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人

贵金属之“贵”,有两重含义:一是由于稀少,价格昂贵;另一个是因为化学惰性,不随随便便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颇具贵族气质。随着钯、铂等贵金属被广泛用于化学品合成和汽车尾气处理,长期以来作为货币存在的黄金,也逐渐进入催化研究者的视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GrahamJ.Hutchings教授和MasatakeHaruta教授的开创性工作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黄金的认知。Hutchings教授在1985年提出并于1988年验证了氯金酸能有效催化乙炔氢氯化制备氯乙烯,其活性相比氯化汞明显更优。MasatakeHaruta教授于1987年报道了小于5nm的金颗粒(经XRD证实)能在低于200K的条件下高效催化一氧化碳低温氧化。MasatakeHaruta教授于1989年与SumioIijima教授开展合作,利用透射电镜表征3d过渡金属氧化物负载的金催化剂,清晰观察到了约4nm均匀分散的金纳米颗粒。AvelinoCorma教授发现负载于金属氧化物的金纳米颗粒和金团簇能够催化大量的反应。

纳米金催化的概念被提出、确立,并已对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如今,金催化在氧化反应、加氢反应、偶联反应和水煤气变换反应等领域的研究论文呈指数级增长,在精细化学品合成、大气污染物消除、氢能的转换和利用等领域展现出诱人的前景,并已逐步在工业生产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领域实现商业化。

2008年,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利用核壳结构Au/NiO催化剂成功催化了甲基丙烯醛与甲醇氧化酯化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并实现了商业化应用。JohnsonMatthey和Jacobs合作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验工厂,利用金催化剂成功替代了氯化汞用于催化乙炔氢氯化制备氯乙烯。金催化剂近期的连续商业化应用表明金催化能够在化学工业和环境保护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对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MasatakeHaruta

日本首都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金催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家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金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金单原子催化剂上一氧化碳低温氧化!

不同金催化剂对CO室温氧化的TOF值

Gates教授研究组进行了大量关于正价金对CO氧化影响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CO氧化活性随价态降低而降低,表明正价金对CO氧化至关重要。此外,他们的研究也表明,孤立金原子对CO氧化的活性(TOF)比金纳米粒子低一到两个数量级。然而,在他们的研究中,有几个因素可能导致催化剂的低活性。首先,他们一般采用非或弱还原性的载体,而载体的还原性对金催化剂上CO氧化活性影响非常巨大。另外,他们所用的金原子前驱体为配合物,在催化剂制备与反应过程中配体并没有去除,可能也是导致催化剂活性低的原因之一。

与之不同的是,张涛课题组采用氯金酸为前驱体,通过简单的吸附浸渍法制备了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铈等一系列载体负载的金单原子催化剂。对比结果显示,单原子催化剂均显示出与2–3nm纳米Au相当的TOF和更高的反应速率。

金单原子催化一氧化碳低温氧化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Camellone等计算发现金原子可以取代CeO2(111)面上的Ce原子形成Au+并促进CO氧化,然而该金原子会扩散至氧空位形成带负电荷的Auδ-,阻止CO和O2吸附,因而使催化剂失活。李隽课题组利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首次发现氧化铈和氧化钛负载的Au纳米粒子在CO氧化过程中可以形成单原子的现象,并将之称为动态单原子催化剂。Yang等则计算了二维材料BN负载Au单原子催化CO氧化并发现反应优先通过三原子E-R机理进行。

参考文献:BotaoQiao,Jin-XiaLiang,AiqinWang,JingyueLiu*,TaoZhang*.Singleatomgoldcatalystsforlow-temperatureCOoxidation.Chin.J.Catal.,2016,37:1580–1587.

除了单原子Au催化剂之外,纳米尺度的金颗粒在CO氧化等多个应用体系、理论计算和制备方法上中也取得了较多进展。

烧结Au/AC催化剂的再分散!

