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中国统计开放日”上,国家统计局解释了“CPI跑不过猪肉价格”的原因,不同收入的民众感受不同,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这样的回答未免显得诚意不足。从CPI的计算方法到公布的数据如何确保真实,中国CPI的制定一直处于不透明的状态中。物价是否上涨,老百姓无法决定,但物价怎么就涨得这么快,大家都想弄明白。
CPI是英文“ConsumerPriceIndex”的缩写,译为“消费者价格指数”,在我国通常被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趋势,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代表了购买特定的商品,同比需要多花多少钱。我国的CPI制定需要参考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个人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八项消费品价格,包括262个具体分类,比如食品一类,就包含猪肉、蛋、牛奶等多种消费品价格。对于消费品样本的选择,统计局采取了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进行取价计算将统计出的价格除以前一年同期的商品价格,乘以100,就会得出我国某种商品的同比CPI。
但在现实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从本市CPI的八大类别看,同比呈‘七升一降’态势。其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4%外,其他七类均上升。食品类涨幅居首,为12.6%”它往往给人这样的印象——这个月的食品价格较上一个月上涨了12.6%,然而CPI指数的含义并非如此。第二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当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邢志宏说,普通市民对前几天、上周或者上月的价格走势比较敏感,从统计学来讲这是“环比”;但CPI是就去年同期作比,是“同比”。正是这种对“同比”和“环比”概念的模糊,才让我们对CPI的理解发生了偏差。我国的CPI反应的是相对的物价水平,因此就会出现肉价上涨,CPI反而下降的情况。
猪肉价格一路狂飙让老百姓高呼“吃不起”。
CPI反映了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趋势,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代表了购买特定的商品,同比需要多花多少钱。
但当我们正确地认识到了CPI代表的是物价的同比上涨水平,它那十分笼统的计算方法还是让人难以理解这个数字。国家统计局虽然在计算期间已经将权重考虑在内,但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水平与家电、医疗、通信等方面共同计算,所得的结果就显得十分笼统。同样,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低收入群体用于食品的消费的权重显然要比高收入群体大,而高收入者在娱乐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比较突出。显然,目前的CPI计算方法,无法体现出物价上涨对各个阶层不同的影响,收入高的人通常不在乎这个数字,而在在乎它的人面前,CPI往往成了一个谜。
权重衡量的是各消费项目所占CPI的比重,但目前有统计局制定的权重与实际情况相比误差较大。他认为食品权重明显过高,“现在有多少家庭把40%的钱都用在吃饭上面?”肖耿分析,现在的统计仍延续过去的模式,原来主要是吃饭,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支出结构早就变化了,购房、买车、医疗成了三大主要支出。社科院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也曾提到:“中国新房交易占八成,许多家庭第一次购房,是纯居住用的,不是为了投资,这在CPI中就反映不出来。”既然无法全面地反映物价上涨水平,这样的CPI指数的准确性值得商榷。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CPI计算体系制定于1993年,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十八年间,中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了4000美元,消费能力今非昔比,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1993年的标准衡量现今物价的变化,准确度难以保证。....................................................................................................................
一位采价员(右)现场介绍数据采集流程。
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代表着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美国的CPI权数是这样构成的:居住类(包括住宅建筑、燃料和公用设施、家具与房屋维修)权重为42.1%、食品与饮料为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与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等。可以看出,在美国居民居住类消费权重最大,超过了四成;其次才是交通运输、食品和饮料。这三者所占比重达到了74%以上。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两者所占的比重仅及美国的38%;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