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产生: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
企业的本质: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第6章:
产权理论——科斯(美)
产权不清晰→外部性的产生
明确和界定产权→消除外部性
第7章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凯恩斯(英)
3个假设:
1、MPC递减规律。02、消费随收入变动而变动。
3、APC随收入增加而减少。APC>1或<1或=1
则:C=α+βY(消费=自发消费+引致消费)
注:MPC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美)
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所处生命周期。
①人一生的三阶段:年青时期(收入偏低,消费>收入)、中年时期(收入>消费)、老年时期(消费>收入)
②理性的消费者: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的生活,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
③家庭的消费函数:C=α×WR+c×YL
④WR:财产收入;YL:劳动收入;
α: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持久收入理论(消费理论)——弗里德曼(美)
①消费者的支出是根据持久收入决定的,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的收入和持久性的收入,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
②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消费者的支出是稳定的。
第8章
索洛余值法——罗伯特·索洛(美)
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索洛余值=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第9章
奥肯定律——阿瑟·奥肯(美)
相对潜在GDP,实际GDP每降2%,失业率升1%
揭示了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英)
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关系的曲线。
短期:存在替代关系
长期:不存在替代关系,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第10章
1、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
2、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瑞典)
1、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即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
2、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3、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4、通过国际贸易,会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美)
1、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间和同类工业品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2、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第11章
公共物品——萨缪尔森(美)
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
公共选择理论——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
3大理论基石:
①个人主义方法论;②经济人假设;③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理性投票人假说”——唐斯
理性的个人投票与否,取决于参加投票的期望净收益。
投票循环(孔多塞悖论)——孔多塞(得票多者获胜)
官僚理论解释——尼斯坎南
(1)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
(2)官僚机构负责生产某种公共物品与服务,以与其服务对象的预算拨款相交换。
第12章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德)
财政支出之所以不断增长,是因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和魏斯曼(英国)
英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的“非连续的”。
公共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
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美)
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非均衡增长理论——鲍莫尔(美)
生产率不断提高(进步部门):技术起决定作用
生产率提高缓慢(非进步部门):劳动起决定作用
为了维持两个部门的均衡增长,政府部门支出增加。
“财政幻觉”理论——公共选择学派
民众关心:扩大公共支出带给自己的好处。
忽视:税收负担也可能同时增长。
第13章
拉弗曲线——阿瑟·拉弗(美)
基本含义: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提示: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英)
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是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或等价的。
第16章
财政转移支付——庇古·《财政学研究》
指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
第18章
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美)
费雪方程式:MV=PT
M:货币量,V:货币流通速度,P:物价,T:商品劳务交易量
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不受M影响:V由制度决定、T取决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
现金余额数量说
——庇古-剑桥学派(英)
剑桥方程式:π=KY/M
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
Π:货币购买力(价值),M:名义货币供给,
Y:总资源(总收入),
KY:真实货币需求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英)
决定货币需求的三类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货币需求无限增大,无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有绝对性。
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
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
①财富总额与财富构成:
恒久收入:现在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加权计算
财富构成: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
②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
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持有货币的数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