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一种情形,表现为货币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简单地说,通货膨胀就是普遍的物价上涨。
通胀后果:
它是指货币流通中出现的这样一种状况: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
(1)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2)价格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导致福利减少
(3)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具体表现为:低收入者(拥有较少禀赋者)福利受损,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者)却能够获益;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十分著名的方程:MV=PT。
说到通货膨胀,也许人们还记得以前发生抢购风潮,很多人连盐巴都是上百斤的抢购,更不要说是其他日用品了。为什么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读到的经济学现象,也会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呢?这就要深入了解通货膨胀的涵义了。从理论上来说,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的货币超过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现象。
从经济表现来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一种经济状态。通货膨胀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而不是指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二是价格水平全面的上涨,即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上涨,而非具体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或部分地区价格水平的上涨;三是价格水平的持续性上涨,而非偶然、短期的价格上涨。四是看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大。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但起因是货币供给过多,没有货币供给过多的物价上涨也不应属于通货膨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在发生变化,但目前按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和表现来看,一般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结构型和成本推动型三种类型。
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反映了每单位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几乎任何产品或服务都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包括住房、食品、医疗和公用事业等基于需求的支出,以及化妆品、汽车和珠宝等需求支出。
1、需求拉动型通胀
当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增加超过可以可持续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即“总供应”)时,就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胀。过剩需求对范围广泛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施加上行压力,并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也就是说,它“拉高”了通货膨胀率。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当经济中可以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供给下降时,就会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总供给的下降通常是由生产成本的增加引起的。如果总供给下降但总需求保持不变,则价格和通胀存在上行压力——即通胀被“推高”。
3.输入型通货膨胀和汇率
汇率变动也会影响价格并影响通货膨胀结果。本国货币贬值,会以两种方式加剧通货膨胀。第一种,海外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相对于国内生产的价格上涨。因此,消费者海淘时需要花费更多。而依赖进口材料的公司为购买这些投入支付更多费用。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通货膨胀成本推动渠道。
其次,货币贬值刺激总需求。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出口产品对外国人来说购买起来相对便宜,导致出口需求增加和总需求增加。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和企业减少了相对昂贵的进口商品的消费,并将购买转向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再次导致总需求增加。总需求的增加给国内产能带来压力,并增加了国内企业提高价格的空间。这些价格上涨通过需求拉动渠道间接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衡量标准
1、物价总水平
定义中的物价上涨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也不是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可见,通货膨胀不是指这种或那种商品及劳务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2、价格指数
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简称PPI)理论上应涵盖所有产业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即包括农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及技术原因,许多国家编制和发布的PPI仅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生产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水平变动程度的相对数。(主词条: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GDP缩减指数
GDP缩减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生产的所有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值。GDP缩减指数反映的是货物和服务的总体价格变动幅度,主要用于分析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是最宏观、最综合的价格指数指标。GDP缩减指数是指未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与剔除价格变动的GDP之比,即现价GDP(或称为名义GDP)与不变价GDP(或称为实际GDP)之比。
公式为:GDP缩减指数=现价GDP÷不变价GDP×100
主要作用:是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物价变动的总水平。由于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所有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因此,GDP缩减指数反映的是这些货物和服务的总体价格变动,是该国家(或地区)生产的所有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总指数,是最综合的价格指标。
示例:2019年现价GDP为990865亿元,按2015年价格计算的不变价GDP为891646亿元,那么可以计算GDP缩减指数为990865÷891646×100≈111.1,说明2015年到2019年间所有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上涨了约11.1%。
价格指数反映通货膨胀(紧缩)的程度
测定一定时期通货膨胀(紧缩)程度有不同的方法,但应用最普遍的就是通过物价指数(CPI或PPI),即以物价总水平上涨率(即物价指数减去基数100%的结果)作为通货膨胀率。
严格地说,CPI或PPI并不等于通货膨胀率,因为CPI、PPI都只反映了它们调查对象的价格变化,而不能代表全社会所有商品的价格变化,但从这两个指标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价格变动的大趋势:一般将1%—3%的年度CPI上涨率称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将3%—6%的年度CPI上涨率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超过10%的物价上涨率应引起重视。
中国从1985年开始,统计全国的CPI。从1985年至2019年的数据来看,CPI最高涨幅出现在1994年,年度涨幅为24.1%。
3、通货膨胀率
现实生活中通常用哪些指标反映通货膨胀率。对于通货膨胀各界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持续的上涨。一般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DP平减指数等指标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严格地说,CPI并不等于通货膨胀率,因为CPI只反映了居民消费领域的价格变化,而不能代表全社会总的价格变化,但从CPI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价格变动的趋势。(主词条:通货膨胀率)
4、通货紧缩
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减少,居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通货紧缩是通货膨胀的反现象。在经济实践中,观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且物价是否全面持续下降,来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