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的特征(精选5篇)

通过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经济的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地存在一些泡沫,对于促进经济活跃和繁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经济中存在过多的泡沫,并进一步形成泡沫经济,那么这种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必然会有破裂、崩溃的一天,最终造成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主要表现为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所谓股票泡沫,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与泡沫绝对额、经济总量、金融资产总量之间的关系有关。同时,股票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规律,一旦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市场,那么股价与公司未来业绩就会形成较大差距,盈率也会出现太高态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泡沫。

[关键词]内外失衡;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当前资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泛起

我国股票市场资产价格的飙升始于2006年初。2005年底以上证综合指数衡量的股票价格仅为1161点,但自2006年初起股价指数一路飙升,至2007年9月,已经增至5552点,上涨了将近5倍,而以深圳成份指数衡量的股价指数上涨速度更为迅速,从2005年底到2007年9月上涨了将近7倍,资产价格上升速度远远高于日本1985-1990年泡沫经济产生和膨胀时期日经指数的上涨速度(见表1)。从股票市场市盈率来看,2007年5月上交所A股平均市盈率为42.8,其中工业股为37.9,商业股为74.2,公用事业股为49.3,房地产类股票为70.4,综合类股票为44.8(张俊伟,2007)。这远远要高于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和高涨时期的市盈率(见表1)。而我国房地产价格自2003年以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价格在政府调控中逆势上扬,2007年11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0.5%。

中国经济一直着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03年以来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2007年初以来经济过热趋势日益明显,CPI持续攀升,2007年11月CPI同比增长6.9%,是11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同期美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日本CPI同比增长率基本维持在零或负值的水平。从2001年以来我国货币供给M2的增长率一直保持17%左右。商业银行信贷水平几乎和货币供给M2保持着同样的增长水平。尤其是房地产贷款增速更甚,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宅贷款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5.99%和59.19%,远远高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13.06%年均增速,也远远高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贷款的增长速度(见表2)。

表1和表2数据表明当前我国资产价格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GDP增长速度,以2006为例,GDP和M2增速分别为10.7%和15.67%,CPI同比增长1.5%,而股票价格指数在2006年一年内则上涨了212%,这说明当前资产价格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经济基本面的支撑,偏离了实体经济的增长。通过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资产价格上涨速度已以及宏观经济数据比较,本文认为我国当前资产价格上的涨速度已经超过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这说明中国资产价格飙升中隐藏着严重的泡沫。

2007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六次提高贷款利率,但资产价格仍然还在逆势上扬,这进一步说明我国资产价格泡沫正处于非理性的迅速飙升和暴涨阶段。

二、我国当前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

一般说来,泡沫经济的形成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宏观经运行良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主体对于经济发展有一种乐观的预期。第二,经济体有大量的过剩资金,这些资金可能源自国内也可能源自国外或者兼而有之,这是泡沫经济膨胀的基础。第三,引发泡沫经济的条件,这可能包括经济环境的变化,政府政策或者外资的涌入等(三木谷良一,1998)。

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所营造的乐观预期为泡沫经济的泛起提供了温床。而经济内外失衡则成为泡沫经济发生的根本原因,经济内外失衡表现为内部超额储蓄以及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这就使宏观经济充斥着过剩的流动性,在缺乏有效投资渠道以及较强投机心理的作用之下,过剩的资金使得泡沫经济的形成具备了基本条件(见图1)。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多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则为泡沫经济膨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直到2007年CPI大幅上升以后,我国货币政策当局才开始紧缩货币,受时滞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泡沫抑制作用有限。这也说明仅仅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泡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研究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采取各种措施从源头抑制泡沫的膨胀(见图1)。

图1描述了当前我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具体说来,我国当前以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泡沫经济泛起和膨胀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我国国民储蓄持续走高

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从1990年开始就一直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而且从2000年后急剧升高,到2005年已达到48%,将近占国民总产值的一半(见图2)。高额储蓄为泡沫经济形成提供了大量的过剩资金,只要资产市场具有良好的预期,追逐高额利润的巨额过剩资金就会进入资产市场。尤其是在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远远低于资产市场投机收益率的情形下,巨额过剩资金更是大规模进入资产市场。