对已烧结催化剂的进行再分散和再生,是一项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通过不同分散过程中Au粒子分散状态,推测了卤代烃对Au粒子的再分散机理:卤代烃先在Au粒子表面化学吸附,然后C-X键解离,形成Au-X物种。小粒子Au在AC表面聚集并稳定,最后形成高分散Au粒子(粒径<1nm)催化剂。以乙炔氢氯化反应考察了再生Au/AC催化剂性能,该催化剂上乙炔转化率可达79.4%,基本恢复至初始水平,且该方法可对失活催化剂进行多次高效再生。

参考文献:XinpingDuan,YanYin,XuelinTian,JinhuoKe,ZhaojunWen,JianweiZheng,MenglinHu,LinminYe,YouzhuYuan*.C–X(X=Cl,Br,I)bonddissociationenergyasadescriptorfortheredispersionofsinteredAu/ACcatalysts.Chin.J.Catal.,2016,37:1794–1803.

Au/Ag2O与Ag掺杂的Au粉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Au-Ag双金属催化剂活性位

AgOx物种被还原为0价态Ag而形成的Ag-Au合金很可能是催化活性位.。

参考文献:YasuoIizuka*,YasuhiroHiragi,HikaruYakushiji,TakumiMiura.AnexaminationofactivesitesonAu-AgbimetalliccatalystsbasedonCOoxidationoverAu/Ag2OandacomparisontoAg-contaminatedAupowder.Chin.J.Catal.,2016,37:1712–1720

氧化铈促进的高效Au/Al2O3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CO选择氧化反应性能

CeO2组分对Au/Al2O3催化剂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1)有效锚定Au和Au-Cu纳米粒子;

(2)提供CO-PROX反应中的活性氧物种。

参考文献:Yu-XinMiao,JingWang,Wen-CuiLi*.EnhancedcatalyticactivitiesandselectivitiesinpreferentialoxidationofCOoverceria-promotedAu/Al2O3catalysts.Chin.J.Catal.,2016,37:1721–1728.

负载金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活性与金属氧化物载体中金属-氧结合能之间的关系

采用具有适当金属-氧结合能(300–500kJ/atomO)的MOx可大大提高沉积于其上的Au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

参考文献:TakashiFujita,MasatakeHaruta*etal.Correlationbetweencatalyticactivityofsupportedgoldcatalystsforcarbonmonoxideoxidationandmetal–oxygenbindingenergyofthesupportmetaloxides.Chin.J.Catal.,2016,37:1651–1655.

金催化一氧化碳氧化反应中锌锡复合氧化物的载体效应

具有最大孔体积和最窄孔径分布的ZTO2负载的金纳米颗粒表现出最高活性。

参考文献:WeiLi,LinyingDu,ChunjiangJia*,RuiSi*.SupporteffectofzinctinoxideongoldcatalystforCOoxidationreaction.Chin.J.Catal.,2016,37:1702–1711.

单晶Au表面和Au/TiO2(110)模型催化剂表面CO氧化反应机理和活性位

在分子尺度上介绍了Au/TiO2(110)模型催化剂表面和单晶Au表面CO氧化反应机理和活性位、以及H2O的作用。

参考文献:TadahiroFujitani*,IsaoNakamura.MechanismandactivesitesofCOoxidationoversingle-crystalAusurfacesandaAu/TiO2(110)modelsurface.Chin.J.Catal.,2016,37:1676–1683.

纳米金催化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的理论研究

原子氧倾向于在金的表面形成一种线性的O–Au–O结构以增加其稳定性。金的强相互作用导致了体相金的化学惰性以及纳米金的活性。

参考文献:KejuSun*.TheoreticalinvestigationsonCOoxidationreactioncatalyzedbygoldnanoparticles.Chin.J.Catal.,2016,37:1608–1618.

聚合物稳定的金纳米簇催化:理论计算与实验的相互影响

影响聚合物稳定的AuNCs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为:AuNCs尺寸的控制、聚合物的选择以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参考文献:HiroakiKoga,YoshinoriAto,AkihideHayashi,KoheiTada,MitsutakaOkumura*.Advancesinpolymer-stabilizedAunano-clustercatalysis:Interplayoftheoreticalcalculationsandexperiments.Chin.J.Catal.,2016,37:1588–1593.

含金金属纳米颗粒用于液相化学氢化物催化制氢

含金金属纳米颗粒在用于液相化学氢化物催化制氢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参考文献:XinchunYang,QiangXu*.Gold-containingmetalnanoparticlesforcatalytichydrogengenerationfromliquidchemicalhydrides.Chin.J.Catal.,2016,37:1594–1599.

