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铜、金多金属矿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中色地科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杨建功)受中国矿联地勘协会的委托,就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铜、金多金属矿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与各位同仁一起学习和探讨,不当和谬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一、规范的主要特点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一)类别划分和名词、术语的定义基本与国际惯例接轨规范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将矿产资
2、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每一类型一个编码,便于不同类型的识别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信息交流。名词、术语的定义严谨、词义确切,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便于国际交流。(二)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内涵资源/储量分类的依据是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相应的可行性评价及其得出的不同经济意义。突出了可行性评价程度(特别是可研和预可研)及其得出的经济意义在分类中的重要作用。(三)取消了“各级储量比例”的要求规范对“各级储量比例”再不作硬性规定,而是由投资者根据需要确定,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对于各类储量、基础储量或资源量的用途要求仅作了一般性规定,
4、床勘查类型与勘查工程间距一般是先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然后根据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勘查工程(或叫探矿工程、采样工程)间距。(一)矿床勘查类型划分1类型系数:通过对75个矿床勘查类型实例的研究,规范首次提出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应依据主矿体规模、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5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为了量化这5个因素的影响大小,给每个因素赋予一定的值,即类型系数,根据5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值之和就可以确定是第几勘查类型。在5个因素中,主矿体之规模大小比较重要,所赋予的类型系数值要大些,约占30%;构
5、造对矿体形状的影响与矿体规模有间接联系,所赋予的值要小些,约占10%;其它3个因素各占20%。(1)矿体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其具体划分及类型系数见表1。表1矿体规模划分及类型系数表矿体规模类型系数矿产种类长度(m)延深或宽(m)大型0.9铜、钼1000500铅、锌800500银300镍400中型0.6铜、钼3001000300500矿体规模类型系数矿产种类长度(m)延深或宽(m)(0.30.6)铅、锌300800200500银150300镍200400小型0.3(0.10.3)铜、钼300300铅、锌200银150镍200由于矿体规模对勘查类型影响较大,小型矿体(300m)和
6、中型矿体(3001000m)按长度不同应有不同的值:小型矿体长度100m赋值0.1,150200m赋值0.2,200赋值0.3;中型矿体长度300m赋值0.3,400500m赋值0.4,500赋值0.6。(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分为三类A简单: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B中等: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系数0.4。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内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C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整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荚状、囊状、鞍状、
7、钩状、小筒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3)构造影响程度分为三种A小型:类型系数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B中型:类型系数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C大型:类型系数0.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4)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大致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种。各矿种不同稳定程度的厚度变化系数及类型系数见表2。表2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及类型系数表矿产种类稳定程度厚度变化系数(%)类型系数铜稳定600.6较稳定601300.4不稳定1300.2矿产种类稳定程度厚度变化系数(%)类型系数铅、
8、锌稳定500.6较稳定501000.4不稳定1000.2银稳定800.6较稳定801300.4不稳定1300.2镍稳定500.6较稳定501000.4不稳定1000.2钼稳定600.6较稳定601000.4不稳定1000.2(5)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根据主元素品位变化系数划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种。各矿种有用组分均匀程度具体划分及相应的类型系数值见表3。表3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及类型系数表矿产种类均匀程度品位变化系数(%)类型系数铜均匀600.6较均匀601500.4不均匀1500.2铅、锌均匀800.6较均匀801800.4不均匀1800.2银均匀1000.6较均匀1001600.
