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镶嵌;结构洞;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有着渊远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心理学、人类学和数学等几个不同的学科为其提供了理论背景,使得社会网络分析逐渐具备了Freeman描述的的4个特征:(1)结构性;(2)系统的关系数据;(3)图形或社群图、图论;(4)数学或计算模型。社会网络以其独特的分析视角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科的青睐,并得以迅速发展。
社会网络分析是综合运用图论、数学模型来研究行动者与行动者、行动者与其所处社会网络、以及一个社会网络与另一社会网络之间关系的一种结构分析方法。在这个定义中的“行动者”,或称“节点”,可以是一个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甚至是一个国家,这些行动者及其间的关系就构成了社会网络(SociaNetwork)。
(一)社会网络理论的奠基者
(二)格兰诺维特的弱连带优势和“镶嵌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主要推动者,新经济社会学派的主要倡导者,该学派试图将社会结构分析、人的非理性分析因素,如信任、情感等带入经济分析之中,开启了社会分析与以自利动机、理性选择为前提的经济分析之间的对话。他在社会网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其“弱连带优势(thestrengthofweakties)(1973)和“镶嵌问题”(embeddedness)(1985)。
1.弱连带优势
与强连带相比,弱连带有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如A与B、A与C均为强连带,基于好朋友频繁互动,所以B和C有很高的机会因为A的中介而认识。A同时传了一个信息给B和C;B接到A的信息后,可能又转传给C;而C接到A的信息后,也可能又传给B,所以B和C之间的信息通路是重复的。强连带很多的一个关系网中,重复的通路也往往很多,而弱连带则不太会有此浪费。罗纳德·伯特称其为“冗余”。在此基础上,格兰诺维特又进一步指出两个团体间的“桥”(bridge)一定是弱连带。桥在信息扩散上极有价值,因为它是两个团体间信息通畅的关键。
在格兰诺维特看来,强连带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连带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因为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连带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连带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由于弱连带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连带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弱连带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如工作变动。
弱连带可以进行团体间关系的讨论,也可以分析难以用初级团体界定的社会结构的问题。弱连带力量的提出和经验发现对欧美学界的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镶嵌问题
镶嵌的观点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主流观点。镶嵌一词最早由“实质论学派”的波兰尼(KarlPolanyi,1957)提出,波兰尼的“镶嵌”意在表明经济与政治、宗教之间的互相嵌入关系,强调经济行动是一个制度化的社会过程,是社会的生机之源。
简单地说,格兰诺维特的镶嵌观点就是经济行动是在社会网内的互动过程中做出决定的。但要掌握镶嵌观点的精义,则必须从两个角度去观察:一是它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对话;二是它的方法论的个性,可以上承大型理论的社会网理论,下开可检证的因果推论模型(马克·格兰诺维特著,罗家德译,2007)。格兰诺维特认为,大多数的行为都紧密地镶嵌在社会网之中;人际互动产生的信任是组织从事交易必要的基础,也是决定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
(三)伯特的结构洞理论
1.结构洞的概念及测量指标
19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和战略学教授罗纳德·伯特(RonaldBurt)结合奥地利学派和格兰诺维特的弱连带理论提出了“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holestheory)。所谓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结构洞的两个关系人向网络贡献的利益是可累加的,而非重叠的。测量结构洞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凝聚力,另一个是结构等位。如果两个关系人之间是强连带,他们就是重复的关系人,就是缺乏结构洞,就会出现凝聚力冗余。
2.结构洞的特征
伯特的结构洞理论首先从利润的公式入手:利润=投资X回报率,提出回报率是竞争场域的关键。每个玩家都有一个由该场域组成的网络。而网络的性质及其关系人在场域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规定了玩家获得更高投资回报率的机会。机会因为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两种网络利益而带来更大的回报。结构洞理论有四个标志性特征:(1)竞争是一个关系问题,并非玩家自身之间的竞争。(2)竞争是一种突现的关系,是不可见的。(3)竞争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4)不完全竞争是一个自由问题,而不仅仅是权力问题。
伯特认为,在社会网络中,某些个体之间存在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这就是结构洞。而将无直接联系的两者连接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因此,组织和社会中的个人都要争取占据结构洞中的第三者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