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5)()
A.劳动对象B.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C.生产工具D.产品的质量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B.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D.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3.“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
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C.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
D.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通的
4.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社会革命B.阶级斗争
C.改革D.生产力发展
5.“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
7.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
B.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
C.哲学、艺术、宗教
D.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
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5)()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思想关系D.法律关系
10.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5)()
A.社会生产
B.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
C.从事生产活动的人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1.社会形态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2.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思想
B.执政党的指导思想
C.人民的群众的思想
D.统治阶级的思想
13.社会意识就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C.人民群众的意识
D.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1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15.“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1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1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D.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8.决定国家性质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意志
1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20.经济基础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21.在生产关系结构中,决定生产关系本质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3.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24.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意志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完全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25.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5)()
A.生产实践B.劳动工具
C.语言D.精神文明
2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和更新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纯粹的物质生产过程
B.纯粹的精神生产过程
C.纯粹的人自身生产过程
D.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27.“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机械论观点
D.历史辩证法观点
2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B.先进文化的不同
C.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D.文明水平的不同
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B.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D.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30.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31.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B.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C.改革是解决所有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
D.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质变
3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宿命论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33.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3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改革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B.改革是历史的火车头
C.改革是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
D.改革是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35.“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C.科技革命可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D.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7.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
3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形态越先进
D.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
39.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B.经济交往和政治、文化交往
C.家庭交往
D.思想交往
4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4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人的能动性
B.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实践能力
42.人的本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A.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活动
D.由个人自己的选择决定的
4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44.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工具和目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反映和创造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45.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人既具有自然性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人既有社会性又具有阶级性
46.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47.人的本质决定于它的(本题难度系数为0.95)()
A.生物性B.社会性
C.历史性D.阶级性
48.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C.并无不同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4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一、选择题Ⅰ
1.【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简称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C项)。生产工具不仅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还是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地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
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而试题问的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所以排除A。政治制度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法律制度,在三者中最重要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制度,国家制度决定着政党制度、法律制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明确指出:“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所以本题选D。
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理解。题干的材料是恩格斯的一段话。选项A、D,是错误观点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选项B不是题干的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内容。选项D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发展和更替的诸种社会动力。要求考生注意对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准确的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不同的状态中,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在质变的时候的一种形式,本题问的是“阶级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只能选A。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中的发展,不属于社会形态更替的,本题所以不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本题是问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一个直接的原因,而不是一个总原因,所以D也不选。
5.【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题干的命题坚持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既强调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或曰政治法律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政治法律思想是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并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它对于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等起到核心作用。
7.【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后者决定前者的性质。正是所有制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的变为现实的,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分配、交换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其他选项内容都被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决定。
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是指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思想、哲学观念和经济主张等。而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有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由以上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分类中可以看到,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是选项D。
9.【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全部社会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经济关系,正是经济关系决定着政治、思想、文化关系,生产关系就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10.【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1.【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历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是人类文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形态。所以本题选D。
1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国家的阶级本质。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因而,在社会意识中,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占据统治地位。所以本题选选项D。
13.【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概念,主要是要求区分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一个社会中,意识形态是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但社会意识不仅是意识,社会意识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概念,它是社会中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社会意识包括着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意识,包括着所有人的意识,是所有这些意识的总和,所以本题选A。
14.【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社会意识是社会中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这些都是社会意识的特点。但社会意识中有先进的、落后的、甚至反动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起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本题选A。
15.【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国家概念的正确理解。在阶级社会,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当然它同时具有其他的职能。但仅把国家看作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确实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故本题中D项准确反映了这段话的含义。本题在历年真题中曾经涉及到。
16.【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于该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运动与静止、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所以选项ACD都是干扰项。
