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平时作业(3)答案一、填空题:1.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
2.GDP-折旧=NDP。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4.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称为通货膨胀。
5.长期中的失业是指自然失业,短期中的失业是指周期性失业。
6.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核心是技术进步。
7.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被称为资本—产量比率。
8.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
9.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
10.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11.效率工资是指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
12.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13.在影响总需求的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中,利率效应最重要。
14.在短期,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15.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下降。
16.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18.净现值是指一笔投资未来所带来的收入现值与现在投入的资金现值的差额。
19.加速原理表明投资的变动取决于产量变动率。
20.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消费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储蓄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21.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越小。
22.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说明了在短期中,总需求(总支出)是决定均衡国内生产总值的最重要因素。
(√)3.某一年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就是物价指数。
(√)5.新剑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是以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6.货币数量论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低,货币价值越大。
(√)8.物价上升时,利率效应使投资增加,总需求减少。
(√)11.短期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
(√)四、计算题:1.下面是一个经济中的有关资料,根据这些资料用支出法计算该国的GDP:(1)购买汽车、彩电等耐用消费品支出1000亿元(2)购买食品、服装等非耐用消费品支出2000亿元(3)雇用保姆和家庭教师支出200亿元(4)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厂房和设备)2000亿元(5)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3000亿元(6)企业支付的银行利息和向政府交纳的税收共500亿元(7)今年初存货为1500亿元,年底存货为1000亿元。
(8)各级政府为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2000亿元(9)中央政府国防与外交支出500亿元(10)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2500亿元(11)出口产品收入1500亿元(12)进口产品支出1000亿元解:GDP=C+I+G+净出口=(1000+2000+200)+2000+(1000-1500)+2000+500+(1500-1000)=7700(亿元)答:该国的GDP为7700亿元。
2.假定1997年的物价指数为128,1998年的物价指数为136,那么,1998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解:通货膨胀率=基期物价指数价指数现期物价指数-基期物通货膨胀率=%25.6128128136=-答:通货膨胀率为6.25%3.假设一个经济中总收入为2000亿元,储蓄为400亿元,当收入增加为2500亿元时,储蓄增加为500亿元。
计算该经济的乘数。
如果这个经济增加了总支出200亿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多少?解:亿元))()((10002005351125/420002500)4002000()5002500()1(====-==----=AEaYMPCaMPC答:该经济的乘数为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1000亿元。
五、问答题:略1.简要说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见辅导书201页2题答: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制度。
它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页决定一国经济的增长。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2)资源。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
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和资本。
3)技术。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步。
2.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说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见辅导书217答: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
2)技术进步会使一国经济潜力提高,这就体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随着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从LAS0向右移动为LAS1),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向右移动,即从SAS0移动至SAS1。
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进步引起投资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曲线移动至AD1。
这三条曲线相交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新的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Y1=Yf相等,仍然是充分就业均衡,但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物价水平仍然水平是P0。
因此,经济潜力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引起通货膨胀。
这说明从长期来看,提高经济潜力,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是至关重要的。
3.用总需求决定原理分析我国政府提出的增加内需的意义。
见辅导书232第9题。
答:1)总需求决定原理就是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所表明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
2)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
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这就说明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
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
第一,要区别投资于消费的差别。
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的方法拉动这项投资,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内需,带动经济。
第二,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因此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西方经济学》平时作业(4)答案一、填空题:1.某银行吸收存款1000万元,按规定应留200万元作为准备金,这时的法定准备率为20%;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额为5000万元。
2.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简单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两者之间的比例是货币乘数。
3.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
4.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成同方向变动。
5.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周期性失业。
7.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l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15,则从1995年到200l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15%。
8.紧缩性缺口引起周期性失业,膨胀性缺口引起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9.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10.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1.顶峰是繁荣的最高点,谷底是萧条的最低点。
12.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13.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
14.货币筹资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债务筹资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
15.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量。
16.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要不要政府干预经济。
17.贸易赤字是指出口小于进口。
18.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支出+净出口。
19.在开放经济中,国内总需求的减少会使AD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20.浮动汇率制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21.一国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对别国的影响,称为溢出效应。
反过来,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这种影响被称为回波效应。
(√)2.货币供给量就是指基础货币的变动量。
(√)7.每一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
(√)8.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
(√)9.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属于需求管理政策。
(√)10.在财政政策中,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私人消费。
(√)11.内在稳定器能够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15.汇率贬值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解:(1)5.220005000===HMmm(2)5/150001000==cu=0.210/15000500==r=0.141.02.012.01=++=++==rcucuHMmm答:(1)的货币乘数是2.5;(2)的货币乘数为4.2.假定某种债券每年的收益为100元,在债券价格分别为900元、1000元、1100元时,利率是多少?解:根据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利率=利率债券收益债券价格=9/1900100=利率==11%11/1110010010/11000100=利率==利率==9.1%答:当债券价格为900元时利率为11%;当债券价格为1000元时利率为10%;当债券价格1100元时时利率为9.1%3.一个国家边际消费倾向为0.6,边际进口倾向为0.2。
如果该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能增加多少?解:亿元)-=进口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对外贸易乘数=(16710035352.06.01111===+GDP答: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67亿元。
五、问答题:略1.用IS一LM模型说明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的影响。
答:自发总支出变动会引起IS曲线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
这就是,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可用下图来说明这一点。
2.在不同的时期,如何运用财政政策?答: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
2)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的政策。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政府支出与增加税收来抑制经济的政策。
3.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答:1)总需求的变动来自国内总需求的变动和出口的变动。
2)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会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同时也会使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同理,国内总需求减少,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并使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3)如果总需求的变动是由出口的变动引起的,宏观经济均衡的变动与国内总需求引起的变动有所不同。
出口增加会使总需求增加,并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由出口增加引起的。
一般来说,出口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会全用于进口,所以,贸易收支状况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