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6.12.01
日本城市化率,1970年代/70%,1990年代/77%;我国城市化率,2016年/56%;
日本GDP年均增速,1974年之前/9.3%,1975-1985年/3.7%,1991年以后/GDP年均增长1%;我国GDP年均增速,2000-2010年/10%,2011-2015/8%,2015-2020年/6.5%;
日本人均GDP,1974年/4100美元,1991年/2.8万美元,2013年/3.8万美元;我国人均GDP,2010年/4400美元,2015年/8000美元(相当与1978年日本);
1955至1991年间,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上涨211倍,仅一年出现下跌,大城市涨幅明显大于中小城市。1955-1974年快速上涨期,20年涨44倍。1975-1985年缓慢上涨期,10年涨幅不到1倍。1986-1991年最后疯狂期,6年1.7倍。
似乎,我国与70年代的日本更为相似。日本1974年和1991年房价泡沫旗鼓相当。那么为何1991年是大拐点?如果对照日本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裂,可以发现,1974年前后的第一次调整幅度小、恢复力强,原因在于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空间、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
2014年全国35城房价收入比排名:深圳第一,超20倍,京沪近20倍。
***以下选择阅读***
1.从疯狂到崩溃:日本房地产价格的历史走势
1.1.房价上涨期---1991年前
1955至1991年间,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上涨211倍,仅一年出现下跌,大城市涨幅明显大于中小城市。日本统计局数据显示,1955至1991年36年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了83倍,期间仅1975年出现过下跌(-4.0%),年均增速达13.4%。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上涨211倍,年均增速达16.6%,其中除1975年下跌外(-7.5%),其他年份均是上涨。
(备注:跟城市化率什么关系?)
上涨过程经历了大概三个阶段。
1955-1974年快速上涨期,20年涨44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20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31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44倍(年均增速22.2%)。其背景是日本经济快速追赶期,GDP和人口快速增长。
1975-1985年缓慢上涨期,10年涨幅不到1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10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73%,六大主要城市上涨79%(年均增速6.2%)。其背景是日本经济进入第一次换挡期,GDP和人口增速放缓。
1986-1991年最后疯狂期,6年1.7倍。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6年,期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上涨73%,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年均增速18.4%),其中1987-1990年间年均增速高达24.6%,超过1955-1974年快速上涨期的平均增速。期间背景是日本进入第二轮经济增速换挡期,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升值、货币政策宽松。
最后疯狂期大城市涨幅明显大于中小城市,而此前差异不大。1955-1985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5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78倍,从1955年算起,差异约为43%。但1986-1991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1%,而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
1.2.房价下跌期---1991年后
日本土地价格于1991年到达最高点,随后开启漫长的下跌之旅。日本统计局数据显示,日本土地价格从1992开始持续下跌,截至2015年,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跌幅为65%,所有城市跌幅为53%。见图1。大城市跌幅明显大于中小城市。日本统计局数据显示,1992-2000年间,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下跌55%,中小城市(六大主要城市以外的城市)跌幅仅19.4%。相对于股价而言,泡沫破灭后,房价下跌速度缓慢得多。日经225指数在1990年之后的两年内下跌了近一半,而住宅用地价格1992-2000年10年间年跌幅均不超过5%,累计跌幅21%。
1.3.房价泡沫对比:1974与1991
1974年和1991年分别对应日本房价的两个拐点,从绝对值来看,1991年是拐点。但这两个时期泡沫幅度对比,需要考虑通胀和收入增长情况。1975-1991年间,日本所有城市名义房价上涨了167%,六大主要城市房价上涨407%。同期,日本人均名义GDP从4281美元,上升至28541美元,增幅为607%。以日元计价的人均GDP增幅为315%(期间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可见,1975-1991年间,以日元计价的日本房价涨幅(167%)低于日本人均名义GDP的涨幅(315%),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涨幅(407%)大于名义收入涨幅(315%)。即日本整体房价泡沫,1974年大于1991年,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泡沫,1991年大于1974年。
2.从基本面支撑到泡沫化:日本地产泡沫的成因
2.1.长期基本面因素:经济增速、人口等
日本房价长周期大致可以用经济增速和臵业人口差异来解释。日本房价最快速上涨期在1974年之前(上涨44倍),期间日本经济快速追赶,GDP年均增长9.3%,臵业人口快速增长。1975-1985年日本房价步入缓慢上涨期(上涨不到1倍),当时日本经济增速换挡,GDP年均增长3.7%,臵业人口增速放缓(见图3)。1991年以后,日本房价持续下跌期间,日本经济增速停滞,GDP年均增长1%,人口下降。
此外,人均土地面积少与高储蓄率的问题也是日本房价泡沫形成重要原因,人均土地面积少导致房价上涨预期强烈,高储蓄率导致长期资金过剩。而对日本经济的乐观情绪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到处充斥着日本第一,日本“超过美国,买下美国”等声音。
2.2.谁导演了最后的疯狂-----广场协议与货币超发
“广场协定”签订(1985年9月)后,日元大幅升值,使得日元资产吸引力大增,房价疯狂上涨和日元升值无疑有一定关系。另外,广场协议后,日本出口急剧下滑,在1986年经济陷入衰退,物价陷入通缩。(注:日本出口在1985年5月便开始明显下滑,这源于当时美国经济的显著下滑,但“广场协定”后,美国经济停止下滑,9月之后的出口下滑可以归因于日元升值)。
为缓解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压力,日本央行大幅降低利率,并增加银行信贷。再贴现率从1984年的5%下调到1987年的2.5%。拆放利率从1984年的9.06%下调到3.39%。1986-1990年间,日本国内货币供应量显著扩张,M2增速从1985年初的7.9%上升到1987年末的12.4%,过量流动性和低利率助涨了房地产泡沫。另外,“帮美国的忙”助推了泡沫。1987年,美国出现股灾----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暂缓加息。
