的比率关系。其公式为:为持久消费,为持久收人,K为常数;分别为实际消费和一时消费;分别为实际收人和一时收人。
(二)生命周期假说
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1954)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横截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在个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动用储蓄的时期,即早年和晚年。而工作年份则是积累储蓄的时期。由于消费者是理性的,从而就可以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人,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人等于消费。这样消费不是取决于现期收人,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人。其公式为:为寿命年数,YL为年薪。
(一)随机游走假说
以霍尔(Hall,1978)提出随机游走假说为标志,将消费函数研究从确定性条件推进到不确定性条件,开启了消费函数理论研究的新篇章。主要内容是:根据理性预期,按照寻求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的消费轨迹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即除了本期消费,任何变量都无助于预测下期消费。他考察了一个消费者最优化的欧拉方程,在假定效用函数为二次型的条件下,其公式为分别是下期消费和本期消费,s,为不可预测的误差。由此可见,霍尔消费函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消费与滞后的收人变量无关,而只与本期消费有关。
随机游走假说被认为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消费函数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霍尔在传统的LC一PIH消费函数模型中引入了理性预期思想,引发了消费函数研究中的理性预期革命;第二,霍尔的研究改变了以往消费函数的研究模式,它并不是要去构造消费函数本身,而是给出消费者在实现最佳消费路径时所必须满足的一阶条件,即欧拉方程,再用实际资料去验证这个条件,这种思想对宏观经济计量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由于引人了理性预期,未来消费就只受现期消费的影响,于是就可以用数学中的马尔可夫过程来研究消费函数,使得经济学家能更方便地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讨论消费问题;第四,理性预期研究方法改变了政府制定需求政策的路线。今天,所有政府都懂得有必要使他们的政策取得信任,在政策制定上稳定公众的心理预期。
(二)预防性储蓄假说
里兰德(Leland;1968)在《储蓄和不确定性》一文中,首次分析了产生预防性储蓄的必要条件,他认为:当效用函数的三阶导数大于零时,在不确定性情况下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要大于确定性情况下消费的边际效用。未来的风险越大,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越大,因此也就能吸引消费者进行储蓄,把更多的财富转移到未来进行消费。其公式为:为消费者对未来消费的期望值,C,为现期消费。
预防性储蓄理论为消费者行为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察视角,可以说明很多无法用随机游走假说解释的现象。第一,费希尔(Fisher,1956)发现,当个人的职业包含更有风险的收人时,他们将储蓄更多(如自我雇佣者平均要比管理者多储蓄12%)。根据预防性储蓄假说,由于自我雇佣者未来收人的风险大于管理者,自我雇佣者进行的预防性储蓄要大于管理者,因此自我雇佣者的储蓄更多。第二,迪顿(Deaton,1989)指出,美国战后消费路径的实际斜率明显高于根据随机游走假说得到的理论估计值。预防性储蓄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即消费的“过度平滑性”的真实反映。第三,弗莱文(Flavin,1981)发现的消费的“过度敏感性”与坎贝尔和迪顿发现(Campbell&Deaton,1989)的消费的“过度平滑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现象可以同时被预防性储蓄假说所解释。事实上,消费的“过度平滑性”和“过度敏感性”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只要跨时预算约束成立,消费对滞后劳动收入变化的“过度敏感性”必然导致消费对未来劳动收人的“过度平滑性”。由此可见,预防性储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随机游走假说,丰富了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体系。
(三)流动性约束假说
四、评价与启示
综观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演变历程,我们不难总结出如下结论。
第二,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西方学者对消费函数理论的解释力是有限的,因为消费函数是对收人与消费关系的抽象和概括,而实际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制度下的人们的消费心理及其他影响消费的外在因素也是不同的,因而其消费函数也必然不同。即使在相同背景下,由于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及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