9、4不均匀1600.2镍均匀500.6较均匀501000.4不均匀1000.2钼均匀800.6较均匀801500.4不均匀1500.2注意:品位变化系数要用矿体单样品位计算,而不是用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2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5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勘查类型:第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2.53.0。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中等。第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72.4。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
10、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第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1.6。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到严重。本规范把原来的4至5种勘查类型调整为3种。本规范的类型相当于原来的、类型;类型相当于原来的类型;类型相当于原来的、类型。(二)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规范对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只提出了原则意见。勘查工程的布置,一般是以一定几何形态的网格来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资源/储量;勘查工程的布置还应考虑不同勘查阶段的衔接。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参考,本规范附录D之表
11、D.4给出了3种勘查类型“控制的”资源/储量的参考工程间距(见表4)。这些数据仅是经验的总结,使用者必须结合矿床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表4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工程间距参考表矿种矿床勘查类型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m)沿走向沿倾向铜200240100200120160100120801006080铅锌160200100200801006010040503050银100120801006080405040504050镍1602001001605080508040504050钼12020010020080100608040504060注意:1.工程间距沿倾向钻孔指实际
12、控制矿体的距离(斜距),坑道为中段高度;2.同一勘查类型中工程间距视矿床规模及复杂程度择优选用;3.当矿体沿倾向变化较走向稳定时,工程间距沿矿体走向可密于倾向。1表4中未给出探明的和推断的工程间距。探明的工程间距应在研究矿床自身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加密工程间距,不限于“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二分之一,目的是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使矿体连接无异议。推断的工程间距,可以是不等间距的稀疏工程控制,其稀疏程度可以是“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23倍。2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与矿体五种主要地质因素(规模、形态、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构造影响程度等)有关。对于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运用
13、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一般的中、小型矿床,有类比条件时,运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型矿床,应进行工程间距试验或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以确定最佳工程间距。3勘查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矿床类型和地形条件确定:一般I类型以钻探为主,并用坑道进行验证;类型和类型应以坑钻结合对矿体加以控制,如果地形平缓,则以钻探为主,地形陡峻则以坑道为主。4对于第勘查类型中极其复杂的小型矿床,无法探求控制的资源量/储量时,可施行边采边探、探采结合的方法。(三)实例甘肃某铜铅锌矿床共有8个矿体,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有3个矿体,其中号矿体为主矿体,其铜铅锌金属量占全矿床的
14、89%;号矿体上盘有平行产出的号矿体,下盘有平行产出的矿体。其余5个矿体均为单工程控制的小矿体。其勘查类型划分和工程间距确定如表5、表6。表5甘肃某铜铅锌矿床勘查类型划分表矿体地质因素项目矿体地质因素内容类型系数规模(m)长度1000中型上限0.6延深925形态似层状,内部有夹石和分枝复合现象。中等0.4构造影响程度矿体无后期断层破坏及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基本上没有影响。影响小0.3厚度变化系数(%)63.64(100)均较稳定0.4品位变化系数(%)Cu48.85(60)均匀0.6Pb64.88(80)均匀Zn63.31(80)均匀合计2.3勘查类型划分第勘查类型(第勘查类型规
15、定的类型系数1.72.4)表6甘肃某铜铅锌矿床工程间距确定表控制程度铜矿勘查类型参考工程间距(m)铅锌矿勘查类型参考工程间距(m)详查确定的工程间距(m)沿走向沿倾向沿走向沿倾向沿走向沿倾向控制的120-160100-12080-10060-100120120推断的240240该矿床是铜铅锌共生矿床,详查确定的工程间距对铜矿是合适的,对铅锌矿则稍显不足。三、勘查工作的目的任务和勘查程度(一)预查阶段1目的任务:对铜、铅、锌、银、镍、钼矿有成矿远景的地区,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调查、极少量工程验证,初步预测潜在的资源量(334),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区,为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提供靶区、靶