1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力的范畴。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
18.【答案】C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国家性质、国体的概念。考生只要理解了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性质等概念的一致性,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19.【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主要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所以本题选D。地理环境对人的心理素质、心理结构和民族气质均有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是比较小的。
20.【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经济基础概念。经济基础作为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重要范畴,其确切涵义就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这道试题提示考生加强对基本概念的准确掌握。
2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本知识点。决定生产关系本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所以AB不对。C项认为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这是错误的,错误的社会意识也能影响社会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所以只有D才是正确的。
23.【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但它不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社会制度性质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因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而正是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换言之,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测量器,直接决定社会制度即上层建筑的是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本题选C。
24.【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认识,也即是考查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人的意志多种多样,选项B显然不是必然的,所以排除B。选项C的问题在于不完全否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所以排除C。选项D没有正确理解自由的内涵,人可以认识规律,可以有自由,所以排除C。人的意志的产生及其结果受到社会规律和其他人的作用,所以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历史的合力过程”,所以本题选A。
25.【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有机会体理论指出,社会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整个社会有机体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所以本题答案是A。
2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的统一。在这三种生产的过程中,社会成为“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体”。所以本题答案明显的是D。
2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考生对英雄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理解。题干引文是来自马克思的原话。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是对立统一关系。人民群众既是历史“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领袖等英雄人物也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剧中人”。本题要求考生理解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关系。
2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在当代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同时代的,所以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看,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决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和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的是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正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上层建筑是为生产关系服务的,所以本题选B。
29.【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群众史观的正确理解。任何社会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是有条件的,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是具体的,也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永远不会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情况,那等于是说,人民群众可以创造任何历史,这是不可理解的。所以本题选A。
3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是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一方面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另一方面,社会是人的活动,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这两个方面都是正确的,只有两个方面的统一才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所以本题选项AB夸大人的活动的作用,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选项D认为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人的活动有体现社会规律的,有不体现甚至相反的,所以不能选D。
31.【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改革的知识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坚持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是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改革不是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质变,也不是解决所有矛盾的途径。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A、C、D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述。
32.【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社会发展规律存在并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但是人们又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历史,人的自觉活动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认为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观点,是夸大人的自觉活动,否定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唯意志论观点”(B项)。
33.【答案】D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它不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A项),也不能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项),它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D项)。A项“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般指的是阶级斗争。C项是模糊不清的观点,B项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所以ABC项作为干扰项要排除。
34.【答案】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的知识点。社会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而不是根本质变;是一定的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不是用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是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选项ABC是关于革命的理解。
35.【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作用。题干是马克思主义在讲到科技革命的巨大社会作用时讲的一段话。马克思说,“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讲的就是“科技革命会导致社会政治革命”(C项)。
3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是考查考生对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解。关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二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此题是说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直接反作用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发展起作用。这就决定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是由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所决定的。因此,题中所提供的四个备选答案中A、B、C项都不符合题意,应当排除,只有D项才是正确的答案。
3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劳动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发展史,都是由劳动所决定的,理解了劳动的历史,也就理解了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历史。劳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史,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理解人类社会的“钥匙”是选项D。
3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者关系的掌握。题干的材料来自马克思,说的是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选项A、B表述正确,但不是题干所表达的内容。选项C是错误的,比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如当今的发达资本主义先进,但不能因此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更先进。
39.【答案】A
【解题思路】唯物史观所使用的交往概念,一般是指在生产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但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
4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规律,具体是考查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重要地位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许多规律,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都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其中ABD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贯彻人类社会始终起作用的规律,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起作用的规律。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项)。
41.【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的观点。这属于最基本的知识点之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答案是C。
42.【答案】B
4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价值的原理。人的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这也就是说,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物的价值是一种被创造的价值。人的价值又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本题选D;选项A完全不问人的社会价值,因而是不全面的。选项BC,强调个人的价值,以至要求摆脱社会的制约,这些观点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因此都不选。
44.【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本质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在人的价值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工具(手段)和目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手段),人们之间互为目的互为手段。其他的选项都是干扰项。
4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的二重性问题。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就是由于“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B项)。人作为个体存在,他具有自我价值;人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他必须具有社会价值。人作为个体存在与社会成员存在的统一体,决定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46.【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知识点。选项A,不能说明“统治”的原因,动物和人类一样必须依赖自然界,但动物不能“统治”自然,所以依赖自然不是统治自然的原因,故而不选。B选项是同语反复,我们不能把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作为原因。至于选项C,当然很重要,但还不是人类能够“统治”自然的原因。只有D正确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4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本质的知识点。人的本质有两个方面,就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的本质是劳动,就人与人的区别,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本题选择B选项。至于其他选项,都没有反映出人的本质的根本点。
48.【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的本质、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都是后天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并未完全否定先天的差别,所以排除A。马克思也不否认人的才能有所不同,所以排除C。选项D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主观努力只有在实践条件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所以根本的原因仍是后天实践。
49.【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正确的答案应该是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