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优化政策有何影响?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应对?界面新闻

当前房地产市场仍面临较大困难,稳地产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难点堵点,背后既有行政性措施的不合理干预,也有市场低迷背景下微观主体理性选择导致的合成谬误。

罗志恒马家进·2023/09/0410:23

文丨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马家进(粤开证券分析师)

8月25日以来,中央和地方接连出台利好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首套住房执行“认房不认贷”,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均已跟进落实,预计剩余城市也将陆续实施;二是扩充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工具箱,下调首套、二套首付比例下限至20%和30%,下调二套房贷利率下限至5年期以上LPR+20基点,地方可自主决定;三是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

稳地产政策的方向发生调整,从此前供给端保交楼、房企纾困的“输血”转向提振市场需求、加快销售回款的“造血”,需求端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降低购房门槛和成本。预计政策效果存在结构性分化,可能出现如下影响:

其一,一二线城市销售将好于三四线城市。认房不认贷、下调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下限,主要影响一二线核心城市,三四线城市此前基本不受约束。相应地,这部分被抑制的购房需求,也将在一二线核心城市中释放,甚至可能还会分流走周边城市的部分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付比例下降,月供也会随之上升。因此,一方面,不宜高估政策效果,居民购房能力仍受制于其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房价较高的城市应审慎调整首付比例,防止居民过度加杠杆、影响金融安全。

其二,新房和大户型二手房销售将好于老破小。同样是受限于“认房又认贷”导致的二套房高首付比例,从筹集首付的难度来看,低总价的刚性需求要好于高总价的改善性需求。因此从积压需求的结构来看,改善性需求的数量要高于刚性需求。此外,改善性需求要通过“卖一买一”的方式才能享受首套房政策,这将增加刚需二手房的供给,表现为二手房挂牌量的快速增加。改善性需求释放会提振新房和大户型二手房的销售和价格,小户型二手房则同时面临刚性需求释放和供给增加,成交量将明显上升,但房价可能不会有太大波动。

其三,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对房地产市场影响不大,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降低居民还贷压力,增强消费能力,进而提振消费,类似政策还有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减轻个税压力,增加可支配收入;二是削弱居民提前还贷动机,减少违规使用消费贷和经营贷的行为,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资产的安全性。但需要注意商业银行息差缩窄,要提前防范化解中小银行的金融风险。

虽然稳地产政策持续发力,且在保交楼、房企纾困、提振信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房地产市场仍面临较大困难,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难点堵点,背后既有行政性措施的不合理干预,也有市场低迷背景下微观主体理性选择导致的合成谬误。

以北京为例,现行的普通住宅认定标准制定于2014年,五环内普宅总价的上限是468万元。然而随着近十年来房价上涨,许多原本是普宅的房子如今都被动变成了“豪宅”,在二手房交易时将增加购房者的首付金额或税费成本。

假设购房者拥有首套房资格,想买一套五环内丰台区89平方米、总价600万元的二手房,这套房满五唯一,业主购买时的总价是300万元。

(1)理论上来说,房子总价超过了468万元的上限,因此属于非普通住宅,首付比例是40%,购房者的首付金额应该是600×40%=240万元。(暂不考虑契税和中介费,下同)

(2)但实际操作中,这套房会被做成网签价为467万元的普通住宅,可贷比例为65%(首付比例35%),贷款额度是467×65%≈303万元,因此实际的首付金额是600-303=297万元,比理论情况要多57万元。

(3)现实中之所以会这么操作,主要是为了规避税费。如果按照600万元的实际成交价进行网签,虽然贷款额度能够增加,首付金额可以减少,但因为是非普通住宅,需要额外缴纳约15万元的增值税及附加(计算公式为:增值税及附加=(网签价-房屋原值)÷1.05×5.3%)。所有税费实际上均由购房者承担,相当于总价升至了615万元,同时首付金额也要在理论上240万元的基础上再加15万元。

这会带来两个负面影响:一是购房者的购房门槛增加了,实际的首付比例高达297÷600=49.5%;二是购房者可能违规使用消费贷或经营贷来凑齐这么高的首付,事后可能遭遇银行抽贷,不利于金融稳定。

如果没有普宅认定标准的限制,购房者的首付款只需600×35%=210万元即可,将同时减轻购房者的首付压力和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化愈发明显,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去化压力要大于一二线核心城市。尤其是,不同于一二线城市仍有政策储备,三四线城市的稳地产政策基本上已经“应出尽出”,但房地产市场仍较低迷。

对于居民而言,购房属于家庭重大事项,房子既是一般家庭最大的资产,同时也是最大的负债。即使是用于自住,房价的涨跌预期也在居民购房决策中占据重要分量。在楼市低迷、房价存在下跌风险时,有购房需求的居民也会保持观望,进一步加剧楼市低迷,形成负向循环。