高额储蓄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经济转型期的制度缺失造成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障体制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完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只得进行预防性储蓄降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转型经济过程中对微观主体的投资限制较多,以及有效投资渠道的缺乏,导致大量的资金只得进行储蓄。

第二,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

根据宏观经济恒等式,与国内高额储蓄相对应的是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贸易盈余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至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3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远远高于“适当”规模。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之下,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尽管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各种冲销措施,但是对于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来说则是杯水车薪,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之下,货币供给成倍增加。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的统计数据,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7.1%,进口同比增长19.1%。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增长758亿美元,同比增长68.97%。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只要顺差在增加,外汇储备就会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增加,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就会进一步加剧,这就为泡沫的泛起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基础。

第三,国际资本净流入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相互强化

贸易盈余的不断扩大,导致美元等外币资产的供给增加,这就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使得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和预期。尤其是当前美中存款利差收窄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这种背景之下,国际游资不断流入中国,这些资金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推动着中国股价和房价的上升。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已经占到全国利用外资比重的五分之一。这些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外资利润高达100%以上,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之下,更多的外资涌入中国,这对国内房价的上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勃和高波(2007)对国际资本流动和房地产价格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推论。由于股票具有交易便利等投资特性,更是成为国际资本的投机对象。2007年1-9月,国际资本净流入达到1243亿美元,占同期贸易顺差的66.82%(见图3)。国际资本净流入加大了对人民币的需求,进而强化了人民升值的预期,形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际资本净流入的正向循环。

第四,长期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确立了“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政策,与此对应,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奉行低利率扩张性货币政策。在低利率政策之下,由于储蓄收益较低,尤其是在当前CPI大幅上升之下,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实际为负,一旦国内资产市场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大量高额储蓄和国际游资就会进入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市场,甚至一些原本用于实体经济投资的资金在资产高额回报率的吸引之下也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泡沫经济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第五,银行信贷扩张

每一个泡沫经济背后都一定有大量的银行借贷资金的支持,它是泡沫经济形成的助推力。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是造成其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的重要原因。如果银行持有大量的房地产,或者是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资产,那么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将提高银行资本的规模,从而改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状况。因此,银行将进一步扩大对房地产业的信贷供给,而这又进一步提高了房地产价格。这一过程循环往复,使得房地产价格日益偏离实际均衡价格,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类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000年的6.04%上升至2005年的15.5%,已经超过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12.1%的比率。这一方面为资产价格飙升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风险向商业银行的集中。

上述各种因素都增加了国内资金的供给,提高了流动性过剩的程度,为泡沫经济形成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在预期乐观的情形下,过剩资金涌入资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泛起和膨胀,这就导致了投机资本的高额利润,致使过剩资金进一步进入,在自我强化的预期之下,资产价格泡沫逐渐膨胀。

三、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崩溃的可能影响

在紧缩的经济政策之下,如果泡沫失去了资金的支持,其可能会迅速走向破灭。根据我国当前泡沫经济形成机制,如果泡沫破灭,势必会对中国金融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长期发展带来重创。

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贷款占商业银行信贷较高比例,因此房地产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最大的受害者是银行,而银行又会将危机传递给整个社会。泡沫经济崩溃可能带来如下的恶性循环:泡沫经济破灭―经济不景气―低利率―资本外流―需求低迷―银行呆账和坏账增加―维持低利率―资金不回流―需求更低迷―银行危机―经济衰退。IMF(2000),Bordo和Jeanne(2002),Borio和Lowe(2002)等的研究也表明资产价格泡沫会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造成恶劣影响。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后的长期经济萧条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而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给美国带来了次贷危机,其直接影响是导致大批金融机构的亏损甚至破产,而间接影响则致使美国和世界处于经济衰退的边缘。

