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一般是由铜、锡、铅三元合金铸造而成,根据三者不同的配比可铸造出机械性能各异的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多有出现,由此也催生了人类文明辉煌的青铜时代。随着时代的消亡,青铜器历经岁月沧桑,身上浮现出斑驳的印记。青铜器之所以这么称呼它,那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出土铜器,都是青绿色的,但青绿色并不是铜器唯一的颜色,博物馆中展出的众多青铜器,有着五彩斑斓的锈色,而这些锈蚀物使青铜器有了更多的观赏维度。
在中国古文献中,“金”常常指的是青铜,而不是黄金(图一至图五)。青铜也常被称为“吉金”,“吉”是“吉祥”,也有学者认为是“坚固”之义。在不生锈的情况下,合金的比例不同,青铜器颜色也会有所差异。如果逐步提高铜锡合金中铜的含量,合金的颜色将由金黄色逐渐变为玫瑰色,直至纯铜的赤红色。因此,纯度很高的铜又被古人称为“赤铜”。如果锡含量增加,颜色会越来越白且有光泽。
图一西周晚期四十三年逨鼎
图二西周晚期四十三年逨鼎细节图
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三春秋早期波曲纹鍑
上海博物馆藏
图四战国铜剑
图五战国铜剑细节图
湖南常德汉寿老坟山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环境是影响青铜器形成不同锈色的主要原因,早在宋代的学者就认识到这一点,《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云:“铜器入土千年,纯青如铺翠……铜器坠水千年,则纯绿色,而莹如玉。未及千年,绿而不莹”。青铜器由于埋藏土里历经几千年,受到土壤、水分、空气、微生物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过诸多复杂的电化反应,表面大多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铜锈。青铜器表面的这些锈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害锈,特点是锈层坚硬、结构致密,不会对青铜器有持续的伤害,反而因为质地紧密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另一类是有害锈,这种锈的特点是结构疏松,形同粉状,通常称为“粉状锈”,会对青铜器产生持续的伤害,并会传染给其他青铜器。
1、蓝、绿色锈蚀
蓝绿锈蚀是最常见的锈蚀,在博物馆看到的青铜器大多是青绿色,其实这主要是铜绿的颜色。埋藏环境中有水、氧、二氧化碳的存在,在酸性环境下,氧化亚铜会继续反应生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孔雀石的主要成分,又名铜锈、铜绿),或者是蓝色的碱式铜碳酸盐(又名蓝铜矿)等物质。一般来说,如果埋藏的环境较为潮湿、土壤中铜含量较高,则容易生成蓝绿色结晶状的铜锈。
图六西汉铜鼎蓝、绿锈蚀
湖南保靖清水坪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图七西汉铜釜蓝、绿锈蚀
图八战国铜戈镦蓝、绿锈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图九战国铜剑蓝绿锈蚀
图十战国铜镜蓝色锈蚀
图十一商代晚期兽面纹扁体筒形铜觥(gōng)蓝色锈蚀
图十二商代晚期兽面纹扁体筒形铜觥细节图蓝色锈蚀
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镇双楚村野猫咀出土
图十三商代晚期兽面纹青铜贯耳壶蓝色锈蚀
2、黑色锈蚀
图十四东汉铜镜黑色锈蚀
图十五西周青铜母子虎黑色锈蚀
1988年宝鸡市茹家庄西周遗址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十六西周四耳簋黑色锈蚀
1981年宝鸡市纸坊头国墓地一号墓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十七西周中期三年兴壶黑色锈蚀
宝鸡市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3、红色锈蚀
氧化铜保护膜使得铜的氧化反应变慢,形成红色的氧化亚铜、青铜器里反应迟钝的铅此时也开始氧化为红色的铅丹。有些时候,红色的氧化亚铜(图十八至图廿二)、黑色的氧化铜、绿色和蓝色的碱式碳酸铜会同时出现在一件青铜器上。由于这几种锈蚀物一般结构都相对致密,就像青铜器覆盖了一层保护层,因此称之为“无害锈”。
图十八西周中期趩(chì)尊红色锈蚀
图十九西周虢仲鬲红色锈蚀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二十战国晚期商鞅方升红色锈蚀
图廿一西周兽面纹甗(yǎn)红色锈蚀
图廿二西周早期夨(cè)伯鬲红色锈蚀
宝鸡鱼国墓地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4、有害锈蚀
文物上有些腐蚀被称为“青铜病”,轻则使腐蚀区域不断扩展,重则形成穿孔甚至毁掉整件器物(图廿三至图廿六),对青铜器构成极大的危害。这种病由一种绿色粉状的锈蚀产物——碱式氯化铜引起。如果环境中含有氯离子,则铜金属会与氯离子生成氯化亚铜。在潮湿、有氧的环境下,两者会继续反应生成绿色的碱式氯化铜(又名氯铜矿)和酸。酸在适合的环境下又会继续与铜金属反应,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将金属完全消耗。而且,即使青铜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亚铜,但在潮湿有氧的酸性气氛下(含氯离子),依然会继续反应形成氯铜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