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的内容,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20÷5=(20×10)÷(×)=()

2、

想一想:什么叫商不变的规律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3、我们学过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启发诱导,发现问题:6:8和12:16这两个比不同,可是它们的比值却相同,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

6:8=6÷8=6/8=3/412:16=12÷16=12/16=3/4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2)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的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总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追问:这里“相同的数”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呢

【活动二】化简比

学习方式:尝试训练、汇报交流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1)提问: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2)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3)指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运用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1)分别写出这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比。

(2)思考: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为什么(前项和后项除了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

(3)尝试化简。

(4)汇报交流: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5)想一想:这两个比化简后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这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6)出示例题,组织交流

①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6:2/9=(1/6×18):(2/9×18)=3:4

②前后项先化成整数,再化简:0.75:2=(0.75×100):(2×100)=75:200=3:8

③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计算:1/6÷2/9=1/6×2/9=3/4

(7)小结: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分数的,就把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比的前、后项是小数的,先把它们都化成整数,再化简。

三、达标测评

1.完成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第52页练习十一的第2、4、5、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7×3=21(cm)

7×4=28(cm)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生: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让学生填表。

师: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师: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师: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师:什么叫比(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除法叫比。

生2: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加上“又可以”。

生2:加上“又”字。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这是比号。(板书:比号)

师: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前项后项各是几呀(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2)30×(7/10+2/15)

=21+4=30×25/30

=25(处)=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元。

⑵、毛笔是()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18:12;19:10;;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预设:除以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48:40;0.15:0.3;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习(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习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习,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习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多媒体课件,一些圆形物体和圆形纸片,圆规

学具准备:

圆规、学具以及收集的一些圆形物体的图片

课前谈话:羊吃草的故事(猜谜)

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

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再猜两个字的水果名

师: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

一、谈话导入

1、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过圆形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电脑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3、其实这样是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欣赏)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你同样找到了圆吗

4、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圆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动手尝试,认识圆的特征

(一)、初步认识圆

1、说了这么多圆,看了这么多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圆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你手头的的。(问题就只工具动手画一画。(学生动手画圆)

2、引导学生交流所画的圆,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要停留在借助什么来画的,不要作过深的追问)

3、比较:看看你所画的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交流:以前所学的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二)、用圆规画圆

1、刚才有同学用圆规画出了一个圆,其他同学会画吗请拿出准备的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交流:谁来说说用圆规是怎样画圆的或者说在画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指名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圆规的使用方法。)

要点:针尖要戳在纸上,另一只脚是笔,两脚随意叉开。

2、刚才大家画的圆有大有小,假如我要我们全班同学画一个一样大的圆,行吗你有什么建议

3、全班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我们把两脚叉开4厘米来画一个圆。(画好的同学拿出剪刀,把画的圆剪下来。)

(三)、圆各部分名称

1、圆和其它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打开书,把例2的一段话认真地读一读。

2、反馈交流:你知道了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圆心、半径、直径,分别用字母O、r、d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圆上将个部分标一标、画一画。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出示3个圆,分别判断,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圆心、半径、直径的关系

1、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地查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研究研究大家手头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另外,我还有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自备本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啥研究了,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小组活动。

2、反馈交流:

要点: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3)、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r=2/d;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

(4)、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些对称轴就是圆的直径。

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学生可以自由说。

3、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自由填表,反馈交流。

三、应用拓展

完成“练一练”第2题。

(1)、读题,说说是怎样理解题意的。(注意说清直径是5厘米,圆规两脚叉开即半径应该是2.5厘米)

(2)、学生画一画,反馈交流。

四、全课总结

通过大家的探究,我们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圆的知识,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刚才的画面(课件再次显示)

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对,简单的自然现象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其他一些现象中为什么会出现圆相信大家一定能解释了。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没的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觉怎么样

这不就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五、布置作业

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

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重难点:

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

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圣诞节到了,动画城里的小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兔八哥和鸭小弟参加跑步比赛,场地如图,猜一猜谁跑得比较快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你的依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b)要求鸭小弟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1、动手操作,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求一求圆的周长呢?动手之前老师先来访问几个同学你们打算怎么去测量呢?(在尺子上滚动、用绳子绕)滚动的方法如果没有没有就课件演示一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3、提出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4、刚才我们说正方形的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圆的直径(半径)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5、汇报展示

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

这个倍数呢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公式表示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读做pai。在1500多年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了。经过精密计算,知道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通常取3.14

7、引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两个圆先求出示一个知道直径的圆,利用公式完成练习

第二个只知道半径,抛出问题,这个只知道半径你会求吗?得出求圆周长的另一个公式: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字母公式为C=2r然后完成计算

2、判断题:

1)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2)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3)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3、解决开始跑步的问题

