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李嘉诚不断回购香港高管却警示加息下楼股市风险
美国加息和缩表进程继续推进,但香港楼价和股市继续创出新高。在这样特殊的宏观环境下,李嘉诚和香港部分政府高官,对香港股市楼市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地产(00013.HK)不断回购,然而香港部分高管却不断提示美国加息周期之下,地产和股市可能面临的风险,到底该相信谁?
其实,在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以后,当时的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就称,当时的股市上升没有经济基本面支撑,而多位香港银行业人士也一直提醒利率可能上升对楼市的影响。而当年开始,李嘉诚则不断鼓励香港市民“买楼自住”,最终香港楼市节节上升,直到2015年底美国开始加息,也没能阻挡香港楼市升势。
这一次,如李嘉诚所说“一两年内看不到楼价下跌”的概率还是会更大。而依然没有突破2007年新高的香港股市,这次或许也真有机会再次冲破30000点,市场总在担忧中上升,只有在全面疯狂中才会结束牛市。
李嘉诚回购“买买买”
6月23日长实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7年6月23日在香港交易所回购140.00万股,耗资8584.31万港币,根据此次回购数量和耗资情况计算回购均价约为61.32港币。根据披露此次最高回购价61.45港币,最低回购价61.15港币。
公司于本年度至今(自普通决议案通过以来),累计购回股数为2600.1万股,占于普通决议案通过时已发行股本0.695%。5月11日,长实地产召开股东大会前的一个年度,就已经回购了1.12亿股,占普通决议案通过时已发行股本2.923%。
6月3日,长实地产董事郭子威就表示,即使美国加息,对香港按揭利率影响不大,因为香港资金充裕,香港银行未必紧贴美国加息步伐,随著香港经济持续改善,预料下半年楼价将上升5%至10%。
此前,内地房地产股中国恒大和碧桂园公司等回购后,股价都大幅上升。这次李嘉诚不断的大手笔回购,其实也很可能表明,李嘉诚的决策团队,依然很看好香港地产市场,然而香港的政府高官却对楼市股市极其担忧。其实在危机来临前,李嘉诚同样会对投资者作出风险提示,2008年3月金融海啸来临之前,李嘉诚就表达了对宏观经济的担忧。
香港官员警示楼市风险
然而相对李嘉诚“淡定”的看法,香港多位政府高官却对股市楼市万分紧张。6月初,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陈家强受访时表示,回顾整整10年的局长生涯,经历金融市场的周期兴衰,尤其是10年前上任后不久便见证金融海啸,现在无论在资金流情况、市场估值及投资者心态上,都与金融海啸前有不少相似之处。
6月20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接受采访称,香港房地产市场处境危险,很容易出现回调。陈茂波发出上述警告的背景环境是,由于港元汇率与美元挂钩,香港会“进口”美国的货币政策,因此美联储加息推高了香港的借款成本,这就是为什么必须提醒香港市民,房地产市场现在的危险处境,他担心香港房地产市场回调,没人知道调整将有多深或适宜的调整力度。
笔者觉得,相比上述官员,或许产业资本的洞察力更能贴近市场,对市场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李嘉诚之所以继续鼓励香港市民买房子,尽管可能有一定的自身利益驱使,但不断大规模回购长实地产的做法,也显示了李嘉诚的决策团队,很可能认为长实地产的股价低估,公司也有很充足的现金流,并且对香港楼市保持乐观,至少也不是上述官员的陈述这样悲观。
就香港的股市和楼市而言,无论是1997年和2007年的崩盘,其实楼市都是走在股市之后,而现在港股依然处于牛市通道,但并没有超越2007年的新高,风险总在最灿烂上升之后才会爆发,比如2007年8月开始的“港股直通车”行情,以及2015年4月的“港股大时代”。然而当前港股市场上,大量上市公司的回购增持行动都表明,港股整体估值依然并不高,而加息周期推进,也有利于银行和保险股业绩改善,可能带动股市更上一层楼。
美国股市和香港股市历史上见顶,总是在加息后期(比如2000年的牛市,3月见顶,2000年5月最后一次加息),或者加息完毕之后(比如2007年的牛市,2006年7月完成加息)。1997年港股和楼市见顶,也是在1995年2月美国加息完毕后近两年半才见顶。
而危机“十年一遇”的说法,本来未必有真实依据。虽然1987年、1997年、2007年都是股市的阶段性高位,但如此“刻舟求剑”的认为经济危机马上到来的确过于谨慎,当大家都预测到危机要来的时候,反而投资者就会更理性决策,从而延迟危机的到来,这正是“市场总在担忧中上升”的传统智慧所揭示的。危机真正要来的时候,正如2008年的金融海啸,绝大多数官员和经济学家都预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