从当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贷款看,2004到2006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占其贷款总余额比例不断上升,个别银行房地产贷款总额已经占到贷款总额的20%以上(见表3)。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必将会带来大规模的不良债权,泡沫破灭对金融机构所造成的危害可能要远甚于日本。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转变。而这一转变能否完成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尤其是居民消费率下降更多,2005年已经降至38.7%。我国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低于印度水平(见表4)。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市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房地产已经成为居民家庭价值量最大的财产。如果当前我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我国居民就会面临着资产大幅缩水,这会导致已经持续降低的消费水平进一步下降,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尤难实现,并将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调控资产价格暴涨,我国当前泡沫经济膨胀的形成机制以及日本等国家泡沫经济破灭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如下的调控建议。

四、调控建议

(一)促进经济内外均衡的实现,这是阻止泡沫经济恶化的根本途径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泡沫经济的迅速破灭就是因为没有采用有效措施从根本改善内外失衡,而是直接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将泡沫挑破。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特点,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促进内外均衡的实现:

第一,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

当前的重点是完善公共支出体系,进一步建设包括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体制和教育体制等在内的制度,降低经济主体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和预防性储蓄,从而增加消费需求。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当前我国消费增加的渠道主要在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进低收入者消费的提高,进而增加总体消费需求。只要总体消费需求增加了,储蓄水平就会自然下降,外贸顺差也会得到缓解。

第二,逐步解除进口管制,从增加进口角度缓解外贸顺差的日益扩大

有人提出通过征收出口税来控制产品出口以抑制顺差扩大的建议,但是本文认为这种干预手段只适用于特殊产品出口管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不利用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较之于控制出口缓解顺差的扩大,从增加进口的角度缓解顺差的持续扩大是一个更好的渠道和方法。通过降低甚至取消进口税,逐步解除进口管制实行自由进口(当然,少数特殊产品仍需进口管制!),一定会促进进口的增加,而进口的增加不仅会缓解顺差持续扩大,而且如果进口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则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

由于当前经济中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还存在诸多限制,导致居民有效投资渠道的缺乏,在预期良好的前提下,居民在银行的存款逐渐转向股市和房地产,尤其是在股票供给有限和金融产品缺乏的前提下,股价和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是必然结果。因此,减少对微观投资主体的投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尤其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经济主体提供多元的投资渠道和丰富的金融产品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对居民的投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完全有可能将积累的财富引向实质生产部门,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适当的汇率政策,发挥汇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从当前来看,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以及源自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着困境。一方面,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可能会使得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下降,而且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偏低,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带来顺差的增加而不是下降。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币不升值,我国将会面临更加强大的国际压力,而且会使中国顺差进一步扩大和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鉴于各种因素的考虑,本文建议在无预期的前提下将人民币一次升值5%,这也是出口企业能够承受的一个升值水平,目的是达到抑制升值预期,减缓热钱流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实现。汇率政策本身也具有时滞效应,甚至会产生“倒J”曲线效应,因此对于升值以后国际收支顺差没有缩小要有心理准备。

在近于固定的汇率制度以及人民币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国际收支顺差必然带来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这就制约了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从长远来看,应该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实现人民币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

(四)加强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协调,提高货币政策在熨平经济波动中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和突然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过度扩张可能为泡沫经济形成埋下伏笔,而突然紧缩可能会挑破泡沫,产生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因此货币政策应该是稳健和圆润的,从而提高其熨平经济波动的效应。实际上,面对经济泡沫,如果只是简单地收缩银根,必然会对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破坏,“就好比城里有房子失火,消防队不是像房子喷水,而是决堤淹城一样”(三木谷良一,1998)。因此,在紧缩货币的同时,必须采取其他政策如产业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等配合,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五)加强监管,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能力

在泡沫经济迹象出现以后还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才能把泡沫越吹越大,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国内,也可能来自于海外,为了防范泡沫经济的急剧膨胀,需要加强资金流向监管。对于金融监管当局来说,在资产价格迅速膨胀的危险时期,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监管和调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自身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风险规避能力,才能在泡沫破灭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Bordo,MichaelandOlivierJeanne.Boom-BustinAssetPrices,EconomicInstability,andMonetaryPolicy[R].NBERWorkingPaperNo.8966,June,2002.