4、计算我们人民币1元的外周长,不知道条件怎么办?先测量然后计算

5、拓展

五、温故知新,总结课堂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比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三支红粉笔、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2、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二、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1、使学生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想:

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搜集、处理、获取、分析、解决、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关键词。这些在本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参与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当参与成了学生主动的行为时,参与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此要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里,老师能善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最初的不平衡,当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打破学生刚刚建立的平衡,进一步吸引学生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元硬币、直尺、卷尺、系线的小球、计算器、实验报告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一起探讨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媒体显示:唐老鸭与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鸭沿着正方形路线跑,米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

2、迁移类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唐老鸭、米老鼠所跑的跑线,讨论、回答问题。

(1)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实际就是求什么?(板书:圆的周长)

3、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些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发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

梳理筛选形成学习目标:①什么叫做圆的周长?②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④圆的周长怎样计算?⑤圆的周长计算有什么用处?

[设想: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参与形成学习目标,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实际感知圆的周长。

让学生拿出各自圆片学具,边摸边说圆的周长;同桌之间相互边指边说。

2、明确圆周长的意义。

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概括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媒体显示一个圆,并闪动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是一条什么线?

(2)这条曲线的长就是什么的长?

(3)什么叫做圆的周长?

学生讨论互补,概括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显示字幕)

[设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教材第41~42页例6)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方程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解法的多样性。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用方程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1、根据题意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课件出示题目)

(1)一袋面粉的3/4重15千克。这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是火车速度的1/4。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点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8~10题)

1、复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熟练掌握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反思

一、基础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题目)

(1)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m,是全长的1/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已经修了300m,比全长少2/3。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师:这两类应用题的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引导学生回顾这两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指导练习

(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师:第(1)题和第(2)题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

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材说明

“合理存款”活动共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明确问题。

本活动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这一问题展开的。该问题中蕴含着几个很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以及资金用途。

2.收集信息。

3.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111页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4.选择方案。

从上述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收益,即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3.课堂教学时,老师可结合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这可以促使学生整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特别是为设计教育储蓄存款方案提供合理的理由。

4.在明确学生已经收集到必需的信息之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教材第一张表格中给定期储蓄存款方案预留了三行,实际上学生在具体设计时可能不仅仅只有三种,如一年期存6次,二年期存3次,三年期存2次,先存五年期再存一年期……多种方案。老师对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要恰当的给予鼓励,不能不加指导让学生盲目地停留在对定期储蓄存款方案的罗列中。

6.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讨论逐步认识到,由于教育储蓄和国债都免征利息税,所以相对同期的定期存款,它们的收益会相对较高。但由于国债和教育储蓄对存期和提取具有一定地限制,所以为了实现本笔存款收益化,可能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育储蓄存六年。(2)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买三年期国债。(3)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三年期教育储蓄。(4)先买五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一年期教育储蓄。在连续存款的方案中,连续存款时仍然只存本金一万元,不包括已经获得的利息(具体见下表)。

1.教师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交流本小组选择的收益的方案,并具体算出到期的收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在设计方案时国债利率均以2006年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的年限和利率为准,教育储蓄也以当前的规定和利率为准。实际上,国债以及教育储蓄的利率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调整,但无论利率如何变化,方案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教学时老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2.教师在与全班同学共同反馈结果后,还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自己有钱,想怎样投资,理由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化简比。(教材第50~51页例1)

1、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

3、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类比思想。

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1、把下面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课件出示题目)

4/86/3012/1814/56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六二班共有学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数为46,总人数与出勤人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点名学生回答)

3、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

师:为了使数量间的关系更明确,我们经常要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师:谁知道什么样的比可以称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联系最简分数的'概念,讨论什么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指名学生举出几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将已学的“比的认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从而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化简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应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向学生渗透对各类知识点的整合、梳理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新设计

1、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

2、沟通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3、聚焦对比,分析说理易混知识。

4、数形结合,提炼方法优化思路。

3、学情分析

厦门市群惠小学六(4)班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好地以学定教,我通过前测,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知识进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简比混淆了;比的.应用中,没有掌握解答的关键与诀窍。针对学生学情和复习目标,本课设计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补缺+挑战,并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够熟练比的化简以及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

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4、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1、教学补充例题: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5)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6)解:设航模小组有χ人。

χ+χ=25

(1+)χ=25

χ=25÷

χ=20

答:航模小组有20人。

三、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当堂测评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请教优秀学生,做到“一帮一、兵强兵”。

设计意图:

