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买卖,实为赠与?”“黄牌”警告来了

“我的房子名义上是卖给他了,但他实际上没付钱呀,这种买卖合同为何不能解除或者撤销?”实践中,为达到避税等目的,部分当事人(特别是亲属之间)合谋造假,以房屋买卖方式变更房屋登记,行“名为买卖,实为赠与”之举。然而,当房屋赠与人想反悔时,便会以当初签订的是房屋买卖合同、对方未支付房屋价款等理由要求解除或撤销合同。

图片源自网络

该类纠纷案件中的合同往往符合房屋买卖的外观,被赠与人通常难以拿出房屋被赠与的书面证据,当事人在交易过户时的真实意思是买卖还是赠与,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名为买卖,实为赠与”如果没有被识别出,将在客观上纵容合谋造假和避税的行为,造成不良价值导向。而案件被认定为“名为买卖,实为赠与”,赠与人将无法再拿回房屋,如果法院未能在案件审理和裁判文书中做好充分的释法说理,极可能会激化矛盾,影响案件处理效果。

如何辅助承办人员研判裁判风险,进一步推进定分止争?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徐汇区人民法院)申报研发了适用于房产纠纷案件的上海法院“名为买卖,实为赠与”应用场景。

挑战:如何确定科学筛选区间?

“名为买卖,实为赠与”类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大多缺少直接证据证明行为人的真实意思表示,需要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结合买卖合同条款、交易方式、当事人关系等因素仔细探究当事人真实意思,并依法作出认定。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场景,在法官遇到此类案件时,提示他们充分注意案件细节,进一步做好释法说理工作。”该应用场景设计人员之一、徐汇区人民法院法官王超说。

场景设计人员在研讨

场景研发试验过程中,设计人员多次打磨筛选规则,起初只包含房产类案由,场景推广后,因发现个别家事案件中涉及家庭财产时也有此情况,故在嵌入系统时,将案由范围扩展到家事类。

但在嵌入测试中,设计人员发现,法官反馈的有帮助率明显下降,一度让该应用场景研发陷入困境。设计人员没有气馁,从头开始检视筛选规则,与技术人员反复探讨,发现根据嵌入触发提醒反馈,家事类案件命中确认数较少,最终删除了原嵌入规则中家事类案由,确定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赠与合同纠纷为筛选案由。

该场景规则嵌入全市法院办案平台后,经承办人员反馈有帮助率超过七成。

预警:存疑线索的条分缕析

“平台提示:您正在审理的XX案件,可能存在‘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情形,建议您核实涉案房屋买卖合同当事人交易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在徐汇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承办法官收到来自上海数字法院审判监督管理平台的弹窗提示。

这起案件中,父亲(原告)起诉儿子(被告),要求解除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并将房屋恢复登记至原告名下。收到应用场景弹窗提示后,承办法官进一步核查了案件证据及庭审笔录,梳理了案件事实及争议焦点,从交易细节磋商、合同空白条款、支付购房款、过户手续办理、房屋交付情况以及原被告特殊身份关系等方面综合考量后,认定案涉房屋买卖合同确属“名为买卖,实为赠与”,驳回原告要求房屋恢复登记至其名下的诉讼请求。

“模型预警提示帮我进一步明晰了审理思路,在我和原被告沟通释明时也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案件判决后,双方当事人都服判息诉。”承办法官说。

值得一提的是,应用场景提示并不作为定案依据,提示目的在于将存疑线索呈递承办人员,建议承办人员对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依法处理,避免出现案件质量差错瑕疵。

场景联动:维护公平税收秩序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在第四次数字法院建设推进会上指出,“复杂大场景建设是推进数字法院的重要内容,是数字法院能否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应用场景建设过程中,既要围绕高质量场景建设的目标,持续优化要素式、改发点场景建设,推动小场景“串联合并”为大场景,还要拓展深化其他场景建设,推动各个板块协调发展。

上海法院在应用场景建设中注重场景和关联场景的联动。除了徐汇区人民法院申报建立的“名为买卖,实为赠与”场景,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也正致力于研发上海法院“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房产交易行为税务问题监管及治理”场景,希望在房屋买卖行为被认定为“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情形并判定无效后,能将判决文书推送至税务机关,督促当事人及时补缴税费。

下一步,上海法院将锚定数字改革赋能工作目标,继续向纵深推进数字法院建设,突出“建”的创造性,加快建设高质量应用场景;体现“用”的实效性,着力提升场景运用成效;发挥“推”的能动性,形成推进数字法院建设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加强力量研发复杂场景、大场景,以更好落实全市法院高效、有序落地建设数字法院的要求,助力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本期作者