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加之当时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刺激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定的通胀掩盖了泡沫。为何决策者没有发现问题,因为稳定的通胀掩盖了泡沫,而且泡沫经济解决了日本的财政问题,1990年日本赤字国债发行额为零。货币扩张而没有通胀,归因于日元的持续升值。
3.结局:泡沫破灭原因与影响
3.1.泡沫破灭的原因之一:适龄购房人群和经济增速拐点
前面提到,日本1974年和1991年房价泡沫旗鼓相当。那么为何1991年是大拐点?如果对照日本1974年前后和1991年前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裂,可以发现,1974年前后的第一次调整幅度小、恢复力强,原因在于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空间、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
1974-1985年日本虽然告别了高速增长,但仍实现了年均3.5%左右的中速增长。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72%,还有一定空间。1974年20-50岁适龄购房人口数量接近峰值后,并没有转而向下,在1974-1991年间维持在高水平。
3.2.泡沫破灭的原因之二:主动收紧并刺破
在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双重泡沫的压力下,日本政府选择了主动挤泡沫,并且采取了非常严厉的行政措施,调整了税收和货币政策。(1)紧缩的货币政策随着通胀压力在1989年开始出现(3%-4%),而且股价和房价加速上涨,日本央行从1989年开始连续5次加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利息率从1987年2月的2.5%上升到了1990年8月的6%。与此同时,货币供应增速大幅下滑。当然,日本政府没有意识到挤泡沫会产生如此大危害,如果提前知道,可能政策会有所变化。
(2)对房地产贷款和土地交易采取严厉管制。1987年7月,日本财务省召集有关金融机构举行听证会,了解金融机构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活动。此后,财务省发布了行政指导,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在土地上的贷款项目,具体的要求是“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总体贷款增长速度”。受此影响,日本各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从1987年6月的36.6%下降到了1988年3月的10.2%(见表1)。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房地产业的贷款。
3.3.日本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
日本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和长期通缩,居民财富大幅缩水,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银行不良率上升,政府债台高筑。另外,日本政治影响力下降,超级大国梦破灭
(1)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和长期通缩1991年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增速和通胀率双双下台阶,落入高等收入陷阱。1992-2014年间,日本GDP增速平均为0.8%,CPI平均增长0.2%,而危机前十年,日本GDP平均增速为4.6%,CPI平均为1.9%。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成绩”还是在政府大力度刺激下才取得的。逆周期调控使得日本政府债务率大幅增长,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日本10年国债收益率跌至负值,反应未来前景仍不乐观。
(2)私人财富缩水辜朝明在其著作《大衰退》中提到,地产和股票价格的下跌给日本带来的财富损失,达到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全国个人金融资产的总和,这个数字还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从下图可知,房地产比重无疑大于股票。
(3)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
房地产和土地是很多企业重要资产和抵押品,随着这些资产价格的暴跌,日本企业资产负债表出现明显恶化。企业为修复其恶化的资产负债表,不得不努力归还债务,1991年后尽管利率大幅下降,日本企业从外部募集资金却持续减少,到90年代中,日本企业从债券市场和银行净融入资金均转为负值(见图11)
(5)政府债台高筑经济的持续衰退,和政府的逆周期调控,使得日本政府债台高筑。1991年日本政府债务/GDP比重为48%,低于美国的61%,意大利的99%,略高于德国的39.5%,2014年,日本政府债务/GDP比重为230%,远高于美国(103%),德国(71.6%),意大利(132.5%)等。(6)国际地位下降1991年后,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和其他国家相对力量出现明显变化。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量来看,1991-2014年间,日本累计增长30%,美国增长194%,中国增长26.3倍,德国增长114%。1991-2014年间,日本GDP占美国比重从60%下降为26%,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4.1.当前中国房市与1991年日本的异同
从购房人群看,中国和日本1991年前后类似,20-50岁购房人群开始快速下降。美国、日本、中国等普查数据表明,20-50岁是住宅消费主力人群和购房适龄人群,从图13和14可以看出,日本20-50岁购房人群1991年前后迎来大拐点,而中国在目前也迎来大拐点。从当前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分化特征看,更像日本1991年。
1974年之前,日本房价普涨,不同城市之间分化并不明显(见图1),1991年之前,日本大城市大涨,中小城市涨幅较小,分化明显。中国当前也具有类似情况,近期一线城市房价大涨,三四线去库艰难,区域分化很大。
从增速换挡期进程看,中国类似于日本1974年前后。当前中国经济第一次面临增速换挡,这和1974年前后日本相似,从人均GDP来看,中国也和1974年的日本更像,因为1991年日本早已是高等收入阶段。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依然会维持中高速增长,购买力有一定保障,可以消化一定泡沫。而1991年后的日本经济停滞,购买力下降,无法消化泡沫。
从城镇化进程看,中国更接近1974年前后的日本。当前中国城镇化率为56.1%,还具有很大潜力,这和1974年前后的日本更类似,1990年日本城镇化率已经高达77.4%,1970年日本城镇化率75%,事实上,日本1960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3%,高于当今中国,显示城镇化是未来支撑中国房地产的重要变量。
从房地产发展阶段看,兼具日本1974和1991年前后的特征。对照典型工业化经济体房地产发展的历程,中国房地产发展正进入新阶段:
1)从高速增长到平稳或下降状态,2014年20-50岁臵业人群达到峰值、城镇户均1套、城镇化进程放缓;
2)从数量扩张期到质量提升期。随着住房趋于饱和(城镇户均一套),居民对住宅质量、成套率、人居环境等改善性需求要求提高。购房需求结构从20-35岁的首次臵业为主演变为35-50岁的改善性臵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