16、位。勘查工作顺序: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报告编写报告评审与资料汇交。2研究程度(1)地质研究程度:通过收集分析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等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也可在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优选的找矿靶区基础上进行预查。对预查区内有成矿条件的物探、化探异常、矿点、矿化点通过1:2.5万1:1万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或踏勘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进行初步评价,查明主要物探、化探异常特征及分布范围;对有价值的物探、化探异常及矿化蚀变体(层),可用极少量地表工程加以揭露,用极少量深部工程予以验证;如发现矿体,应大致了解矿体厚度、规模、形态、产状等。(2)矿石质
17、量研究程度:对预查中已发现的矿体,应大致了解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石自然类型。(3)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程度:对发现的矿体可以通过类比分析,作出是否可选的判断;对无类比条件的新类型矿石,作出是否可选的预测。(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程度:对预查发现的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点可顺便搜集有关资料,大致了解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对预查发现的工业矿体,应大致了解与主元素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及其矿石矿物学特征,作出是否可以综合利用的预测。3控制程度矿床的控制程度主要指勘查工程对矿体的控制密度。预查阶段验证异常和矿化体的勘查
18、工程极少,只是大致了解矿体情况,对勘查工程间距不作具体要求。对预查发现的矿体或异常矿化区,可根据极少量验证工程所获得的取样资料,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334),并能为区域远景找矿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二)普查阶段1目的任务:对预查圈定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或地段,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有效的技术方法、数量有限的勘查工程和取样测试工作、可行性概略评价,估算推断的资源量(333),提出是否有详查的价值,并圈出详查区范围。2研究程度(1)地质研究程度:在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成矿远景;对预查选定的普查区应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
19、,依据矿种及矿床类型的不同应有所侧重地调查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1:1万甚至1:2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评价各类物探异常、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点,通过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查明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推断矿体的连续性;大致了解矿床氧化带发育情况,评价区内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体,为开展详查工作提供依据。(2)矿石质量研究程度:通过数量有限的取样分析,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矿石品位、矿石自然类型等情况,初步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3)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程度:一般进行矿石选(冶)性能的对比研究。对组分复
20、杂、粒度较细、国内尚无成熟选(冶)经验的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初步评价。(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程度:应初步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了解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稳定性;初步了解矿区环境地质状况。得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初步评价结论。(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普查工作中如发现具有工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大致查明其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并研究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3控制程度普查阶段勘查工程是根据验证异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一般地表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深部以13条剖面稀疏控制矿体。所估算的推
22、蚀变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通过系统取样工程,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厚度与品位变化情况,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围岩的特征;基本查明矿床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初步划分矿石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界线,对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有基本了解。通过上述工作,为是否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对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所控制的资源/储量可以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及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2)矿石质量研究程度: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关系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有用、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3
