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个板块我是按照老教材对应必修一第四章内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总结的,因为更加习惯于像老教材把所有非金属都放在一块的学习方式,也更加便于我总结。对应新教材:硅:必修二非金属材料;硫&氮:必修二硫&氮及其化合物;氯:必修一氯及其化合物。
氯气表现氧化性。
易错点:
方法:先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排除\(\mathrm{CO_3}^{2-}\)的干扰),再加入过量硝酸银,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一定有氯离子。
硫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处于最高价态和最低价态之间)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1\)体积的水能溶解约\(40\)体积的二氧化硫)。
注意:\(\ce{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但不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气体(\(\ce{NO2}\))。
工业上一般用硫磺或其它含硫矿物(如黄铁矿)为原料制备硫酸,金属冶炼时产生的含二氧化硫废气经回收后也可用于制备硫酸。
主要方程式:
一般用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不能用水直接吸收,因为与水反应大量放热会形成酸雾,会影响吸收效果。
反应流程图:
一般规律:
注意:
【实验装置图】
【步骤】
【注意事项】
步骤2可以没有,因为单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也可以检验二氧化硫,因为只有二氧化硫可以使得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反应原理:
氮气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共价三键(\(\ce{N\equivN}\))结合,断开该化学键需要较多能量,所以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但在高温、放电条件下,氮气能够与镁、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化合反应。
补充说明:
过度施肥导致肥料流入湖泊等,藻类生长迅速,大量消耗氧气,阻碍湖泊里的植物接触到氧气和光照,造成水体污染。是过度使用氮元素造成的环境污染。
无色,易挥发(在空气中形成白雾),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变化\(\Deltan=\ce{2份}\),体积变化\(\DeltaV=2份\)。
两式合并:
类似于硝酸分解的反应物与生成物互换。其中\(n(\ce{NO2}):n(\ce{O2})=4:1\)。
所以设\(x=\dfrac{V(\ce{NO2})}{V(\ce{O2})}\),则:
计算技巧:若题目告诉最后剩余气体与原混合气体之比,可以分类讨论剩余的气体是谁,设出原先气体(怎么方便计算怎么设),然后求解。
其中\(n(\ce{NO}):n(\ce{O2})=4:3\)。
设\(x=\dfrac{V(\ce{NO})}{V(\ce{O2})}\),则:
计算技巧:若题目告诉最后剩余气体与原混合气体之比,可以分类讨论剩余的气体(只有可能氧气或一氧化氮)是谁,设出原先气体(怎么方便计算怎么设),然后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