[2]Borio,ClaudioandPhilipLowe.AssetPrices,FinancialandMonetaryStability:ExploringtheNexus[R].B1SWorkingPaperNo.114,July,2002.

[3]IMF.AssetPricesandBusinessCycle[J].WorldEconomicOutlook,Washington,DC,May,2000.

[4]KunioOkina,MasaakiShirakawa,ShigenoriShiratsuka.TheAssetPriceBubbleandMonetaryPolicy:JapansExperienceintheLate1980sandtheLessons[R].MonetaryandEconomicStudies(SpecialEdition),February,2001.

[5]李宗怡.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房地产泡沫――中日比较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9).

[6]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和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1998,(6).

[7]宋勃,高波.国际资本流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基于我国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7,(3).

[8]孙执中.日本泡沫经济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张俊伟.我国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覆辙吗?[J].经济研究参考,2007,(61).

TheFormingMechanismanditsRegulationofChinaAssetPriceBubbleunderInternalandExternalDisequilibrium

FengCai

(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关键词:日本;经济;住宿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1日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战后复兴期。二战后到1955年,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也遭到重创,出现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一年内物价上涨到200倍。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出售战争中所需要的物资,赚取外汇,日本经济才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由于这一时期经济的景气是依赖出售战争所需物资,所以也被称为特需经济。

(二)高度经济成长期。1955~1973年这一时期日本将在朝鲜战争中赚取的外汇,大量投资到生产中,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工人工资提高,扩大了购买力,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实际GDP以年均9.1%左右的速度增长,到1968年日本GDP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

(三)安定成长期。1973~1991年被称为安定成长期(包含泡沫经济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GDP达到年均4.2%左右。1973年中东爆发石油危机,由于石油不足,石油价格的上涨,1974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为负1.2%,结束了经济的高速成长。然而1979年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影响并不大,日本实行了产业调整,从农业和工业向服务业过渡,1973年第三产业占44.4%,1975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达到51.8万人,经济呈现稳定增长。

(四)低成长期。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由于股价和土地价格大幅下跌,企业设备投资和家庭消费支出都和泡沫经济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日本由此陷入泡沫经济崩溃萧条。1991~2013年实际GDP年均增长0.9%,日本经济进入了低成长期。

二、住宿业的发展

(一)高度经济成长期。以经济的高速增长为背景,这一时期新建了很多豪华酒店,大型且客房数多,代表的有“帝国酒店”(772室)、“新大谷酒店”(1,000室)、“大仓酒店”(858室)被称为住宿业“三大巨头”;另一方面在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时期,新建了很多低价格的经济型酒店,以“法华酒店”为代表。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豪华酒店和大众化的经济型酒店共同发展的时期。

(二)安定成长期。进入安定成长期,1978年开始住宿业又开始活跃,出现了建设中型酒店的潮流。中型酒店是指规模和服务介于高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之间的酒店。代表的有“三井城市酒店”(263室)、“SunnySide”(222室)、“成田王子酒店”(321室)。

(三)低成长期。1991年以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的住宿业也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住宿业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M型社会出现的富裕层,他们希望通过高额的费用得到高品质的服务;另一种是工薪阶层,他们希望用少量的费用获得一般的住宿。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超豪华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的两极化发展。

超豪华酒店是指酒店的外观和房间都非常豪华,此外酒吧、健身房、SPA、舒适的床和洗手间的一次性毛巾等,无论哪一个都是超高级水准。超豪华酒店的代表被称为“新三大巨头”,包含1992年开设的“东京椿山庄酒店”,1994年开设的“东京柏悦酒店”和“东京威斯汀酒店”。新三大巨头的共同特征是酒店房间数比较少,客房面积大,住宿费用非常高。

2000年以后,超豪华酒店的数量增加得更加明显。比如2002年开业的“东京丸之内酒店”,2007年开业的“东京丽兹卡尔顿酒店”和“东京半岛酒店”,2009年开业的“东京香格里拉酒店”。

