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综述:氧化物表面溶出金属催化剂在小分子电/热转换中的研究进展

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电和热来催化小分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图一)。然而,缺乏活性高,长期稳定性好,成本低的催化剂,严重影响了这些转换过程的进行。近年来,溶出型金属纳米粒子氧化物作为一种有前途的催化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高活性和稳定性为小分子的转化途径提供了应用的可能性。

图一、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热或电催化转化小分子

相对于外源型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原位溶出型催化剂溶出的金属颗粒通常嵌入具有坚固异质界面的氧化物基体中(图二)。因此,金属颗粒和氧化物基体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有助于电子离子在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传输,以及防止金属颗粒的团聚或生长,并且提供了丰富的三相界面。此外,与外源金属颗粒相比,溶出金属颗粒在氧化物表面的分布更均匀,在相同的金属负载下,颗粒尺寸更小。结果表明,金属颗粒溶出的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较好的稳定性、良好的抗结焦性和抗H2S中毒性。

图二、外源法和原位溶出法制备氧化物负载金属颗粒催化剂的对比图

图三、材料的内在特性和外部环境条件对溶出行为的影响示意图

此外,总结介绍了近年来利用氧化物负载溶出金属纳米颗粒作为小分子转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这些反应分为烷烃重整反应、一氧化碳氧化反应、二氧化碳利用反应、高温蒸汽电解反应和低温电催化反应5类(图四a)。另外介绍了用于评价催化性能的代表性实验反应装置,包括固定床反应器、膜反应器(CMR)、固体氧化物电池(SOC和液体反应器(图四b)。

图四、(a)溶出型催化剂催化的典型小分子反应;(b)文献中使用的实验装置总结

本综述提出了溶出型催化剂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目前,溶出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对溶出的热力学驱动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材料的内在特性和外在环境性质如何决定溶出过程仍不清楚。此外,原位溶出材料的局部表面/界面性质对小分子转化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仍然没有很好的理解。

最后,作者对溶出型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第一,发展其他方法构建原位溶出型催化剂,对于发展溶出型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偏压作为一种有效激发金属溶出的替代方法,能够降低溶出成本并保持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其次,探索溶出材料在其他一些小分子转化反应中的应用,例如氮还原反应(NRR)和NO氧化反应。第三,除小分子转化外,溶出材料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能源和环境领域。例如,氧化物负载的金属纳米粒子是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最广泛使用的催化剂。对于原位溶出型催化剂的研究势必会促进能源和环境领域催化反应的发展。

THE END
1.氧化物/金属反向催化剂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区别?氧化物/金属反向催化剂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区别?还有就是反向催化剂的定义是什么?应用于哪些方面?和负催化剂是一回事吗? 返回小木虫查看更多分享至: 更多 今日热帖Ni-B/TiO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拉曼表征碳材料I 能催化酰胺加氢制 ZSM-5 XR 电化学工作站得到 ORR测试中极限 cuhttps://muchong.com/html/201810/12699862.html
2.物及其制造方法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的烧成体以及反应催化剂与本发明涉及一种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的烧成体以及反应催化剂。 背景技术: [0002] 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是含有多金属氧酸盐离子的金属氧化物,该多金属氧酸盐离子由氧原子配位键合于金属原子而形成的四面体等许多基本单元构成。尤其是,通过使含杂原子的多金属氧酸盐离子的https://www.xjishu.com/zhuanli/41/201980043069.html
3.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的研究进展3.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最近,金属氧化物衍生纳米结构催化剂已经被报道可以在低电位下进行CO2高选择性还原29,46–48。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氧化衍生金属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是如何受到它们的氧化物影响的,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微结构特征,如界面和缺陷49等影响着CO2还原路径。 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115/18553892.shtml
4.OER电催化剂负载单原子金的镍铁水滑石催化剂(sAu/NiFeLDH)通过理论计算模型的模拟,探讨了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为载体的金属催化剂在氧还原反应(OER)中的催化活性及其内在反应机,以实验来验证理论。制备了负载单原子Au的NiFe LDH催化剂(sAu/NiFe LDH),并探究了其在OER反应中的活性。理论计算表明,反应的活性位点是负载在LDH之上的NiFe氢氧化物中的Fe,Fe被周围的CO32http://www.qiyuebio.com/details/2661
5.用于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混合金属氧化物由于沸石组分的活性位点不像金属氧化物组分那样主要局限于外表面,因此必须仔细设计金属氧化物-沸石混合催化剂,包括适当的偶联技术。不同相之间潜在的对抗关系是开发混合催化剂的主要挑战,找到耐久性和活性之间的最佳折中方案是一项艰巨但必要的任务。 对SCO和SCR组分的失活机制的理解有助于预测混合催化剂在水热老化和硫https://www.auto-testing.net/news/show-112008.html
6.基于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析氧电催化剂研究进展学术讲座摘要: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绿色可持续氢气生产策略之一,但阳极析氧反应涉及缓慢的四电子反应历程,已成为电解水制氢的瓶颈。因此,开发高效、廉价的析氧电催化剂已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报告将介绍基于过渡金属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设计制备策略及其在催化析氧反应中的应用。 https://www.wiucas.ac.cn/exchange/lecture/2022/1347.html
7.01第一章物质及其转化特性: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而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示例:CaO、Fe?O?等。 1.3 其他分类依据 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内部结构和排列方式。 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实际应用进行分类。 分类 定义与作用 定义: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的科学方法。 https://www.360doc.cn/mip/1129173046.html
8.NCom:单位点Pt催化剂用于环己烷以及甲基环己烷的可逆加脱氢反应由可还原氧化物组成的活性支撑物通过金属颗粒与支撑物之间涉及电荷转移的金属-支撑物相互作用参与催化反应,蕴含多功能活性中心,并介导反应物和产物的溢出。近年来,随着单中心催化剂的创建,其中单个金属原子通过与 N 或 O 等配体键合而固定在载体上,开辟了催化领域的新研究前沿。孤立的金属位点提供了多相催化和均相https://blog.csdn.net/gaishidra/article/details/136305222
9.Co(4)分别利用一定浓度的Cu、Mn、Fe和Ni的硝酸盐乙醇溶液浸渍一定量ZSA-1,在350°C下焙烧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金属掺杂的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四种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甲苯催化活性各不相同。Cu和Mn的掺杂使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催化活性均提升,而Fe和Ni的掺杂并未对催化剂的理化特性和催化活性起到积极作用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12-1021804901.htm
10.环己烯环氧化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阳离子Co卟啉配合物(CoTMPyP)通过离子交换技术负载在层状化合物K4Nb6O17上用于环己烯环氧化,负载后的催化剂相对于卟啉钴催化剂,环氧环己烷选择性提高了13.4%;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环己烯转化率略有下降后趋于平稳,而环氧环己烷选择性从94.3%增加到98.1% (表 1,entry 4)[19]。由于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环己烯烯http://www.xml-data.cn/GXHXGCXB/html/3c155bec-d3c6-44fc-a1c5-c5d237ca4a96.htm
11.什么是b酸和b碱及l酸和l碱?形成多相催化剂的酸中心的途径有哪些催化机理.主要包括五大类催化剂:固体酸碱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催化剂https://m.chem960.com/ask/q-54d922b8834c424b99f5b03787751c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