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周报|美国CPI涨幅创13年新高,全球能源紧缺背景下煤炭价格飙升,有色金属全面走强股票频道

(原标题:期货周报|美国CPI涨幅创13年新高,全球能源紧缺背景下煤炭价格飙升,有色金属全面走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翁榕涛广州综合报道

本周(10月11日—10月15日),全球能源紧张对大宗商品的持续冲击,国内外动力煤和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并带动原油价格创出反弹新高。总体来看,能源问题依旧是影响大宗商品走势的核心因素。

就国内大宗商品的交易情况来看,黑色系方面,国内煤化工强势大涨,煤炭“三兄弟”涨幅居前,动力煤周内涨幅29.8%,焦煤、焦炭涨幅分别达到12.7%、16.0%,铁矿石重回下行通道,下跌3.4%;能化品种走势分化,原油小幅上涨,甲醇冲高后大幅回落,纸浆、玻璃弱势下行;有色金属方面全线走强,沪铜、沪铝、沪锌分别上涨7%、6%、13%;农产品方面,苹果涨幅超6%,生猪期货止跌回升,涨幅7%。

能源价格上涨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通胀攀升。美国9月份CPI年率上涨5.4%,连续第5个月增长超过5%,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美国劳工部10月13日指出,增长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供应链持续紧张。因为新车、食品、汽油成本等都在上涨。

热点一:供不应求局面延续煤炭“三兄弟”价格创下历史高点

市场煤供不应求局面延续,价格或将持续走高。同时北方即将进入供暖季,加上此前部分限电限产企业恢复生产,对需求构成有力支撑,目前各环节库存仍处于偏低水平,补库存需求或将持续存在,将支撑动力煤价格走高。

热点二:限产、停产持续支撑金属商品价格有色金属全线走强

周四有色板块全线上涨,其中沪锌涨7.02%封住涨停,沪铅大涨3.65%,沪铜大涨3.40%。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推动金属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能源短缺在全球持续发酵,北半球冬季逐步来临加剧能源价格上涨速度和幅度,高耗能的金属冶炼行业首当其冲,停产、限产从电解铝向铜、铅锌等行业扩散,成为金属价格的主导因素。预计在能源紧缺状况得到缓解之前,限停产仍将持续支撑全球金属商品价格。

热点三:生猪期货止跌反弹迎上市以后首个涨停

生猪期货已经连续3周反弹,10月10日本年度第四批中央储备猪肉收,收储3万吨并布局存储在12个省份。加之,近日农业农村部还出台了生猪产能调控方案,提出了生产端逆周期精准政策调控措施,以加强对生猪产能调控的政策性指导。在收储和产能调控“托市”下,叠加秋冬季和双节猪肉消费旺季因素的影响下,后市猪价有望出现季节性回暖。

前八月全国150家期货公司净利大增逾六成已接近去年全年

10月12日,中期协官网公布2021年8月期货公司总体及分辖区经营情况。

从前八月来看,今年以来期货公司经营情况持续向好,前八月期货公司净利润已接近去年全年。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国150家期货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8.05亿元,同比增长47.85%;实现净利润85.65亿元,同比增长63.02%。对比2020年来看,今年前八月营收已达去年全年的87.4%,净利达去年全年的99.56%。

港交所即将推出首只A股指数期货产品既能做多亦可做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将于10月18日,推出以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为标的的期货合约。

MSCI披露的公开资料显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是MSCI中国指数系列的最新产品,旨在追踪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所涵盖的能源、材料、工业等11个行业中最大的50只股票的表现。

MSCI董事总经理、亚太区指数解决方案研究部主管魏震表示,海外投资者在投资中国A股时,大部分的仓位仍集中于大盘,尤其是超大盘股票,当前对大盘A股这部分的仓位与风险管理需求最大。

业内人士表示,股指期货是一种具有双向交易功能的中性的风险管理工具,交易者既可以买多也可以卖空,对于股票市场发现价格、风险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证监会:QFII获批参与商品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权三类品种

10月15日,证监会公布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品种,新增开放商品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权三类品种,参与股指期权的交易目的限于套期保值交易,自2021年11月1日施行。

能源化工:

从供应端来看,OPEC继续原有的框架,即保持相对稳定的供应。这对原油供应端造成限制。同时美国还打算抛售原油储备,但是这抵消了飓风造成的影响。短期来看,原油供应会受限限制;从需求端来看,全球能源紧张程度进一步加深,疫苗正在普及,疫情影响正在消退,部分国家地区计划放开这都促进了需求的增长。天然气价格的相对强势也对原油形成了边际增量。

整体来看,油价当前基本处在供应限制,需求小幅增加的状况。OPEC在中短期内的供应不多,也需要考虑伊朗的供应随时可能回归。市场需求向好。中期看,油价或有震荡的可能。短期看油价或得到支撑。(金源期货)

黑色系:

铁矿石:

