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原子CuZrO2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

单原子CuZrO2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近日,福州大学谭理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刘智攀团队设计制备出低温稳定的单原子铜基催化剂(Cu1/amorphous-ZrO2),其清晰的活性位点结构以及单一的产物分布清楚地揭示了催化剂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2022年9月15日,该研究以TheroleofCu1–O3speciesinsingle-atomCu/ZrO2catalystforCO2hydrogena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Catalysis期刊上。刘智攀与谭理为论文通讯作者,福州大学赵慧博为第一作者。

背景介绍

本文亮点

针对传统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中活性位点复杂,构效关系模糊的难题,本工作设计制备出低温稳定的单原子铜基催化剂(Cu1/amorphous-ZrO2),其清晰的活性位点结构以及单一的产物分布清楚地揭示了催化剂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具体结果如下:

1.通过优化的共沉淀方法在无定型氧化锆表面成功构建出单分散的铜基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其具有Cu1-O3的准平面结构;

2.首次利用单原子Cu催化剂在流动相反应体系中实现了CO2合成含氧化物过程,拓展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应用范围。相比于传统铜锆催化剂,其在低温条件下对甲醇具有最高的TOF值与100%的选择性,且100h反应过程中无明显失活现象;

3.反应气体的诱导效应可以导致反应过程中铜物种向载体表面迁移;

4.原位高压红外以及理论计算表明反应过程遵循CO2→HCOO*→CH3O*→CH3OH的反应机理,其中HCOO*→CH3O*为反应的决速步骤。

5.对Cu/ZrO2催化剂而言,孤立铜位点(Cu1-O3)为甲醇合成的有效活性位点,Cu纳米团簇或者小纳米颗粒为RWGS反应产生CO的活性中心,而较大尺寸的铜颗粒则不具有在较低温度下活化CO2的能力。

图文解析

图1:不同Cu/ZrO2催化剂的表征。

图2:不同铜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图3:不同Cu/ZrO2催化剂的形貌与晶体结构。

要点:

1.在无定型氧化锆载体上即使提高铜的负载量(≤15%)(CAZ-x)仍无法观察到明显的铜颗粒聚集(图1a,b,d,e),表明铜物种在无定型氧化锆表面均匀分散。而铜物种在单斜相氧化锆(CMZ-15)表面则发生明显团聚(图1c,f),主要以氧化铜的形式存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EXAFS,图1g)以及小波变换(WT,图1h)结果进一步表明CAZ-1与CAZ-15中铜物种以单原子形式存在,而在CMZ-15中可明显看到Cu-(O)-Cu信号,进一步验证了氧化铜的存在。

2.在180℃,CO2/H2=1:3,3MPa的反应条件下,CAZ-1样品对甲醇具有最高的TOF值(1.37h-1),时空产率(2.06*10-4mol·h-1·gCu-1)及100%的目标产物选择性(图2a,b)。随着铜负载量的提高,CO2转化率出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同时甲醇选择性也出现先降低后不变的现象,表明不同铜负载量形成了不同的活性位点(图2c)。除此之外,单原子催化剂具备优良的稳定性,在运行100h后没有看到明显的失活现象(图2d)。

3.反应后的CAZ-1催化剂中铜物种仍无法看到明显团聚与还原,而在CAZ-15,CMZ-15和CS-15(15wt%Cu/SiO2)样品中铜物种发生了明显的还原聚集现象(图3a-c)。结合原位XRD、TPR、XPS等表征均可以证明在反应条件下CAZ-1中的铜物种难以被还原,而CAZ-15则是铜单原子与颗粒共存的状态(图3d)。

图4:单原子(CAZ-1)催化剂的电子特性与局部结构。

1.通过研究CAZ-1样品中铜物种电子状态,我们发现反应前后铜物种均以接近二价的状态存在(图4a,b)。原位高压X射线吸收谱表明在反应过程中铜物种会被略微还原,结合标准卡片进行拟合可知铜物种价态约为1.4+(图4c,d),与理论计算的Badercharge结果相一致;

2.通过对CAZ-1样品的精细结构进行拟合我们可以得知铜物种的局部结构为Cu1-O3的准平面构型,且在反应条件下铜氧配位数会有略微降低,与理论计算的结构相对应(图4e-f);

3.反应过程中略微下降的铜价态与铜氧配位数表明铜活性位点处于被活化的状态;

4.结合原位高压X射线吸收谱、原位XRD、XPS、HAADF-STEM以及TPR的结果可确定Cu1-O3的局部结构在反应过程中非常稳定,这也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反应稳定性。