经济型酒店是指以工薪阶层为目标客户,采用自动办理入住机降低企业成本,提供面包和咖啡等简单早餐,房间小但是干净、舒适,住宿费用每晚在5,000日元左右。

经济型酒店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企业降低差旅费和工薪阶层的薪水减少。2001年日本全国经济型酒店的数量大幅增加,2006年开业的酒店中80%是经济型酒店。以RouteInn、东横Inn、APA酒店为代表的经济型酒店正在不断扩张中。

三、结论

战后日本经济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宿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不断的变化。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住宿业也经历三次新建潮流,高度成长期豪华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共同发展,安定成长期中型酒店的成长,低成长期超豪华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的两极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冈本伸之.现代酒店经营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成因;措施;防范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一些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有较多争论,那么,什么是房地产泡沫?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怎样完善政府的各项制度及各种市场机制,从而达到控制泡沫的目的,使房地产行业保持健康的发展呢?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房地产泡沫的实质

所谓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在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资产价格在上涨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必然会发生暴跌,仿佛气泡破灭,经济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人称“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两大特征是:商品供求严重失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求量;投机交易气氛非常浓厚。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的一种,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使用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情况。

二、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一)造成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

一方面,地价上涨导致投资预算增加,在高地价市区进行投资无利可图。如日本东京进行道路建设时,征用土地的费用高达总造价的43.3%,个别地段高达99%。这进一步造成了公共投入的相对缩减,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地价持续高涨,土地作为人们心目中最安全、收益率最高的资产被大量保有,使得本来就稀少的土地大量闲置或者低度使用,土地投机的倾向日益凸现。同时,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房地产持有者与非房地产持有者、大都市圈与地方圈的资产差距越来越大,招致社会分配新的不公,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带来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二)容易引起金融危机

房地产业与银行的关系密切主要是由房地产业投入大、价值高的特点决定的。有资料表明,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投入资金中约20%~30%是银行贷款;建筑公司往往要对项目垫付约占总投入30%~40%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也多是向银行贷款。此外,至少一半以上的购房者申请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这几项累加,房地产项目中来自于银行的资金高达61%。因此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就成为最大的买单者。应该注意到: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安全性对其来说特别重要。一般生产性企业的倒闭只是事关自身和股东,对其他主体的影响较小。而银行的倒闭不仅仅是这家银行自身的事情,而且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使其他银行也面临挤兑风险。

(三)造成生产和消费危机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往往伴随着经济萧条,股价下跌,企业财务营运逐渐陷入困境。股价下跌使企业发行的大量可转换公司债权在长期内不能转为股权,从而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偿债负担;此外,地价和股价下跌也使企业承受了巨大的资产评估损失和被迫出售土地及股票的销售损失。企业收益的减少又使得投资不足,既降低了研究开发投资水平,又减少了企业在设备上的投资。生产的不景气又导致雇佣环境的恶化和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企业倒闭意味着大量的失业员工,即使没有倒闭的企业,由于收益的下降也要不断裁减人员。

(四)容易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大量的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剧增。在金融危机下,犯罪案件激增。以马来西亚为例,1997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当年的犯罪率比1996年增加了38%,1998年第一季度犯罪率比1997年更增加了53%,由于人们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感到不满,社会危机逐渐加剧。工人、学生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引起暴乱,社会动荡不安。

三、房地产泡沫的成因

(一)过度投机

【关键词】信贷扩张;房地产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

一、房地产金融危机回顾

在近现代的房地产金融危机中,每一次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旦房地产价格下降,大量的开发商立刻面临着资金回收的困境,企业纷纷破产,留给银行的就是债务和已经不值钱的抵押物。下面对现代世界所发生的几次典型的房地产金融泡沫进行回顾和分析(由于次贷危机研究很多这里暂不做研究案例)。

