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交易往往是通过支付和交货的直接方式进行的,理应是一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交易模式。但是,现实中由于市场上供需关系的错位,常常会出现赊账或者需要提前支付定金的情况。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交易的流畅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健康与否。
卖方市场:需求超出供应当市场上某些商品的需求大于供应时,便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往往面临着紧缺商品的购买困境,例如茅台酒的市场现象。茅台酒的独特性和稀缺性使其成为了市场中的焦点,消费者不仅需要提前支付一笔可观的定金,甚至还可能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才有机会购买到。这类商品的供应往往是根据订单来进行生产,一般不会超量生产,因此这些商品显得尤为紧俏。此外,突发事件也可能引发需求的激增,但供应却无法及时跟上,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
在这样的环境中,炒作和套利的机会随之而来。以春节期间的火车票为例,票源的稀缺使得“黄牛党”层出不穷,恶性倒卖行为屡见不鲜。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滴滴打车服务上,尤其在恶劣天气下,乘客难以打到车,而司机因为订单暴增而获益。
买方市场:供应超过需求相对而言,当市场上的商品供应过剩时,则形成了“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商家面临着商品积压和难以销售的困境,往往需要做出极大的让步以吸引顾客。例如,许多服装店在销售时会标明“清仓大甩卖”,价格低至2-3折,这种情况不仅是为了减轻库存压力,更是为了生存。在本地某粮食收购企业的案例中,农民卖给企业的大量玉米,常常需要等待两年才能收到款项,这是因为企业在销售加工产品后才能回笼资金。这种先生产后销售的模式常常导致过剩的局面,买方的力量相对不足。
市场转化的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市场环境会发生转化,形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循环。例如,猪肉市场受到“猪周期”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政策和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许多小规模养殖户被淘汰,导致猪肉供应紧张,价格不断攀升,形成卖方市场。然而,在接下来的年份中,价格可能又会降低至无人问津的状态,转变为买方市场。国际原油的价格走势同样表明了这一点,2014年时的高峰达到每桶140美元,而在疫情期间甚至出现了负油价的情况。
劳动力市场的隐忧如果将劳动力市场视为一种商品,低出生率和老龄化社会将导致“卖方市场”的出现,劳动力供给的短缺使得企业在招聘时面临困境。而在高生育率的情况下,种种社会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和医疗资源紧张则会伴随而来,进一步导致“内卷化”和“996”工作文化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