图5:Cuδ+物种向载体表面的迁移。

2.反应前后CAZ-1于CAZ-15样品中表面的Cu/Zr比值由0.0012和0.24分别增长至0.0018和0.38,表明反应后催化剂表面富集了更多的铜物种。同时相比于新鲜样品,反应后样品对CO的化学吸附能力更强,也说明了反应过程中有更多的铜物种暴露在载体表面;

3.结合实验结果我们认为此催化剂的迁移现象大致分为三类。当铜负载量低于2wt%时,迁移的铜物种在表面均匀分散并不发生聚集,因此只有甲醇生成且CO2转化率与铜负载量成线性增长;当负载量在4-8wt%时,铜物种在迁移过程中发生部分团聚还原,在活性上体现为CO2转化率随负载量提高而提高,但其之间并不再遵循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CO选择性提高而甲醇选择性下降;当金属负载量高于8wt%后,部分铜物种继续团聚成更大的颗粒,而此大颗粒对CO2并无催化活性,因此CO2转化率与产物选择性不再随铜负载量发生变化。示意图如图5d所示。

图6:活性中间体的表征与演变。

图7:在孤立的Cuδ+(1<δ<2)位点上CO2加氢制甲醇的机理分析。

1.原位高压红外与理论计算表明此催化体系中CO2加氢合成甲醇过程遵循CO2-HCOO*-CH3O*-CH3OH的反应机理,逐渐升高的HCOO*/CH3O*比值与甲酸盐较高的氢化势垒表明HCOO*→CH3O*为反应的决速步骤(图6a-c,图7a);

2.相比于CAZ-1样品上HCOO*/CH3O*比值变化趋势,CAZ-15的HCOO*/CH3O*更为平缓,表明在CAZ-15样品表面甲酸盐加氢到甲氧基的速率更快(图6c),这也解释了为何CAZ-15具有更高甲醇时空收率的原因。

3.微动力学模拟表明,在CAZ-1表面CO2加氢到甲醇的反应速率远高于到副产物CO,从微观上解释了对于甲醇合成具有高选择性的原因。

THE END
1.铜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用于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催化电极和应用1.本发明涉及催化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铜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用于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催化电极和应用。 背景技术: 2.co2浓度的不断攀升大大加剧了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等问题,对全人类和地球生物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各国科学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已经研究了许多方法,包括https://www.xjishu.com/zhuanli/46/202111090498.html
2.铜基纳米催化剂的表界面调控及其二氧化碳电还原研究硕士二氧化碳(CO2)电催化还原是一种利用清洁电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多种具有附加值化学品的新型技术。但其面临着产物选择性低、稳定性差和过电位高等挑战,因此设计开发高活性电催化剂,实现高效选择性CO2电化学还原是该技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众多金属催化剂中,铜基催化剂因其催化产物种类众多(包括简单的二电子还原产物和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7003450.html
3.干货:一文解读铜基CO2还原催化剂–材料牛铜基材料是CO2还原反应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催化剂,无论是在CO2电还原还是热还原加氢反应。Rossmeisl教授在其综述[ChemPhysChem 2017, 18, 3266-3273]中认为Cu的特殊性在于Cu对H的吸附弱,而对CO的吸附适中。对H的吸附弱,决定了Cu在电化学反应中可以抑制产氢反应(HER)的进行,提高含碳产物的法拉第效率;而在热催化加氢http://www.cailiaoniu.com/161518.html
4.CO铜基变换催化剂PH3中毒热力学研究【摘要】:采用热力学非均相反应体系中的Gibbs自由能最小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在高炉煤气气氛下,PH3对铜基催化剂的毒害过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及产物,并对各个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及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CO变换催化剂在高炉煤气气氛下的中毒机理,经过分析可得出:PH3对铜基低温变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IMIY201402008.htm
5.华东理工大学铜基分子筛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获进展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戴升教授课题组和工业催化研究所詹望成教授课题组,在铜基分子筛催化甲烷直接氧化制甲醇的构效关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低损伤扫描透射电镜技术原子尺度解析甲烷氧化制甲醇反应中分子筛负载的铜物种构型”为题,发表于《先进材料》。https://sast.gov.cn/content.html?id=kjb227517
6.JACS:在高压条件下电化学还原CO2至甲酸盐的铜基电催化剂DOI: 10.1021/jacs.0c00122Title: Electroreduction of CO2to Formate on a Copper-Based Electrocatalyst at High Pressures with High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摘要: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成有价值的燃料是减轻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有前途的方法,但是控制反应路径和产物仍然是一个挑战。利用高纯铜箔的方波电化学氧化还原https://www.jianshu.com/p/24117f6aa2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