1、日本的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

在日本这个国土面积狭小而又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土地是最为可靠的财富。生产和技术能不断向前发展,商品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可国土却无法扩大。因此,日本国民强烈追求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土地价格不断上升成为大多数人信念。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大幅升值,为了抵消日元升值对本国出口贸易的负面效应,日本政府从1987年2月-1989年5月一直实行2.5%的超低利率。在超低利率的刺激下,日本国内泡沫空前膨胀。从1985年开始,日本六大城市土地价格每年以两位数上升,1987年住宅用地价格竟上升了30.7%,商业用地跳升了46.8%。土地价格的急剧上升造成土地担保价值上升,土地所有者能借此从金融机构借到更多的钱,并以此为本金购买别的土地,出现了信贷支持过度现象。

1980—1985年间房地产信贷额占信贷总额的比重稳定在026-0.27,但在1986-1990年间该比例逐渐上升到0.3,由于各个类别的信贷基数很大,因此该比例表明1985年以后房地产信贷支持额大幅度上升;1980-1985年间房地产信贷额年增长额占信贷总额年增长额的比重较低,但在1985年以后这一比重大幅上升,说明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有大量的资金投向房地产业。与所有的泡沫经济一样,日本泡沫经济的繁荣期维持了不到3年,终于在1990年底崩溃了。从1990年秋季开始,日本房价直线下落。从1990年12月到1991年12月期间,日本全国地价下跌4.6%,资产损失107.6万亿日元。和最高峰相比,房地产价格下降70%以上。1994年3月日本政府公布,在1992年日本全民总资产比1991年减少448万亿日元,股票价值减少178万亿日元。

2、泰国的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

1997年之前泰国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国内弥漫着乐观情绪,大量资金由金融机构投向非生产领域。泰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提高了国际上对这一地区的预期,国际投资者普遍看好泰国。1992年泰国在东南亚国家中首先实行了资本账户自由化,取消利率限额管制,放松了对资本流动的监控,导致大量外资涌入泰国金融市场,且多为流动性大的一年期以下的短期资本。在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驱使下,房地产开发商可以从银行取得高额贷款,他们用这些贷款四处购地建豪华公寓、别墅。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金融机构也毫无顾忌地把大量资金贷给房地产业,使本来就很热的房地产业更加升温。

据统计,泰国金融机构实际贷给房地产业的资金约占其贷款总额的50%。银行信贷支持力度的提高,促使地价和房价不断上升。到1996年底,泰国闲置住宅达85万套。住宅大量闲置,楼价急剧下跌,大量投资无法回收,房地产商无力偿还银行贷款,造成银行呆账、坏账急增。

泰国银行贷款总额在8年间增长了5.7倍,而房地产贷款额在8年间增长了6.4倍,说明房地产贷款的增长速度快于银行贷款总额增长速度;1990—1996年间房地产贷款额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稳定在0.32-0.4之间,该比例表明1990年以后房地产贷款额大幅度上升;1990年以后房地产贷年增长额占银行贷款年增长额的比重一直稳定在0.3左右,1990年和1992年竟高达0.7和0.42,说明在1990年以后大量的资金投向房地产业;从1990年以后房地产贷款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0.25左右,表明房地产投资逐年增加。

在信贷政策大幅向房地产业倾斜的同时,投资者和投机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进行房地产交易,导致泰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1988-1992年间地价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涨,1992-1997年7月,地价的上涨速度更是高达40%,在某些地段,地价一年内竟上涨14倍,银行信贷的过度支持直接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最终形成泡沫。

二、我国房地产信贷现状

我国房地产业对金融的依赖程度很高,远远超出发达国家对金融的依赖程度,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房地产信贷增长过快;二是房地产商自有资金比重低;三是商业银行过度竞争;四是住房贷款管理薄弱,“假按揭”贷款风险显现。

三、我国房地产信贷的危机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信贷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制度和体系处于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市场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初级阶段特征,这些与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初创期和金融业的间接金融主导相一致。

1、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有限

2、房地产信贷机构单一,系统性风险集中在银行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机构比较单一,以提供信贷资金的银行为主,缺乏许多发达国家经济体常见的、旨在分担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责任的保险(担保)机构。

