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说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______________

2.今之众人

今义:大家古义:______________

3.小学而大遗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义:______________

4.吾从而师之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______________

5.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义:______________

6.年十七,好古文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古义:______________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会天大雨,道不通()

策之不以其道()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舍相如广成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不拘于时,学于余。()

参考答案

一、1.“受”通“授”;2.“不”通“否”。

二、1.求学的人。2.一般人。3.小的方面要学习。4.是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5.不一定。6.先秦两汉的散文。7.用来……的.、……的凭借。8.无论,不分。

三、1.风尚/道理/道路/途径,方法;2.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驿站、客舍/传授/流传;3.却/是,就是。

四、1.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3.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4.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5.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五、1.状语后置句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2.“无贵无贱”前省略“地位”,“无长无少”前省略“年纪”因此,无论高低贵贱,不分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3.宾语前置句不知道怎么断句,不能解决疑惑。

4.被动句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二、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9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8.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试题答案:

7、D.(出人:超出一般的人)

8、B.(B和例句都是人称代词,他们;A,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C,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D,指示代词,那些)

9、C.(师道:从师的风尚;则: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所以:……的原因/用来……的,……的凭借;惑: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问题)

阅读《师说》(节选),完成问题。(共9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一致的是()(2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十年春,齐师伐我。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先帝创业未办而中道崩殂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求闻达于诸侯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苟富贵,勿相忘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3:第②段文字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就文段中对比的具体内容加以简要概括说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评分:2分)

小题2:译文:

①我要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们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②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就感到羞耻,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学习又怕人说是阿谀奉承。(评分:共4分,每句2分)

小题3: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能否从师学习对比,以子与己的择师与耻师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自认为无人可以为师对比。(评分:3分,每点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师”一为“老师”一为“军队”;B项中“业”一为“学业”一为“夺取天下之事业”;C项中“闻”一为“领悟”一为“出名”。D项中“贵”皆为“尊贵”。

小题2:

试题分析:师:学;道:道理;夫:发语词不译;庸:不用;年:年纪;生:出生(后一句要意译)。地位:“卑”:低下;足:足以;盛:高;近:近似:谀:讨好。

小题3:

试题分析:找到文段中所提到的几种人和几种从学习的态度,理解它们哪是“正面”说理,哪是“反面”说理。

(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释: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皆出于此乎其:大概

②则耻师焉耻:耻辱

③仆道不笃仆:谦称,相当于“我(的)”

④未见可师者师:学习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吾子:尊称,相当于“您”

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怪:责怪

⑦被南越中数州被:覆盖

⑧狂走者累日走:奔跑

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幸见取竟幸运地被您效法学习

B.又挈挈而东又(被外贬)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C.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而您又想使我管理越地的雪

D.非独见病不仅(我)会被辱骂

11.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9.B10.C

11.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12.韩愈(《师说》)主要通过三组对比,分析阐明“耻学于师”的原因,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习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从先秦孟子的话,到魏晋以来的世风,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通过申述自己不敢为师的理由,以驳斥时人对韩愈的诋毁,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荀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14.(3分)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5.(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6.(3分)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7.(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理)

吾未见其明也(明智)

C.不耻相师(以……为耻)

士大夫之族(类)

D.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分)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分)

14.C

15.B

16.D

17.B

18.

(1)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及《师说》选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①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③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道:学问,道理。②庸:岂,难道。③其:大概。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无从致书以观(2)礼愈至(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吾从而师之

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古之学者/必有师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小题4: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

小题1:(1)致:得到(2)至:周到(3)受:通“授”,传授(4)师:学习,把…当成老师

小题1:C

小题1:(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2)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小题1:要点与评分:能结合文段内容及学习经历表述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有据,表达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C最正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5—20题。

(一)

(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15、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道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6、下面文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朝济而夕设版焉

B.则群聚而笑之顺风而呼

C.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吾师道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7、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⑤用心一也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D.①②③⑤⑥⑧

18、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9、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粪土当年万户侯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假舟辑者,非能水也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小学而大遗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20、翻译上述文段中划线的文言语句。(4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分)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分)

15、C16、B17、D18、C19、B

20、(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绝长江黄河。(2分)

(2)所以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很多人。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不分。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哪,岂。

5、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D、人非生而知之者小学而大遗

7、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日出江花江胜火

D、引人入胜

8、下列句子中“也”字的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⑤欲人之无或也难矣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⑧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②⑤⑥③④⑧⑦B、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C、①⑦②⑤③⑥⑧④D、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

4、B(众人:一般的人。)

5、D

A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不必:古义是不一定,今义是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C从而: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

D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6、B

A前者“助词的”,后者“取独”。

B副词,竟然。

C前者“介词对于”,后者“介词向”。

D前者“连词表承接”,后者“连词表转折。

7、D

8、B(①⑦用在句末,表判断。②⑤⑧用在句中,表停顿。③⑥用在句末,表肯定。④表感叹。)

9、略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③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⑤,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④不:通“否”。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B.吾从而师之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D.作《师说》以贻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5.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分)B

13.(3分)A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2页(共3页)

14.(4分)(1)(2分)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明白)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知”“孰”翻译正确各0.5分,语意通顺,无语法错误,1分)

(2)(2分)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德行有才能。(“是故”“贤”“于”翻译正确,各0.5分,语意通顺,无语法错误,0.5分)

15.(3分)

示例一:我认同这种观点(1分),因为互联网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教育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学生一“键”在手,学海任游;足不出户,“名师”任求。学习更便捷、高效。所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2分)。

