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员工私自代售非本行理财产品,早已被监管层多番禁止,却仍有员工在“顶风作案”。天津银监局一口气披露了15则行政处罚信息,全部指向平安银行,缘由皆为“员工私自销售理财产品”。在这背后,“跨界”销售更丰厚回报的诱惑,让银行员工违规代售事件难以根绝,也反映出银行内部的监控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
屡越红线
在平安银行北京两家支行的“飞单”风波爆发3个多月后,平安银行天津两家支行又因相似事件被推至公众视野。2月8日,天津银监局披露,平安银行天津红桥支行和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支行因“私自销售非平安银行天津分行发售或代理发售产品”分别被处罚50万元和20万元。
相比给支行开出的罚金,天津银监局对涉事银行员工的处罚决定更具敲山震虎之意。据公告显示,有13名平安银行员工被警告或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一年,最严重的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这15张罚单开出的日期均在1月16日-19日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银行曾出现过员工私自销售非银行理财的先例,最终理财产品无法兑付导致客户资金受损,也就是俗称的“飞单”。2016年10月,曾有平安银行客户爆料,2013年10月-2015年1月期间,在平安银行朝阳门支行和天通苑支行多位理财经理的推荐之下购买了一款名为“同富爱晚”的理财产品,当时承诺保本保息,但到期之后却无法兑付,客户损失超过4000万元。实际上,这款披着理财外衣的产品,是北京同富汇融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的部分私募基金产品。
同年7月,平安银行北京分行一位理财经理被曝出离职前“杀熟”,骗取老人百万养老金投资高风险项目。不过,平安银行当时回应称,这一消息的核心内容失实。
“跨界”心魔
近年来,一线银行员工利用银行渠道做私单,已不是个别现象。尽管上至银监会下至各银行分行,都明文规定不许员工私自销售非本行产品,但为什么却屡禁不止?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银行员工在“跨界”销售产品中获得的提成远远高于银行自有理财产品的提成。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介绍,代销信托和保险产品给理财经理的提成最高,有的能达到千分之三或五,一般由发行公司来支付;而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最低,不少在万分之一点五上下,二者之间最高相差达10倍。
“因此,当然代销产品卖起来更有动力。”该人士进一步表示,以2016年初一家银行的“飞单”为例,该事件中,投资者一共投资超3000万元,仅按照正常销售的佣金来算,银行员工就可以赚9万元甚至更多的佣金,但要是卖出同等数额的本行理财,奖金却根本到不了1万元。如果是银行员工私下和金融机构谈的佣金,比例可能更高。而且基金、保险、信托等产品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理财,只要来几个大客户,销售起来相对轻松得多。
“跨界”销售不只诱惑着银行员工,其他金融行业也有同样情形。今年1月,上海保监局也向各保险公司、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下发通知,重申“严禁保险从业人员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有关要求,并要求再次开展对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情况的自查工作。
内控薄弱
对于银行员工做私单的行为,银行还可以怎样加强监管?一位城商行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该行已经取消所有的金融产品代销,改为账户关联。具体来说,该行和部分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达成合作,在该行的网银上可以直接购买合作机构的产品,由投资者自主选择,减去了银行员工营销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