3、房地产金融交易集中在一级市场上

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充分,主要以传统的银行信贷产品为主,缺乏直接融资产品,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和不均衡。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善,尽管一级市场已初具规模,但能够解决房地产金融流动性的二级市场正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很不成熟。

4、政策性房地产信贷缺失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方面。对于贫困人群、低收入者、刚参加工作者等特定人群来说,如果缺乏政策性住房制度及相应的金融支持,就无法尽快实现政府“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政策目标,难以满足弱势人群的住房需求,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我国目前缺乏明确的面向特定人群的住房保障制度,因而也缺乏明确的政策性房地产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由世界房地产金融泡沫得到的经验和启示

纵观上述国家所发生的房地产金融泡沫历程及其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经验教训:

1、银行信贷行为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经济不景气时,美联储大力度的降息,鼓励消费者借款,刺激购房需求;贷款机构为了扩大份额降低贷款条件,恶性竞争。当泡沫经济出现时,连续的调高利率以及抬高贷款门槛又成了金融机构的主要举措。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适时的根据国际、国内的金融环境制定合理的,有效的金融信贷政策。

2、金融管理体制滞后、监管不力是泡沫经济得以成长的条件。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推进,需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建立新的监管制度,在金融营业状况的透明度、金融内部监管、贷款的审查制度等方面都要引起重视。如果政府当局在贷款方面对房地产、建筑业和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限制、监管和管理,抑制房价地价上涨并不是很困难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会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金融体系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建立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体系、规范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业务以及加强央行和其它金融监管机构的宏观调控,对于防范和化解房地产泡沫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易宪容.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与风险预警[J].财贸经济,2005