23、)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程度:应初步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选(冶)性能。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矿石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生产矿山附近的、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以进行类比评价,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做出能否工业利用的评价。(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程度水文地质研究:基本查明矿区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等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大致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一般应预测矿坑涌水量,评价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初步划分矿床水文地质
24、类型及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调查研究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工程地质研究:根据矿体(层)围岩类型及矿石特征,初步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石、矿石的力学性质参数,研究其稳定性能;基本查明矿区内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固性质的影响;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提出评价意见;调查老窿及采空区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环境地质研究: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情况;搜集地震、泥石流、滑坡、岩溶等自然地质灾
25、害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预测矿山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为矿山建设编写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应基本查明详查地段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和伴生有用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分布特点及其与主元素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工业回收利用的可能性。3控制程度采用系统的勘查工程对矿体进行控制,以满足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的需要。一般采用表4中推荐的工程间距,该工程间距是进行勘查工作的基本网度,也是估算控制的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详查应基本查明矿床(体)地质特征,基本控制矿体的分布范围
26、,矿体出露地表的边界及延深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所探获控制的资源量/储量的数量,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矿山最低服务年限一般由投资者决定)。(四)勘探阶段1目的任务:对勘探区内的矿体,通过加密各种勘查工程及采用其他技术方法手段,探求探明的资源/储量;同时为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须的所有地质资料。2研究程度(1)地质研究程度区域地质:收集该区地质、矿产和物探、化探资料,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主要成矿因素,了解区域成矿远景。矿区地质:通过1:20001:1000甚至1:5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详细查明地层层序,划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岩性,研究其组合特征及其与成矿的
27、时空关系。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侵入岩的种类、规模、产状、形态、岩相变化,研究其形成时代和接触关系;对含矿岩体应划分岩性、岩相、侵入期次、侵位方式及与成矿的关系。研究主要构造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构造对矿体的破坏影响程度。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作用和蚀变种类、强度、组合和分布范围,变化规律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矿床地质:用加密的勘查工程详细查明勘探范围内矿体的数量、赋存部位、顶底板岩性,分布范围;详细查明工业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特点,肯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主矿体内无矿地段及夹石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
28、规律;详细查明并研究矿体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划分矿石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界线,研究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及其经济意义。对适宜露采之矿体,要对矿体四周及采场底部矿体边界进行系统控制,掌握矿体底部界线的起伏变化规律;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注意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通过上述工作应满足矿山设计的需要。(2)矿石质量研究程度矿石组分及赋存状态: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及含量、共生组合、嵌布粒度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查明矿石有用及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选(冶)特点划分主要和次要工业类