金催化制备氯乙烯单体进展

中国计划未来几年内将不再使用Hg生产PVC,普遍认为Au是该过程的最佳替代催化剂。

参考文献:CatherineJ.Davies,PeterJ.Miedziak,GemmaL.Brett,GrahamJ.Hutchings*.Vinylchloridemonomerproductioncatalysedbygold:Areview.Chin.J.Catal.,2016,37:1600–1607.

各向异性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催化中的应用

纳米棒、纳米星、纳米花、树枝状纳米结构或多面体纳米粒子各向异性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性质和独特的催化性能的调控。

参考文献:PeterPriecel,HammedAdekunleSalami,RomenHerreraPadilla,ZiyiZhong*,JoseAntonioLopez-Sanchez*.Anisotropicgoldnanoparticles:Preparationandapplicationsincatalysis.Chin.J.Catal.,2016,37:1619–1650.

聚合物稳定的金簇合物上卤素吸附质:质谱检测及其对催化的影响

Br原子与金簇合物的键合较强,在空间上堵塞了活性位.因Br吸附质而导致活性显著下降表明,Au34和Au43簇合物对Au:PVP催化活性起主要贡献。

参考文献:RyoIshida,SetsukaArii,WataruKurashige,SeijiYamazoe,KiichirouKoyasu,YuichiNegishi,TatsuyaTsukuda*.Halogenadsorbatesonpolymer-stabilizedgoldclusters:Massspectrometricdetectionandeffectsoncatalysis.Chin.J.Catal.,2016,37:1656–1661.

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协同催化酰胺和醇间氢自转移反应中路易斯酸驱动反应路径

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与路易斯酸的协同催化体系可用于伯胺的N-烷基化:即酰胺与醇之间的氢自转移反应。

参考文献:HiroyukiMiyamura,SatoshiIsshiki,HyeminMin,ShūKobayashi*.Lewisacid-drivenreactionpathwaysinsynergisticcooperativecatalysisovergold/palladiumbimetallicnanoparticlesforhydrogenautotransferreactionbetweenamideandalcohol.Chin.J.Catal.,2016,37:1662–1668.

水相介质中负载纳米金催化CO高选择性还原糠醛

参考文献:JingDong,MingmingZhu,GaoshuoZhang,YongmeiLiu,YongCao*,SuLiu,YangdongWang*.HighlyselectivesupportedgoldcatalystforCO-drivenreductionoffurfuralinaqueousmedia.Chin.J.Catal.,2016,37:1669–1675.

Au/TiO2催化剂上非催化CO氧化反应中活性氧物种的生成和消除

催化剂直接焙烧后就存在额外的氧物种,该物种对CO氧化反应也具有活性,但其在典型的反应条件下不生成或生成很少。

参考文献:DanielWidmann,R.JürgenBehm*.Formationandremovalofactiveoxygenspeciesforthenon-catalyticCOoxidationonAu/TiO2catalysts.Chin.J.Catal.,2016,37:1684–1693.

沉积-沉淀法和沉积-还原法制备Nb2O5负载的金纳米粒子及其催化CO氧化活性

较其他方法而言,水热法制备的层间型Nb2O5(Nb2O5(HT))更适合用作载体。

参考文献:ToruMurayama*,MasatakeHaruta.PreparationofgoldnanoparticlessupportedonNb2O5bydepositionprecipitationanddepositionreductionmethodsandtheircatalyticactivityforCOoxidation.Chin.J.Catal.,2016,37:1694–1701.

不同载体稳定的纳米金催化剂室温催化氧化甲醛研究

在室温、高空速且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Au/Al2O3催化剂的初活性最高,且较为稳定。Au/SiO2和Au/HZSM-5催化剂的初活性虽然较高,但很快失活。而还原性氧化物载体(CeO2,FeOx)负载的金催化剂初活性较低,但是稳定性较好。表面中间物种的沉积并覆盖活性位是负载金催化剂缓慢失活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BingbingChen,ChuanShi,*etal.Goldstabilizedonvariousoxidesupportscatalyzingformaldehydeoxidationatroomtemperature.Chin.J.Catal.,2016,37:1729–1737.

