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经济萧条产生之原因的认知,还远未达到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其发生的阶段。
——亚历山大·洛夫迪(AlexanderLovedy)
一、导言:本书写作的起因
这本《货币与经济周期》旨在回顾经济思想史上一些重要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流派对近代以来货币与经济周期原因和机理的理论研究和分析。
实际上,这几种提法,在英语世界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同是指自近代以来发生在世界经济中(实际上主要指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一种周期性现象,而不同的作者喜欢用不同的表述法。在英文中,很多经济学学家也常常使用“经济波动”(economicfluctuations)和“产业波动”(industrialfluctuations)的概念,实际上它们与“businesscycles)是指一个东西。“economicfluctuations”在中文中被翻译为“经济波动”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到底“businesscycles”应该翻译为“商业周期”还是“经济周期”?是否统一为两者之中的一个译法?我们考虑了很久,也没最后决定。这主要取决于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国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周期现象而创立自己的独特“周期理论”时,使用这个词时还是有些细微差别的。
故在这部著作中,我们根据不同的经济学家的表述和中文翻译,有时用“经济周期”,有时则用“商业周期”。
这本学术专著大部分章节是我自己和我的博士生、博士后学生所共同撰写的。只有书中最后一章“后凯恩斯经济学的货币与商业周期理论”,是我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李黎力(副)教授所撰写的。我和黎力已经有多年的交往了。李黎力教授多年来研究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尤其是在海曼·明斯基(HymanMinsky)研究方面,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专家,由他来写这一章,我自己也比较放心。
二、《货币与经济周期》一书的逻辑框架与基本内容
从这一课题的研究意义来看,尽管这一研究课题完全是经济思想史的学术研究,但是却直接指向现实世界的问题。
首先,尽管自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中的商业周期是个不争的历史史实,但导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周期的原因到目前仍无定论,各种理论和说法都有。加之,尽管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21世纪了,尽管当代两位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E.Lucas,Jr.)和本·伯南克(美联储前任主席)在2004年就曾乐观地相信随着经济学理论的进步和经济学数学手段的运用和数学模型的预测普遍运用,经济周期在人类历史上将会不会再来了,但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却表明现代市场经济的商业周期仍然是现在进行式。因而,研究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周期及其各学派的理论解释,不但有着经济思想史的学术意义,也有着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当下理论意义,更有着理解当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现实意义。
第7章回顾了欧文·费雪(IrvingFisher)的货币与经济周期思想。费雪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最重要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货币与经济周期理论要放在他的学术研究历程中加以理解,从在均衡理论到利息理论,再到货币理论等。费雪的货币与商业周期理论则涵盖了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货币供给与经济周期、金本位与大萧条、摆脱大萧条的政策建议等方面的内容。费雪的货币与经济周期理论在认识今天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提供流动性以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9章回顾了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货币与经济周期理论,特别是以海曼·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为典型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从投资融资切入引出货币金融,从经济扩张期间投资利润现金流入与债务偿付现金流出二者之间的失衡所产生的金融脆弱性和“动态不稳定性”(dynamicinstability)视角出发,描述了“稳定孕育着不稳定”的基本周期的循环交替;另一方面则从更广泛的市场内生动态与政府干预等阻遏性制(thwartingsystems)安排之间的相互作用着眼,从金融制度的长期演变所产生的“结构不稳定性”(structuralinstability)问题出发,刻画了经济周期的更迭演化。
三、余论
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大转型的节骨眼上;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各种社会科学理论也有待于重新起步和进一步发展。作为一名年如古稀的中国经济学人,期望在未来二、三十年的学术探讨和思考中,能总结自己大半生的所学所思,撰写出更多一些真正增加人类社会知识边际增量的文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