29、型,并研究其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矿石类型划分研究:按有用组分种类、含量、组构特征、氧化程度及脉石矿物种类等因素划分自然类型,确定矿石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界线。对多元素共伴生矿床,应以主元素氧化率为主圈定上述三带界线。通过矿石质量研究满足矿山开采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需求。(3)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程度:对易选矿石,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如矿石物质组分复杂、综合利用价值又较高,或为新类型矿石,必要时还需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大中型矿床难选矿石应进行半工业试验,必要时做工业试验,为确定最佳工艺流程提供依据。(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程度水文地质研究: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圈定汇水边界,
30、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详细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系数,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量及其动态变化,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裂隙带及溶洞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含水性及导水性,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的途径和程度等,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和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矿床开拓方案,合理选择估算方法和公式,估算第一开采水平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或最低开采水平的涌水量;对矿床排水、矿坑水利用、矿山供
31、水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并提供水量、水质资料。工程地质研究: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岩石的力学性质参数,如体积质量(体重)、硬度、湿度、块度、抗压、抗剪强度、松散系数、安息角、节理密度、RQD值(岩石质量指标)等,研究其稳定性能;查明构造、风化带、软弱夹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查明第四纪地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范围;对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调查并研究老窿或溶洞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环境地质研究:详细调查矿区内的有关环境地质现象(岩崩、滑坡、泥石流、岩溶、地温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
32、放射性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评价矿床开采对矿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如采、选(冶)废水和废气排放、采矿废石及尾矿堆放与处置及由于矿坑排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井、泉枯竭对当地用水的影响等,并提出预防建议;搜集有关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阐明矿区地震地质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根据上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简单、中等、复杂等三类),做出水文、工程、环境方面的总体评价,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应对矿床中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包括同体和异体共生)矿产的赋存部位、分布、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厚
33、度变化及与主元素矿产之关系等进行勘查研究,并估算资源/储量。对矿床中伴生有用组分,要查明种类、含量及赋有状态和分布富集规律,研究综合利用回收途径。伴生有用组分在选(冶)过程中能回收利用者,勘探时应系统采组合样,了解含量与分布,并分别估算资源/储量。共伴生组分资源/储量类型视其勘探研究程度而定,一般做基本分析的共伴生组分资源类型随主组分,做组合分析的共伴生组分资源类型比主组分降一级。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共生矿产、伴生组分的样品均应做内、外部检查。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见规范附录G。3控制程度勘探工程是在详查中系统工程控制基础上的加密,勘探工程间距可以是“控制的
34、”工程间距的一半,甚至更密。具体的工程间距由勘查者根据矿床的具体地质特征确定,其要求是能满足肯定矿体连续性的需要,也是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勘探时矿床地质研究程度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主要矿体应在详查控制基础上由加密工程加以圈定。对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控制主要矿体沿走向和顶部的边界;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采场底部边界;对在主矿体顶板附近能利用同一开拓系统开采的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探获的探明的资源/储量的数量应达到矿山首期建设设计返还本息的要求。矿床勘查深度根据投资者需要来确定。从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工作范围逐渐缩小,从面到点、由浅入深;勘查工程投入逐渐增加,从极