当前部分城市的新房限价政策,干扰了房企的正常销售回款,加剧其资金链紧张状况。在某些楼市低迷的城市,地方政府为避免房价下跌引发螺旋效应,阻止房企降价销售,导致库存去化艰难;而在某些需求较为旺盛的城市,地方政府为抑制房价上涨,要求新房限价销售,一方面压缩了房企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因新房价格低于周边二手房价而诱发居民的投机套利行为。

新房与二手房是替代品,市场力量作用下,新房价格与二手房价按理应是相近的。如果新房价格与周边二手房价出现了较大偏离,便意味着地方政府的行政性干预造成了市场扭曲。限价措施看似稳定了房价,实际上却造成了新房市场与二手房市场的割裂,削弱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还加大了房企流动性和债务风险。

在政府对“保交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许多烂尾楼盘都得以顺利交付。8月9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消息,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总体复工率接近100%,累计已完成住房交付超过165万套,首批专项借款项目住房交付率超过60%。

但仍有部分烂尾楼盘没有得到有效处置。这些楼盘通常或剩余货值不高、或销售前景不佳、或债务纠纷复杂,难以吸引市场化资金介入,地方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救助。财新网6月29日报道,从全国范围看,资可抵债且不存在法律纠纷的项目大概只占全部问题楼盘的1/3,导致商业银行的纾困积极性不高。不少资不抵债项目中,原股东之间、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存在很多纠纷,如果当地法院没有对这类项目裁定明确的重整方案,市场化资金尤其是债权性资金无法介入。

2022年11月,央行设立结构性政策工具“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向部分商业银行提供2000亿元无息再贷款资金,鼓励他们按照自愿原则,向已出售但逾期未交付的住宅项目提供贷款,但截至2023年二季度,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的使用量为0,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的2000亿元额度中仅使用了5亿元。

在地产销售低迷导致内部融资困难的背景下,房企更加依赖银行贷款、债券等外部融资。但是随着部分房企暴雷、债券违约、退市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市场调高了房地产整个行业的风险等级,导致房企无论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更加困难。

房地产融资形势较差,并迎来偿债高峰。1-7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1.2%,其中国内贷款同比下降11.5%。同时,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截至7月底,房地产行业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信用债和海外债规模分别达5799和3059亿元,合计8858亿元,月均到期738亿元。

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前提下,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僵局仍有化解之策。

一方面,“全国一盘棋”与“因城施策”相结合。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化特征愈发明显,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形势“因城施策”,有利于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有些方面仍需中央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以避免各地政策出现外部性或调整不及时。例如,房企的全国性经营与地方政府属地责任之间可能出现冲突,地方政府为了当地楼盘保交楼,对预售资金监管过度严格,导致房企的部分合规资金不能跨区域调动,结果使得其他地方的楼盘出现风险,此时便需要中央对预售资金监管做出统一的制度安排。又如,对于全国性的关乎居民和房企合理权益的事项,像“认房不认贷”政策,中央可要求各地同步执行,而不是由各地自主决定,这样能够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强政策效果。

另一方面,稳地产政策要激励相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针对居民合理购房需求,应调整普通住宅认定标准,降低购房门槛和成本。针对居民观望情绪,可借鉴电商行业的“保价”政策,打消居民对于房价下跌的担忧,促进购房需求的释放。针对房企销售回款困难,应取消新房限价,结合前面的“保价”政策,加快销售回款,保障期房交付。针对金融机构注资和健康房企并购意愿不足,地方政府应协助理顺问题楼盘的债务纠纷,通过更改土地性质等方式提高出险房企资产包的盈利空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针对房企拿地谨慎,地方政府要增加优质土地供应,活跃土地市场。

第一,京沪等城市调整普通住宅认定标准,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建议参照2019年深圳的做法,只认面积不看价,将普通住宅认定标准调整为:容积率1.0以上且房屋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下。取消相对滞后的价格标准,这样既能避免因标准调整无法及时调整导致的“被豪宅”的尴尬,也能防止市场产生政府引导房价上涨的误解。

第二,新房销售可提供“降价补差价”的“保价”措施,由政府监管和银行托管,打消有购房需求居民的顾虑。当前居民观望情绪浓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房价下跌,因此新房销售可以参考电商行业中广泛使用的“保价”政策,通过“降价补差价”的方式来打消居民顾虑,加快销售回款。为保障购房者资金安全和房企承诺履行,可在政府监管下,将一定比例的房款打入专门的“保价基金账户”,剩余房款则纳入预售资金监管账户。

第三,取消新房限价,减少行政措施对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的扭曲,加快房企资金回笼。取消新房限价的一个担忧是,房企为争夺客户而竞相降价,进而引发房价下跌螺旋。但一方面,二手房价实际上为新房价格提供了参考基准,另一方面,若实行“保价”政策,居民不必继续观望,房企也不会大幅降价。