从基本面来看,供需两端维持弱平衡格局,国内钢厂前期大幅减产导致铁矿石需求萎缩,而7-9月价格的大幅下跌已经较为充分的反映了这种供需转弱,而考虑到今年铁矿石运费的大幅上涨抬高全球铁矿石到岸成本,100美金以下的价格或引发部分中小矿山供应的减少,从而形成一定的支撑。总体来看,前期铁矿石反弹更多来自于对于低估值的修复和部分地区阶段性复产预期,而随着采暖季限产方案正式出炉,再度引发市场对于铁矿石需求预期的担忧。

(国泰君安期货)

有色金属:

贵金属:

美联储将按正常计划于11月官宣Taper,黄金对此也已定价,目前交易重点转向通胀和利率上行,金价下跌空间有限,预计四季度震荡上行。金银比价微降至77.5,大宗商品普涨带动,工业属性利多白银,对滞涨的担忧增加也使得基本面相对利多贵金属,预计白银开始筑底,短期建议观望。(东吴期货)

THE END
1.有色/贵金属未来贵金属价格受强美元影响或多于高位震荡夜盘沪市贵金属普遍收涨,沪银涨幅较大。最新公布的欧元区11月CPI初值同比升2.3%,高于前值2%和欧洲央行2%的目标,但符合预期。欧洲央行高官表示,本次通胀数据表现相当不错,12月会议“最有可能的结果”是降息25个基点,欧元在降息路径相较明确的状况下或持续承压。往后看,短期内美国经济数据维持强势,但部分数据显示消费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12023255798493.html
2.期货收盘:贵金属跌幅扩大有色普涨黑色板块涨跌互现,动力煤涨超2%、锰硅涨超1%、硅铁跌近1%;贵金属跌幅扩大,沪银跌超4%、沪金跌近3%;有色板块普涨,沪铜涨超3%、沪铝涨近3%、沪锌、沪铅跟涨;农产品部分上涨,鸡蛋、淀粉涨超2%;内盘原油跌超3%;苯乙烯涨超2%,甲醇、橡胶跟涨;轻工多数走低,纯碱跌近2%,纸浆、玻璃跟跌。http://m.bjnews.com.cn/detail/16067196611261.html
3.有色金属(165316)个股概要股票价格最新资讯行情走势A股午盘|沪指探底回升半日涨0.6% 稀土、有色金属集体走强 经济观察网讯 据同花顺数据,11月1日,A股三大指数早盘涨跌不一,截至午盘,沪指涨0.6%,深成指涨0.15%,创业板指跌0.08%,北证50指数跌4.12%,全市场半日成交额16144亿元,较上日放量2076亿元。全市场超3700只个股下跌。板块题材上,稀土永磁、金属新材料、医https://www.laohu8.com/stock/165316
4.2024年有色金属行业Q3总结:Q3盈利环比回落,国内外宏观即将共振从细分板块情况来看,根据申万二级行业指数 2024 年至今的区间涨跌幅来 看,有色金属五个板块涨幅由高到低分别为金属新材料、贵金属、工业金属、小金 属、能源金属。而从三级行业指数来看,涨幅最前的为其他金属新材料,跌幅最大 的是锂。 从申万有色三级行业指数的分阶段数据来看,2024 年 Q1-Q3 黄金、铜铝、 等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10826582332f734a22f0b31e1cc.html
5.权威金属资讯门户上海金属网-权威金属资讯门户-铜,铝,铅,锌,镍,稀贵金属,小金属,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网,大宗商品https://www.shmet.com/
6.7月26日收盘:黑色金属涨多跌少沪镍涨超5%7月26日收盘,国内商品期货多数上行,其中煤炭板块、有色金属、油脂油料、原油系、化工板块集体上涨,贵金属全线飘绿,黑色金属涨多跌少,沪镍涨超5%,领涨盘面,铁矿石紧随其后。 具体盘面上看:沪镍主力上涨5.58%,报180960.00元;沪铜主力上涨3.03%,报58890.00元;沪锡主力上涨2.98%,报197590.00元;沪锌主力上涨1.44%,报https://mip.cngold.org/futures/xw8219207.html
7.长江有色金属网长江有色金属网提供今日铜,铝,铅,锌,锡,镍,黄金,白银,小金属,贵金属,废旧金属,炉料,不锈钢,铁合金,稀土等有色金属最新价格行情,包括lme,上海期货,长江现货,长江有色金属,广东南储等市场期货现货交易价格和历史金属价格走势图;有色金属企业品牌宣传、发布和获取商机的重要http://www.ccmn.cn/
8.大宗商品出现“点名式”下跌,接力的有色金属仍存下跌空间有色金属接力跌停 隔夜原油暴跌,美股近两周第四次触及熔断,恐慌情绪再次加剧,由能化、贵金属板块蔓延至有色板块,开盘后不久沪铜、沪锡跌停,均封在9%跌停板。 此前铜价表现相对抗跌,但随着油价以及股市的持续暴跌,铜价也难以独善其身。3月19日,沪铜跌停,主力5月合约,以3.757万元/吨收盘,下跌3720元,跌幅为9.01https://www.yicai.com/news/10055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