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公共行政系主任
本辑目录
编前语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新起点与新知识1
专题一:行为公共政策与管理
“满意悖论”的探索性解释:反公共部门偏差及其机制
/张书维陈国良诸彦含6
作为政策工具的数字助推:理论、治理实践及其向善价值
/李德国赖丽琴陈伊晴31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自我控制对跨期选择的影响
——基于过程与结果的分析
/王淑珍王娟董安利张献丹52
制度嵌入与情感链接: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软激励与积极心理建设历程研究
/贾海薇贾昕珊张雯闻81
卫生领域如何“腾笼换鸟”?
——行为公共管理视角下“三明医改”政策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
/傅承哲林婷王春晓黄伟俊97
房地产税纳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何杨陶然刘金东121
专题二: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
应急协调的逻辑与模式分析:来自新冠肺炎疫情响应协调实践的启示
/李玮孙磊144
公益项目中合作伙伴关系何以持续?
——对12期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项目的案例研究
/马心怡162
区隔与撇脂:城市低保退出中的“经济逻辑”
/安超198
数字化社会跨境电商海关监管创新研究
/顾丽梅朱晶田艳萍228
专题三:公共管理知识体系
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治理之道:理论与现实
/竺乾威251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价值取向变迁及其演化逻辑:
基于范式转换视角的比较分析
/常明杰269
“严肃对待网络”:西方公共管理实证网络研究的知识图景
——基于2010-2020年SSCI文献的分析
/徐国冲霍龙霞吴筱薇298
书评
/关爽336
专刊导语
长期以来,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中“结构和过程”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公共管理与政策活动多数是由较为稳定的官僚组织体系所完成的,且将程序正义或流程公开作为基本要求。虽然也有以公共管理者或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议题,但是,并未撼动公共管理组织理论和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地位。正因如此,已有的公共管理与政策理论基本上是一种中观理论,缺乏宏观的大视野和微观的精细化研究。然而,公共事务却是复杂事务,既有涉及到国际和国家的宏观层面事务,又有涉及到地区和组组的中观层面事务,还有大量的关涉到小群体或个体的微观层面的事务,这种特点为其他学科进入公共事务研究提供空间和机遇。
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切入点对公共领域中的现象展开研究,并不是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所特有的,已有很多学科曾经都在做出此种尝试。在政治学中有政治心理学分支,在管理学中有组织行为学分支,在心理学中也有管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分支,在经济学中有基于人的有限理性假设的微观经济学。西方政策科学创始人拉斯韦尔也曾经提出“政治精神病理学”和“战争中的宣传技巧”,力图将心理因素纳入到政治、战争活动之中。这些已有的学科发展预示着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自创立的第一天就面临着学科归属的争议,即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究竟是属于心理学还是管理学。行为公共政策倡议者奥利弗(AdamOliver)在其《行为公共政策起源》一书中就认为,行为公共政策不是起源于经济学(尤其不是行为经济学的翻版或应用),也不是起源于心理学,而是要通过构建“行为人”假设来创设行为公共政策学。
本专刊共有三个专题: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以及公共管理知识体系。
最后,本期专刊要特别感谢唐莉、李春成、张平、周凌一和陈醒等匿名评审专家,他们无任何报酬的评审为本期论文修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