35、少量工程数量有限的工程系统工程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对矿体连续性的了解由预测大致掌握基本确定肯定矿体的连续性。四、勘查工作质量要求(一)测量工作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测量精度与要求按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执行。边远地区的勘查区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立独立坐标系统测图。(二)地质填图1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目的任务,进行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其精度要求按相应规范执行。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区域地质图1:5万1:1万,矿区地质图1:50001:1万,矿床地质图1:500
36、1:2000。2矿床大比例尺精测地形地质图,应以质量达标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对矿体分布地段和覆盖区的重要地质界线必须采用槽探、井探或浅钻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和地质观测点均须用全仪器法测定位置,见矿工程要测量坐标,勘探线剖面图必须实测。勘探与详查阶段必须精测地形地质图,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形地质图(没有质量达标的地形底图)或简测地质图,预查阶段可以简测地质图或草测地质图。3在条件适宜地区充分利用各种遥感地质资料,提取尽可能多的矿化蚀变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图质量。(三)物探、化探工作1根据勘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自然地理景观和地质工作要求,开展方法试验,测定有关参数,实
37、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剖面,选择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查。2对有找矿意义的物探、化探异常,综合运用地质、物探、化探、探矿工程进行检查评价。3充分利用钻孔等工程进行井中物探、化探工作,寻找盲矿体,研究矿体形态、产状和对应连接关系。4详查、勘探中应有选择的进行放射性检测。5物探、化探工作质量精度应符合现行专业规范和规程要求。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资料,编制与地质图比例尺相适应的物探、化探图件,提交专项工作报告。矿产勘查报告中应简要阐明物探、化探工作成果,评述其质量。(四)探矿工程1槽探、井探:主要用于控制矿体在地表及近地表浅部的实际位置,揭露地表重要的地质界线。控制矿体的工程要
38、揭露其顶、底板,必要时可使用沿脉探槽。对覆盖层较厚或氧化带较深的矿体,槽探、井探难以达到目的时须用浅钻代替。2坑探:一般用于矿床首采区或主要资源/储量区。坑道布设以探明矿体情况为主,并考虑将来可以为矿山生产所利用。坑探工程质量按地质勘查坑探工程规程(DZ/T0141-94)执行。3钻探:钻探工程质量按岩心钻探规程执行。(1)矿体及其顶、底板35m内的矿心、岩心平均采取率不低于80%,厚大矿体内部矿心采取率低于80%的连续长度不能超过5m,否则应采取补救措施。围岩岩心的分层平均采取率一般不得低于65%。(2)使用的钻探工艺应能保持矿石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避免矿心粉碎贫化。在复脉
39、型和多脉带型矿床中要严格控制钻进回次长度及回次采取率,防止钻进中漏矿。采用金刚石钻探工艺时,穿矿孔径要满足取样要求。加密取样钻孔,允许采用空气反循环(CSR)钻探工艺。(3)认真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认真进行孔深验证,做好孔深校正、原始记录、简易水文观测、封孔和岩矿心保管等工作。钻孔弯曲度应符合规程和地质设计要求,钻孔偏斜超差时要及时设法补救。见矿点及厚度大于30m的矿体出矿点应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封孔质量不符合规程或设计要求时需返工重封。(五)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1基本分析(1)采样和加工质量按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执行(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7月颁发
40、)。在各项勘查工程中按矿体(分矿石类型、品级)、并对可能含矿的岩石、矿化带及夹石连续取样,使所取样品能控制矿体、矿化带的顶底板界线。样品长度一般为12m,在预查、普查阶段为了研究矿化富集规律,样长可以短一些;在详查、特别是勘探阶段,对不能分采的矿石,样长以不大于夹石剔除厚度、不小于矿体最小可采厚度为宜。样长太短会给化验分析和制图带来诸多不便。(2)槽探、井探、坑探工程中通常采用刻槽法取样。一般样槽断面规格:铜、铅、锌、镍、钼矿103cm或53cm;银矿103cm或105cm,银矿化均匀者经论证也可以采用53cm;氧化矿石中品位变化较大者可采用155cm或105cm。穿脉
41、坑道一般在一壁腰线连续取样,矿化不均匀时可在两壁取样。沿脉坑道在掌子面或顶板取样,样品间距视矿化均匀程度而定,一般为510m。通过试验也可以选择其他方法取样。(3)岩矿心取样一般沿其长轴方向劈取一半作为样品,应尽可能使用金刚石刀具分取。对不同回次的岩矿心直径或采取率相差较大者要分别取样。(4)分析项目:一般为该矿种的主元素和共生元素。如铜、铅、锌、银、钼矿床对应的矿化主元素为Cu、Pb、Zn、Ag、Mo;镍矿床为Ni、Cu;氧化镍硅酸镍矿床为Ni、Co、Fe等。当其他有用组分达到单矿种工业要求时,也应列入基本分析项目。2光谱全分析为确定组合分析和化学全分析项目,在矿体不同空间部位、
42、不同矿石类型(或品级)及某些围岩、蚀变带取样。样品可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或单独采取。3矿石化学全分析为全面了解矿石中各组分含量,在光谱全分析基础上,按主要矿体、分矿石类型(或品级)采取组合分析副样或单独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每种矿石类型或品级一般至少取12个样。4组合分析目的是系统了解矿石中伴生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从同一矿体同一块段、一个或几个相邻探矿工程中提取若干个基本分析副样,按矿石类型(或品级)依样品长度配分组合成一个样品。单个组合分析样品质量一般为100200g。根据矿石全分析资料并结合矿床地质特点,选择有实际意义的伴生有益或有害组分确定分析项目。5物相分析为了
