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涵。
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因而要求劳动者在认知上具有智能科技和绿色科技等知识储备,掌握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实践技能,并保持对坚持绿色发展的高度自觉。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更为有效地整合多方力量,集聚各种资源,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劳动者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劳动资料的革新升级主要体现在劳动工具上。一方面,对既有劳动工具,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科技研发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劳动工具及其配套生产工艺。对一些废置劳动工具,可以应用智能技术对其制造材料属性、制造过程能耗、拆解回收效益等进行精准迅捷的数据分析和价值考量,从而促进其回收再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当前,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智能技术、生态技术等在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改进上的融合应用。
为促进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
从基本内涵的角度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在重视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同时,促进各地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在各地形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管理维护:国资委数智化办公室政府网站标识码:41000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