示例二:我不认同这种观点(1分),因为即使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校依然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仍然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依然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网络学习的引导者(2分)。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即可)

韩愈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

19.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要成为学者就一定要拜师学习。

B.作者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

C.在我之后出生的人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D.这世界上的人是没有贵贱长少之分的。

20.第②段运用了三组对比,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出人远而从师——今之众人下圣人远却耻师

B.为不知句读的儿子择师——自己有惑不解却耻于从师

C.士大夫之族看不起百工之人——自己见识却不如他们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笑人从师

21.分析第②段三个划线句子的不同语气及作用。

2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3.结合全文分析韩愈写《师说》的目的。

18.通“否”,不。并列、排列。

19.B

20.C

21.(1)推测性感叹语气,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2)肯定语气,加强了对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的人的否定。

(3)感叹语气,强化了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

22.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23.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教师,奖掖后学。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句意: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

(2)“齿”,并列、排列。句意:君子不屑与之同列。

19.

A.“成为学者”错,文中的“学者”指的是求学的人。

C.“比我早”错,原文的意思是在我之后出生的人懂得道理也可能比我早。

D.“没有贵贱长少之分”错,原文“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的“无”是“无论、不分”之意,不是“没有”。

故选B。

20.

C.都是从士大夫的角度分析的,都是不从师的表现,没有对比。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其皆出于此乎”意思是,大概都出自于这里吧!以推测的方式强化了感叹的语气,结合前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可知,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结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可知,加强了对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的人的否定。以否定的句式强化了肯定的语气。

“其可怪也欤”意思是,这真是奇怪啊!结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知,以感叹语气表达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有:闻道,听到的道理;术业,学问技艺;专攻,专长。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补充注释】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③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④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⑤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⑥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艺术,技艺、技术

B.古人姓氏,道听未审审,考察清楚

C.升降拜则扶之,升降,出入,进出

D.反昌黎之意反,违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道之未闻,业之未精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作《续师说》以谢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4分)

1.D反,反推。

2.A(A项之:都是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则:表顺承,译为“于是,就”/表转折,译为“却,但是”;C项其:语气词,表反问,译为“哪里,难道”/助词,无实义。D项以:用来/因为;)

3.A(批判的是当时学风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

4.(1)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籍”、“过”各1分,句意2分)

(2)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开始败坏。(学者、师道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哎!师道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导致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艺技术。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不是过错了。于是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让老师传授道理,比不上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师,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吾师道也:学习

B.是故无贵无贱:无论,不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许多人

D.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则群聚而笑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到则披草而坐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翻译上文中的划线句。(2分)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下面其它课内语句。(3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9.C(众人:常人、普通人)

10.A(A取独;B表修饰/表承接;C那些/恐怕,表推测;D比/从)

11.(1)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然反比不上他们,这真让人奇怪啊!

(2)何况我和你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做伴,以麋鹿为友。

THE END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意思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也有活译成道存在的地方,就值得我们学习)指拜师不用管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道之人,都可以拜为老师向他学习.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6e4d805ec4800ceac0c8b6e20f5bae4f.html
2.是故无贵无贱的无是什么意思是故无贵无贱的无是什么意思晴朗的星星 精选回答 “是故无贵无贱”的“无”是“无论”的意思。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https://edu.iask.sina.com.cn/jy/2CZr7wKN6x7.html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高考资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节选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2325497.html
4.关于庄子的典故和寓言惠子闻庄生之语,竟大笑而去,是什么典故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运自有老天安排!'不一会儿,有身披销甲的人走过来,向孔子道歉:‘很对不起先生!我们以为是阳虎,故包围起来。现在才明白误认先生了,我们马上撤退!'孔子可谓通达权变的至德之人啊!” 利害唯己,谁贵谁贱 弟子又问:“先生说,以道观之。无贵无贱,无大无小。那么有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呢?https://blog.csdn.net/zhoukuo1981/article/details/3987381
5.平等:平权天赋普同一等我国古代的平等思想观念,既包括统治阶级中有识之士基于经世致用的平等设计,也包括劳苦大众在摆脱剥削、反抗压迫中提出的平等主张和口号。人无贵贱、刑无等级、男女平权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我们今天建构理想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基本价值取向。 万物齐一 无贵无贱http://www.wenming.cn/wmpl_pd/zmgd/201607/t20160726_3550753.shtml
6.下之,下则贵之。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今子独无无足问于知和(1)曰:“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彼富则人归之,归则下之,下则贵之。夫见下贵者,所以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也。今子独无意焉,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妄邪?”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为与己同时而生、同乡而处者,以为夫绝俗过世之士焉,是专无主正,所以览古今之时、是非之分https://zhuangzi.5000yan.com/daozhi/216.html
7.A.尊贤而重士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尊贤而重士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解析:A项,“重”,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看重”。B项,“贵”“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地位高的人”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3205268.html
8.《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读书笔记(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 学识渊博,《史记》本传“其学无所不窥”· 有很深的厌世情绪《史记》本传“尝为蒙漆园吏”· 漆园吏不是政府官员,是较下级的执事人员,与孔子委吏乘田差不多一生主要活动在社会下层,生活穷苦清贫· “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 织屦,读音为zhī jù,意思是用麻、草、丝、革等为材料编织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029399/
9.翻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相似问题 英语翻译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意思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中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末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月考试卷汇总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df493556fa6f016b2ef3c95e1225e3f.html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节选自韩愈《师说》)(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https://www.jyeoo.com/shiti/105cbb33-154e-4b15-a581-f1250b77e8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