第四,加快理顺问题楼盘的债务纠纷,提高市场化资金的介入意愿。针对存在债务纠纷的问题楼盘,尽快通过政府协助协商或法院裁定的方式理顺,盘活存量资产,让市场化资金敢于注入,促进问题楼盘顺利完工交付。

第五,地方政府可协助出险房企将商业项目和住宅项目打包出售,并批准商业用地性质改为住宅用地,吸引健康房企参与并购。出险房企的许多项目资产之所以没有买家愿意接盘,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无利可图。住宅项目要么位置偏远、去化困难,要么预售资金被挪用、只剩交付义务;商业项目虽然地段可能不错,但当前写字楼和商场的出租率不高,盈利空间和回款速度均不及住宅项目。如果地方政府协助出险房企将商业项目和住宅项目打包,同时允许商业用地性质变更,或能实现多赢局面:政府可以补收差额的土地出让金,居民可以购买地段更好的新房,健康房企有动力并购问题项目,出险房企能够盘活资产、回笼资金,烂尾楼盘有望完工交付。

第六,地方政府增加优质住宅土地供应,活跃土地市场。当前土地市场较为低迷,不少地块仅以底价出让,或由地方城投托底,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不多,城投企业的债务风险进一步上升,土地也被闲置、没有及时开工。此外,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产业和增加税收,通常将核心区域的土地用于建设商场和写字楼,住宅用地则安排在相对偏远的位置,结果导致二者同时过剩,居民的住房需求却没能有效满足,土地资源错配。地方政府要顺应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比例,增加优质住宅土地供应,调动房企拿地的积极性,既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降低城投债务压力,也能增加优质住房供给。

THE END
1.如何看待房产市场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对购房者有何影响?首先,房产市场的变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政策调控、经济周期、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加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限购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抑制了投机性购房需求,使得市场逐渐回归理性。 这种变化对购房者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政策的收紧使得购房https://house.hexun.com/2024-11-28/215848235.html
2.普通人能跟着政策买房吗?房产新政频出对市场影响几何?[摘要]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持续调控的状态,政府频繁出台各种房产新政,旨在限制房价过快上涨,保护刚需购房者的权益,促使房地产市场价格回归合理水平。这些房产新政的出台对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普通人是否能够跟着政策买房的疑问。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持续调控的状态,政府频繁出台各种房https://zhishi.fang.com/xf/qg_1100398.html
3.解读房地产新政策对普通人影响有多大?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房地产市场调控: 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http://www.jingchuan.gov.cn/bmxzxxgk/xzxxgk/jcxrfzrmzf/fdzdgknr/zfbz/art/2024/art_bdea7e276fe3426898c0aac2b3a6e60f.html
4.房价波动,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房价波动对普通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购房决策 - 房价上涨时,对于尚未购房的普通人来说,购房成本增加,可能导致购房难度加大,推迟购房计划,甚至可能因难以承受高昂房价而放弃购房。 - 房价下跌时,虽然购房成本降低,但也可能引发观望情绪,担心房价继续下跌导致资产缩水,从而影响购房决策。 2.?资产价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40072004&efid=8FGRaqdJDob2JDmcdU3WwQ
5.房地产新政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6.限购政策优化:北京、天津等城市对住房限购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例如,北京允许在京拥有一定条件的居民家庭,在五环外新购买1套住房。杭州则全面取消住房限购。 放开限购会增加人口流动性,同时也释放了部分有意愿在大城市买房居住却受政策限制影响未能购房的部分人员的购房能力。 https://www.jianshu.com/p/fc309b9f9c15
6.上海普通住房标准重大调整:政策前后对比与影响分析新政策:新政实施后,符合条件的普通住房在持有5年后出售,可以享受增值税免征的优惠政策。 影响分析: 购房成本降低:对于购房者来说,新政策降低了购买普通住房的成本,特别是那些打算长期持有的购房者,他们在出售房产时无需再承担高额的增值税。 市场活力提升:增值税的减免可能会刺激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活动,尤其是对于普通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101/22/170868_1109534627.shtml
7.对话经济学家辜朝明:一代人经历衰退,一代人重拾信心辜朝明:说实话,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时没有人预料它会持续十几年。 我花了四五年才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经济衰退。但在那之前,我们都毫无头绪。 《晚点》:意识到这次衰退不普通后,你对经济困局想到了什么解决建议? 辜朝明:我当时想:必须得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当然,日本央行当时已经这么做了,利率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65281
8.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对普通人影响有多大?专家解读来了【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 对普通人影响有多大?专家解读来了】严跃进认为,此次政策对深刻理解房地产市场具有积极的作用。购房者比较关心的是,该政策是否是房产税或房地产税开启的信号。应该说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出发点要更广,不是简单的征税概念。但反过来,不动产统一登记后,房地产税等工作开展会更加顺畅和容易。但不能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0425270426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