胡歆婷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

张硕洋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政治部司法行政人员

高院供稿部门:民事审判庭(环境资源审判庭、执行裁判庭)、审判管理办公室、信息管理处

THE END
1.以案说法“房子给你住,你却拿去卖!”这赠与我能撤销吗?张丹名下有一套本市房产,长期设定有抵押登记,因弟弟无房,张丹与丈夫便决定把这套房子给弟弟一家居住使用。于是,夫妻俩向张浩出具一份《承诺书》,表明自愿将张丹名下这套房产无偿赠与张浩,并随时可办理公证手续。之后,张丹夫妇将出售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M3MjUzMQ==&mid=2247581492&idx=1&sn=23d2e8186967c28365ff46b63da76e5e&chksm=e9d1d4aa3c2aef7a7906b6adb5c97c67e1fcd62dbba06e1717e7668dae8788488bff0abf4fc5&scene=27
2.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房子怎么判郑晓明律师法律短视频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房子怎么判 2022-04-173,044 视频内容 名为买卖实为赠与的房子,一般会被认定是赠与而非不是买卖,也就是受赠人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该合同也会被认定是赠与合同,并且适用赠与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赠与行为一般要通过法律程序https://www.110ask.com/video/16392473784578110380.html
3.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房子怎么判房屋签订买卖合同,实际赠与,法院会按赠与情形判决。但需考虑案情。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虚假表示与隐藏行为的效力也无效。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也无效。违反强制性规定及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也无效。恶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为也无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https://wen.baidu.com/question/435513833231819172.html
4.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房子怎么判没有什么名为买卖实为赠与,只要是当时签订的合同里面标明的是买卖,那么那么买方就要支付相关的金额来进行购房,如果买房不支付相应的金额,那么房子是不会属于买房的。在实际办理时,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进行办理,切不可以耍小聪明,这些都是不被法律承认的,在日后可能会有产权的纠纷,以及种种问题,会对我们的个人https://m.jia.com/wenda/mip/a-670117.html
5.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房子怎么判法律法规房产问答断如果是买卖,那么双方必须在买卖中签订买卖合同,并经过不动产登记部门的登记,只有经过正式登记的房产才能真正归属于买方。如果是赠与,双方只需要签订赠与合同,并经过不动产登记部门的登记,赠与的房产才能真正归属于受赠方。https://m.jiwu.com/wenda/9128396.html
6.名为买卖实为赠与的房子,如何判定?爱问知识人名为买卖实为赠与的房子应该怎么判。名为买卖实为赠与的房子的判决要素有 1、合同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https://iask.sina.com.cn/b/lawqIOUYxvPyQn.html
7.孩子的房子,加上父母的名字是买卖好,还是赠与好二、房屋买卖流程 相比房产赠与,把房子卖给子女是个比较省钱的办法。一是赠与的费用过高;二是房产继承的流程也比较复杂;三是虽然名义是“卖”,但无需房款,所需费用主要为各种税费。 (1)购房资格核验(住宅类); (2)网签合同; (3)地税部门核定契税; https://wap.findlaw.cn/wenda/q_36368000.html
8.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房屋继承纠纷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房屋继承纠纷 【广西房产纠纷龚振中律师,为您提供广西房产纠纷法律咨询,电话:13807805226】 案件介绍: 王梦璃(于2015年11月11日去世)与马莉(于2011年10月18日去世)系夫妻关系,其二人生有三个子女,分别是被告王坡、王洪、王晗。原告王浩楠系王洪之子。诉争房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筑面积59.81平方http://m.lawbang.com/index.php/topics-list-topicDetails-id-111078.shtml
9.“名为买卖实为赠与”的房产,离婚时可以平分吗?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婚姻,常常倾尽所有。今日案例中的父母为了减轻子女的压力,就以“名为买卖实为赠与”的房产转移方式,将自己名下的房产过户给子女。然而,当子女的婚姻走向破裂,这些承载着父母期望与祝福的财产又将如何归属与分割呢? 2015年王某(女)与张某(男)经他人介绍相识,后确定恋爱关系。2018年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0/id/8153524.shtml
10.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法律效力蒋艳超律师名为买卖,实为赠与法律效力 判断合同性质不能只看其外在形式,应当从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合同的真实目的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即需要探究当事人的内心真意。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9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