甲酸在Au(997)台阶表面的氧化反应

研究金原子配位结构对其催化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Zong-FangWu,Wei-XinHuang*.OxidationofformicacidonsteppedAu(997)surface.Chin..Catal.,2016,37:1738–1746.

Au/ZSM-5催化剂催化裂化轻柴油多产丙烯

少量金的引入有利于在较低反应温度下催化裂化轻柴油增产丙烯,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骨架铝的脱除,扁平状分布在母体上的金粒子与母体间较强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部分电子从金属态金转移到(SiAl)O(OH)m上,增加了羟基中质子的流动性而提高了改性分子筛的酸性,有利于正碳离子的形成.

参考文献:CaixiaQi*,YunxiaWang,XiaotaoDing,HuijuanSu.CatalyticcrackingoflightdieseloverAu/ZSM-5catalystforincreasingpropyleneproduction.Chin.J.Catal.,2016,37:1747–1755.

金催化剂上脂肪族硝基化合物与醛在氢气中选择还原耦合

与碳负载Pt催化剂相比,Au/TiO2催化硝酮的选择性从50%增加到90%。

参考文献:LarishaCisneros,PedroSerna,AvelinoCorma*.Selectivereductivecouplingofnitroaliphaticcompoundswithaldehydesinhydrogenusinggoldcatalyst.Chin.J.Catal.,2016,37:1756–1763.

Au6Pd/resin催化伯醇和仲醇氧化偶联-转移加氢反应制备酮类化合物

催化剂中的Pd(0)夺取了醇的βC–H后生成了Pd–H,而Pd–H是“氢转移”反应的催化剂。Au6Pd/resin催化伯醇转化为醛(同时产生Pd–H物种),而O2辅助活化仲醇转化为酮。醛和酮发生aldol缩合生成α,β不饱和酮,该中间物种被Pd–H加氢生成饱和产物。

参考文献:MaoxiangZhou,AiqinWang*,TaoZhang*etal.Hydrogenauto-transferunderaerobicoxidativeconditions:EfficientsynthesisofsaturatedketonesbyaerobicCCcross-couplingofprimaryandsecondaryalcoholscatalyzedbyaAu6Pd/resincatalyst.Chin.J.Catal.,2016,37:1764–1770.

Au-Ir催化剂用于生物质衍生物加氢

Au-Ir/TiO2催化剂活性低于Ir/TiO2催化剂是由于Au影响了Ir原子的氧化还原过程。

参考文献:LorenzoLandenna,AlbertoVilla,RodolfoZanella,ClaudioEvangelisti,LauraPrati*.Gold-iridiumcatalystsforthehydrogenationofbiomassderivedproducts.Chin.J.Catal.,2016,37:1771–1775.

金掺杂对碳负载钯催化还原性能的促进作用

金的加入避免了400oC焙烧时Pd的氧化。

参考文献:Yu-LunFang,KimberlyN.Heck,ZhunZhao,LoriA.Pretzer,NengGuo,TianpinWu,JeffreyT.Miller,MichaelS.Wong*.Gold-dopingofcarbon-supportedpalladiumimprovesreductioncatalysis.Chin.J.Catal.,2016,37:1776–1786.

高热稳定性二氧化硅包覆的Au25纳米簇的制备和催化应用

Au25@SiO2对4-硝基苯酚还原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纳米簇在400°C处理后没有发生明显聚集长大。

参考文献:HaijunChen,GaoLi*,FengWang*etal.Thermallyrobustsilica-enclosedAu25nanoclusteranditscatalysis.Chin.J.Catal.,2016,37:1787–1793.