43、解矿床自然分带,应自地表至原生带上部采取样品进行物相分析。样品分析可与基本分析同时进行,也可在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或专门采集。采样与分析必须及时进行,以免样品氧化影响质量。分析项目有矿化主元素的全含量、硫化态与氧化态含量;镍矿床则分析全镍(TNi)、硫化镍(SNi)、硅酸镍(SiNi)。6单矿物或人工精矿分析目的是查明稀散元素和贵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含量及其与主金属元素的关系,按单矿物估算其资源/储量。样品应采自矿体。一般在实验室内用各种机械分选方法获得,要注意可靠性与代表性。采集地点和数量应按实际需要确定,用作估算资源/储量时,可按工程或按块段采集组合样,分离人工精矿进行分析。一般送
44、样质量:单矿物220g,人工精矿3050g。7样品加工目前可采用两种方法加工样品。要求在样品加工全过程中总损失率不得大于5%,样品的缩分误差不得大于3%:(1)分步缩分加工:分析样品的制备必须严格按照切乔特公式进行缩分:Q=Kd2式中:Q缩分时取得的最小可靠质量(kg);K缩分系数;d样品碾碎后最大颗粒的直径(mm)。K值的大小一般采用经验值:铜、铅、锌矿石0.10.2,若矿石中伴生有贵金属时取0.30.5;银矿石0.20.8;硫化镍矿石0.20.5;硅酸镍矿石0.10.3;钼矿石0.10.5,多用0.2。银矿或其他大型新类型矿床的矿石必要时应进行K值试验
45、。(2)机械联动线加工:经过一次破碎、缩分,直接达到要求粒度和质量数。必须严格按照确定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规范进行,样品的缩分均匀性要进行试验。(3)样品加工全部达到粒径10.83mm(16目20目)后,缩分为正、副样两部分。正样进一步磨细至送化验室的最大粒径和最小质量要求:铜、铅、锌、镍、钼矿样0.097mm(160目),50g;银矿样0.074mm(200目),不少于300g。副样保存最小质量:铜、铅、锌、镍、钼矿样200g,银矿样400g。8化学分析质量(1)样品测试必须由取得国家或省级计量认证的测试单位承担。(2)内部质量检查:内检分析的目的是检查加工和分析的质量,了
46、解是否存在偶然误差。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的结果应分期、分批做内检分析,内检样由地质人员从粗副样(粒经0.84mm)中按原分析样品总数的10%抽取,编密码送原分析实验室进行试验。内检样品应从边界品位以上及少量边界品位附近的样品中抽取,并要考虑不同品级的代表性。应当注意的是,实验室的质量监控(自检)不能代替用户的内检!内、外检分析均是用户提出的要求。(3)外部质量检查:外检分析的目的是检查化验分析的质量,了解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和银矿的物相分析应做外检分析,外检样品由地质人员或地质人员会同原实验室从内检合格的正样中按原分析样品总数的5%抽取,当矿床样品总数量较少时外检样
47、不得少于30件。把附有原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的外检样品一同送国家级认证的实验室进行分析。(4)化学分析质量及内、外部检查分析结果误差处理办法按DZ/T0130-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执行。矿石分析相对双差(RD)和允许双差计算公式如下:岩矿分析相对双差(RD)计算公式:RD=(X1-X2)/0.5(X1+X2)100%式中:X1、X2原测定结果和检验测定结果浓度值(%)岩矿分析允许相对双差(Y)计算公式:Y=C200.5(X1+X2)-0.60X3.08%Y=C12.50.5(X1+X2)-0.182X3.08%式中:Y允许相对双差值(%);C修正系数(Cu1.0
48、0,Pb1.00,Zn1.50,Ag0.40,Ni0.67,Mo1.00);X1、X2原测定结果和检验测定结果浓度值(%)岩矿分析合格率计算方法:合格率合格项数/检查项数100%。合格项数指未超出误差范围的项数,返工复查后合格的项数,不计算在内。内、外检合格率要求不低于80%。除计算合格率外,内检还应进行t检验判断,外检还应进行F检验判断。实例:某钼矿2008年第1批内检分析误差计算结果如表7。在Excel表上编辑公式计算,既方便又准确。表7钼矿内检分析结果比较表(10件,Mo:10-2)批次:2008年第1批顺序号内检样号原样号原分析结果内检
49、分析结果相对双差(%)允许相对双差(%)合格(1)超差(0)1NY2410050.0370.043-15.0022.4612NY2510130.0330.0323.0823.3213NY2610230.0270.031-13.7923.8114NY2710200.0420.03518.1822.6115NY2810460.0250.039-43.7523.3906NY2910510.0130.017-26.6726.8417NY3010740.850.893-4.9312.8218NY3110800.3630.3425.9615.1119NY3210873.1723.316-4.449.871
50、10NY3310940.0520.055-5.6121.301合格率910100%90%2006年6月5日已经分布了新版本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30-2006),从2006年9月1日实施。代替DZ/T0130-94。(六)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1矿石加工技术条件试验研究程度由矿产勘查投资者根据工业利用和不同勘查阶段的要求决定。样品采集前勘查单位应与试验单位共同编制采样设计,经矿产勘查投资者审查批准后采样。2样品采取要考虑矿石类型、品级、组构特征和空间分布的代表性,能分采的应分类型采集,否则可采混合样。实验室流程试验、扩大连续试验及半工业试验的
52、样方法、数量、质量执行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2体积质量(体重)样应按矿石类型和品级分别采样,在空间分布上应有代表性。小体积质量(体重)样品应在野外蜡封,每种主要矿石类型或品级的样品数量不少于30个。对疏松或多裂隙孔洞的矿石(如氧化矿石、风化壳型镍矿石等)还应每种矿石类型或品级测定25个大体积质量(体重)样品,用于校正小体积质量(体重)值或直接参与资源/储量估算。体积质量(体重)样品体积要求:小体积质量(体重)一般为60120cm3,大体积质量(体重)不小于0.125m3。测定矿石体积质量(体重)同时要测定它的主元素品位、湿度和孔隙度(氧化矿石)。3岩、矿石(
53、土)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样采集重点放在矿体及其上、下盘围岩。采样要有代表性,能反映出各种岩、矿石(土)的主要特征。(八)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1矿产勘查各阶段,原始编录必须在现场认真及时进行,客观、准确、齐全反映第一手地质情况。各项原始编录资料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和综合整理,各个工作项目结束后及时提交图件清晰、文字简练、文图相符的原始与综合资料。工作质量执行DZ/T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和DZ/T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2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数据正确,质量符合要DZ/T0033-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