继续发挥线段图的作用,以方便学生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THE END
1.黄金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多项选择题黄金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A.稳定性 B.抗氧化 C.抗腐蚀 D.延展性 点击查看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http://www.ppkao.com/tiku/shiti/b8131bd7e556498799bf37087a527026.html
2.保险公司应否为金凰“假黄金”案买单?——以财产保险之基本性质展开保险公司应否为金凰“假黄金”案买单?——以财产保险之基本性质展开陈禹彦 一、前言据媒体报道,武汉金凰珠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凰珠宝")自2015年起,以"黄金质押+保单增信"的模式向民生信托、东莞信托、安信信托、四川信托、长安信托等多家金融机构融资,涉及质押标的黄金83.03吨,贷款160.65亿元,财产基本险保险https://wap.cnki.net/qikan-shbx202010008.html
3.常用的优选法单峰函数的性质(1)定义:把试点安排在黄金分割点来寻求最佳点的方法,就是黄金分割法,是最常用的单因素单峰目标函数的优选法之一。 (2)试验点的选取方法:安排试验时,第一个试点在因素范围的0.618处,后续试点用“加两头,减中间”的方法确定。 n次试验后的精度为0.618n-1。 http://sx.ychedu.com/SXJA/GSJA/612301.html
4.孔雀石的基本性质钻石课堂孔雀石的基本性质 1.矿物组成 珠宝界使用的孔雀石玉为一种单矿物岩,主要组成矿物为孔雀石(Malachite)。 2.化学组成 Cu2CO3(OH)2,遇盐酸起泡。 3.晶系及结晶习性 孔雀石为单斜晶系,二轴晶, 1.矿物组成 珠宝界使用的孔雀石玉为一种单矿物岩,主要组成矿物为孔雀石(Malachite)。https://www.zbird.com/e-education/w177183.html
5.湖南黄金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8·30”物体打击事故调查报告2015年9月1日,温州通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湖南黄金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部与姜保佳的亲属签订了《关于姜保佳同志死亡善后事宜处理的协议》,一次性赔偿事故死者姜保佳亲属84.5万元。 三、事故原因和性质 (一)直接原因 温州通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出砂工姜保佳、陈足生未按《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6.1.3.2的规定,在出https://www.yueyang.gov.cn/mobile/23191/23234/23860/23915/23921/content_506029.html
6.量子力学(part1)思维导图模板两条基本性质 正交 归一 左矢与右矢的内积 左矢是态矢(右矢)在对偶空间中的矢量,他们之间可以定义内积,左矢等价于右矢取“共轭转置”厄米算符本质上是自伴算子,所以可以与对偶空间相作用对于厄米算符而言,可以直接作用左矢,但系数需要带有共轭,尽管算符可以作用左矢,但作用后仍旧是一个左矢,我们无法将左矢与右矢划上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0ded19407912929f4f65ae3
7.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基本性质》教学PPT课件.ppt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基本性质》教学PPT课件.ppt,比的基本性质 探究新知 基础练习 拓展练习 课堂小结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 看谁填得对。(独立完成,小组互查,组长汇报) 1、3÷5写成比的形式,前项是( ),后项是( ),比值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16/5142343302004213.shtm
8.八年级数学复习资料提纲10篇(全文)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普查的定义:这种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2)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4)抽样调查:(sampling investiga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oey73g5.html
9.黄金公司属于什么行业黄金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单位→MAIGOO知识黄金公司属于什么行业 黄金公司是什么性质的单位 摘要:黄金公司,指的是主要从事黄金开采、加工和销售的企业。黄金作为世界货币体系的基础,其价值被广泛认可,因此黄金公司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金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地下或河床中开采金矿石,然后经过多道工艺加工提炼,最终得到高纯度的金属。加工出来的金属https://www.maigoo.com/goomai/302811.html
10.数学试卷总结范文第1题选对的占80%以上,学生对平面的基本性质中的公理及推论掌握较好。第2题选对的占70%左右,学生对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掌握较好。答错较多的是第4和第6题,其次是第5题。第5题多数错选(a)或(b),可见学生对一般圆方程用公式求圆心和半径不熟悉,同时用配方法化圆的一般方程为圆的标准方程,求https://www.youfabiao.com/haowen/12083.html
11.三维重建(9)之相机标定相机矩阵求解基本概念汇总3维空间标定重要性质: 基本矩阵不依赖于摄像机矩阵的选择,等价地说不依赖于世界坐标系的选择;(吴福朝,12.1.1) E(本质矩阵):描述了两幅规范化图像间的极几何,它与基本矩阵一样也是一个秩为 2 的矩阵。 与基本矩阵的不同之处是它仅与摄像机的运动参数有关。因此,从本质矩阵出发可估计出摄像机的欧氏运动参数。 https://blog.csdn.net/yohnyang/article/details/126894504
12.《自然地理学I》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2、对矿物的理解 矿物是天然产出的,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人造(合成)矿物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图) 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 如方解石:CaCO3=Ca2++CO32- https://www.meipian.cn/xpck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