THE END
1.氧化物/金属反向催化剂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区别?氧化物/金属反向催化剂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区别?还有就是反向催化剂的定义是什么?应用于哪些方面?和负催化剂是一回事吗? 返回小木虫查看更多分享至: 更多 今日热帖Ni-B/TiO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拉曼表征碳材料I 能催化酰胺加氢制 ZSM-5 XR 电化学工作站得到 ORR测试中极限 cuhttps://muchong.com/html/201810/12699862.html
2.物及其制造方法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的烧成体以及反应催化剂与本发明涉及一种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的烧成体以及反应催化剂。 背景技术: [0002] 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是含有多金属氧酸盐离子的金属氧化物,该多金属氧酸盐离子由氧原子配位键合于金属原子而形成的四面体等许多基本单元构成。尤其是,通过使含杂原子的多金属氧酸盐离子的https://www.xjishu.com/zhuanli/41/201980043069.html
3.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的研究进展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最近,金属氧化物衍生纳米结构催化剂已经被报道可以在低电位下进行CO2高选择性还原29,46–48。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氧化衍生金属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是如何受到它们的氧化物影响的,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微结构特征,如界面和缺陷49等影响着CO2还原路径。 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115/18553892.shtml
4.OER电催化剂负载单原子金的镍铁水滑石催化剂(sAu/NiFeLDH)通过理论计算模型的模拟,探讨了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为载体的金属催化剂在氧还原反应(OER)中的催化活性及其内在反应机,以实验来验证理论。制备了负载单原子Au的NiFe LDH催化剂(sAu/NiFe LDH),并探究了其在OER反应中的活性。理论计算表明,反应的活性位点是负载在LDH之上的NiFe氢氧化物中的Fe,Fe被周围的CO32http://www.qiyuebio.com/details/2661
5.用于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混合金属氧化物由于沸石组分的活性位点不像金属氧化物组分那样主要局限于外表面,因此必须仔细设计金属氧化物-沸石混合催化剂,包括适当的偶联技术。不同相之间潜在的对抗关系是开发混合催化剂的主要挑战,找到耐久性和活性之间的最佳折中方案是一项艰巨但必要的任务。 对SCO和SCR组分的失活机制的理解有助于预测混合催化剂在水热老化和硫https://www.auto-testing.net/news/show-112008.html
6.基于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析氧电催化剂研究进展学术讲座摘要: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绿色可持续氢气生产策略之一,但阳极析氧反应涉及缓慢的四电子反应历程,已成为电解水制氢的瓶颈。因此,开发高效、廉价的析氧电催化剂已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报告将介绍基于过渡金属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设计制备策略及其在催化析氧反应中的应用。 https://www.wiucas.ac.cn/exchange/lecture/2022/1347.html
7.01第一章物质及其转化特性: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而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示例:CaO、Fe?O?等。 1.3 其他分类依据 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内部结构和排列方式。 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实际应用进行分类。 分类 定义与作用 定义: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的科学方法。 https://www.360doc.cn/mip/1129173046.html
8.NCom:单位点Pt催化剂用于环己烷以及甲基环己烷的可逆加脱氢反应由可还原氧化物组成的活性支撑物通过金属颗粒与支撑物之间涉及电荷转移的金属-支撑物相互作用参与催化反应,蕴含多功能活性中心,并介导反应物和产物的溢出。近年来,随着单中心催化剂的创建,其中单个金属原子通过与 N 或 O 等配体键合而固定在载体上,开辟了催化领域的新研究前沿。孤立的金属位点提供了多相催化和均相https://blog.csdn.net/gaishidra/article/details/136305222
9.Co(4)分别利用一定浓度的Cu、Mn、Fe和Ni的硝酸盐乙醇溶液浸渍一定量ZSA-1,在350°C下焙烧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金属掺杂的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四种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甲苯催化活性各不相同。Cu和Mn的掺杂使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催化活性均提升,而Fe和Ni的掺杂并未对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催化活性起到积极作用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12-1021804901.htm
10.环己烯环氧化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阳离子Co卟啉配合物(CoTMPyP)通过离子交换技术负载在层状化合物K4Nb6O17上用于环己烯环氧化,负载后的催化剂相对于卟啉钴催化剂,环氧环己烷选择性提高了13.4%;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环己烯转化率略有下降后趋于平稳,而环氧环己烷选择性从94.3%增加到98.1% (表 1,entry 4)[19]。由于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环己烯烯http://www.xml-data.cn/GXHXGCXB/html/3c155bec-d3c6-44fc-a1c5-c5d237ca4a96.htm
11.什么是b酸和b碱及l酸和l碱?形成多相催化剂的酸中心的途径有哪些催化机理.主要包括五大类催化剂:固体酸碱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催化剂https://m.chem960.com/ask/q-54d922b8834c424b99f5b03787751c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