[2]黄正新.关于泡沫经济及其测度的几个理论问题[J].金融研究,2002

THE END
1.《国外公共住房政策》之日本篇按照当时日本《民法》和《不动产登记法》等法律规定,土地和附着在其之上的建筑物、附着物是独立的所有权客体,属物权范畴,且必须与土地分开登记(类似于我国有些地区的房地分别登记制度,即业主持有房产证和土地证),可以分开转让(日本当时的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主要是竹木构筑物)。租地建房情况下,土地和附着在其之上https://www.shra.org.cn/newsinfo/7326496.html
2.经历日本房产泡沫危机后房产还是否值得投资?经历日本房产泡沫危机后房产还是否值得投资? 近年来很多人选择在日本买房子或开始了解日本买房,来让自己的资产做到全球配置,让自己的财产更加保值和稳定,亦或者通过投资的方式来达到移民的目的,下面日本东宁地产就给大家讲讲,通过在日本买房子来做投资是否真的靠谱,希望能够对您了解日本房产投资提供一定的帮助。在中国,https://m.loupan.com/lc/news/201902/3876806
3.年轻人“逃离”后,上百万“鬼屋”占领日本乡村全现在从房地产泡沫到堆积如山的空房间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房产热度和经济一直保持着统一节奏。 战后的前四十年,日本经济蓬勃发展,房地产被视为稳健投资,政府也出台了大量针对住宅土地的减税激励政策。那时候的年轻人,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在找到工作后更是像战士一般工作,随着工资的稳步上升,不少人都去郊外https://www.ximalaya.com/toutiao/42523292/451590261
4.收入差距如何缩小理论学习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完善社会保障。有人说,“一套房子压垮一个中产”。当前,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工薪阶层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应切实加强房价调控,深化教育、医药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使人们从“住房难”、“看病贵”等困境中解脱出来。 https://www.qnzy.net/maks/2016_04/01_00/content-30330.html
5.今天,苍天终不负中国中国2018年石油消费量约为1.4亿桶/月「477万桶/天」,由于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并仅次于美国。中国人口14亿,人均0.27桶; 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耗是中国的7倍。 如果14亿人口都达到和美国一样的人均GDP,中国所需要耗费的能源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乘以7,即每日消耗石油9149万桶。「经济https://www.meipian.cn/36ts5xvo
6.公务员半月谈:辩证看务实办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上演了一场“土地神话”闹剧:在宽松的信贷政策刺激下,房地产投机性需求激增,人们普遍陷入“房价只涨不跌”的狂热之中,导致房价地价飞涨,1983—1988年,日本东京商业用地价格上涨250%,产生地产泡沫,最后蔓延为整体经济的泡沫。1990年年底泡沫经济崩溃,房价开始大幅下跌,几年后跌回起点,“土地神话https://www.liuxue86.com/a/537729.html
7.经济泡沫(精选十篇)世界经济体系已多次受到泡沫的冲击,网络泡沫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网络经济阶段经济泡沫相应的演变形式。网络经济是社会经济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引发的包括与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以及以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平台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营体制依旧是市场机制,因而从理论上讲经济泡沫存在有其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wcw129b.html
8.日本房子泡沫危机怎么度过的日本房子泡沫危机是通过一系列政府干预措施、金融政策调整和市场自我调整来度过的。首先,要了解日本房地产泡沫危机的背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也异常繁荣,房价和地价飙升。然而,到了90年代初,这一泡沫迅速破裂,导致房价暴跌,许多房地产公司和个人陷入财务困境。这一时期被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821447014361280772.html
9.楼市泡沫破灭后的日本是怎么样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 老百姓就买得起房子了吗 所谓日本输掉20年或者失去20年只说,只说某些砖家意淫,指鹿为马,日本房地产开发商不能代表日本,也就是说,日本房地产失去20年,可不是日本失去20年发展。 日本房地产崩溃与广场协议没 有因果关系,日本房地产崩溃与日本普通公民没有直接影响,也没有发生大面积失业,倒https://www.jiwu.com/news/2539025.html
10.日本房地产泡沫: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没有告诉你的故事说起东京地产,“泡沫破灭”“一蹶不振”,是经常用到的词汇。东京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从1990年左右的顶峰时期到现在,下降了约7成。“日本经济‘失去了20年’”,也被认为与房地产泡沫破灭有关。然而,2013年以来东京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反弹,房产成为众多投资者竞相追逐的热门资产,而东京也频频被机构投资者列为亚太区*https://www.kan3721.com/news/show-35446.html
11.哈佛大学“中国通”教授:中国房地产没有日本那么大的泡沫我不知道深圳的房价疯涨何时会降温,人们只要认为房价会继续涨,就会继续投资,但是如果房地产有泡沫,而泡沫持续涨大,迟早会破。如果你想要了解房地产泡沫的极端例子,那就去看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那时候,东京的房子疯狂上涨,但最终泡沫破灭了,当然,我认为中国目前并不是日本当年的情况。https://www.yicai.com/news/5029071.html
12.为什么买日本的房子做投资是个坑!日本房产的平均折旧率为30年折旧55%off,一般日本的住宅不会到实在不能用了再推倒重建,因为40年以上的房子基本上没有人愿意租。 购入2000万日元的公寓是以每年50万日元折旧计算,那么总价3440w日元购入的房产每年平均折旧费用超过50万日元。折旧费少算点,每年也要亏损:31.63w-50w=-18w日元,约每年亏损1.1万元人民币https://www.douban.com/note/671505846/
13.陈懿赟:日本房产泡沫后的税收改革可借鉴岳麓讲坛在房地产泡沫崩溃后,日本国内长期面临地价下滑、土地闲置、个人及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恶化、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处理停滞等问题。为应对资产通缩,日本政府于1997年出台了《新综合土地政策推进要纲》,将土地理念由所有改为利用,提出土地政策目标由抑制地价转为促进土地的有效使用。在这一理念及政策目标的指导下,日本政府于198年https://ldhn.rednet.cn/c/2016/03/16/3935820.htm
14.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如何生存?国信证券指出,日本银行业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壮士断腕大力度化解不良问题,大型金融集团间强强联合以及地方银行间不断合并求生,同时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才得以扭亏为盈。 要点: ■ 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资本市场表现 1990年代初至2003年一季度,东证银行业指数累计下跌了91%,跑输大盘指数约20个百分点。东证银行业指数除了2003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