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机:起源导火索传导机制影响及应对(上)新闻频道

文:恒大研究院石玲玲马家进王孟嫫范城恺

导读

摘要

纵览全球历次金融危机,内在逻辑都在于债务和杠杆的快速积累和不可持续,高杠杆是风险之源。加杠杆初期,对冲性融资为主,经济增长与加杠杆实现良性互动;中期,投机性融资活跃,资产价格逐渐偏离基本面;末期,投机性融资及庞氏融资占比过大,经济金融体系极度脆弱,危机一触即发,迎来“明斯基时刻”。危机的初始阶段是流动性危机,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债务-通缩循环是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

我们采用从起源、导火索、传导机制、影响到应对的五大维度分析框架探究全球金融危机的共性。从根源看,货币超发、金融自由化、监管缺位、银行放贷失控、过度投机是危机的土壤。从导火索看,政策收紧、监管趋严、流动性退潮等外部冲击引爆危机。从传导机制看,金融危机通过资产负债表衰退向银行危机、经济危机传导,国内危机通过贸易、外需、金融市场等链条向全球传导。从影响看,危机对经济、金融、社会稳定造成全面冲击。从应对看,缓解流动性危机,修复偿债能力,及时阻断风险蔓延,政策应对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将影响危机的破坏程度。

目录

1金融危机的内在逻辑

1.1危机的起源

1.2危机的深化

2主要的金融危机案例

2.12020年美国流动性危机

2.2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2.3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2.5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

2.6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大萧条”

3总结与反思:危机后诞生或盛行的经济学流派

3.220世纪70年代“滞胀”: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奥地利学派

3.3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新凯恩斯主义量化宽松、现代货币理论、新基建经济学

正文

金融危机是一个永恒的现象。时代在变,但人性像山岳一样古老。人性是健忘的,从贪婪到恐慌。周期背后是人性的轮回。周期在繁荣的顶点之后就会迎来危机。

金融危机来自于债务和杠杆的快速积累和不可持续。

1.1.1融资行为的三种类型

根据不同债务人的类型结构和收入-债务关系,可以将融资行为分为三种类型:

(1)对冲性融资:债务人稳健保守,债务负担较少,未来现金流足够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是最安全的融资行为;

(2)投机性融资:债务人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强,未来现金流仅仅能够偿还债务利息,而债务本金则需要不断滚动续期,是一种利用短期资金为长期头寸进行融资的行为;

(3)庞氏融资:债务人的未来现金流既不能覆盖本金,也不能覆盖利息,只能靠出售资产或者进行新的再融资来履行支付承诺。

对冲性融资属于好的加杠杆,债务本息能够被未来现金流完全覆盖,不存在违约风险,参与其中的所有人均能受益。庞氏融资属于坏的加杠杆,债务的持续不是依靠稳定的未来现金流,而是建立在对于未来资产价格继续加速上涨的盲目乐观和虚幻想象之上,一旦资产泡沫破灭,庞氏融资的结局必然是违约和崩溃,所有参与者均蒙受巨大损失。投机性融资则介于好的加杠杆和坏的加杠杆之间,如果能够在长周期内持续,则类似于对冲性融资,属于好的加杠杆;而如果在长周期内无法维持,则接近于庞氏融资,属于坏的加杠杆。因此对于投机性融资需要加强监管,使其更靠近对冲性融资这类好的加杠杆,远离庞氏融资这类坏的加杠杆。

如果经济中对冲性融资等好的加杠杆占主导,则经济是健康和稳健的;而如果部分投机性融资以及庞氏融资等坏的加杠杆占比过大,则经济金融体系将会变得非常脆弱,危机可能一触即发,迎来“明斯基时刻”。

1.1.2引发危机的三个阶段

凯恩斯所说的“动物精神”支配着经济中的各个参与主体,因此在经济的加杠杆周期中,总是存在由好的加杠杆向坏的加杠杆转变的不良倾向。对冲性融资等好的加杠杆占比越来越低,而部分投机性融资以及庞氏融资等坏的加杠杆占比越来越高,直到有一天加杠杆周期走到尽头,经济掉头向下,进入去杠杆周期。

风险累积并最终引发危机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经济上升期,对冲性融资为主。经济形势向好,企业经营业绩优异,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于是增加借贷,扩大生产,杠杆率上升。但是企业债务负担不重,未来盈利足以偿还债务本息。经济增长与加杠杆实现良性互动,资产价格上升具有基本面支撑。

第二个阶段,经济持续繁荣,投机性融资活跃。随着经济长期繁荣,无论是借款者还是贷款者都过度乐观,风险偏好不断提高。企业不断贷款扩大生产规模,产能逐步扩张甚至出现过剩。企业的现金流只能偿还负债的利息,本金则通过债务滚动实现续期。资产价格持续攀升,交易的投机性持续增强,投资者不断加杠杆,期望通过未来资产价格上涨来获利并偿还债务。经济总杠杆率加速上升,资产价格逐步偏离基本面。

第三个阶段,大规模庞氏融资,泡沫最终破灭。资产价格涨幅巨大并继续上升,财富幻觉导致整个市场陷入狂热,出现大规模的庞氏融资。现金流不但无法偿还债务本金,甚至都无法覆盖利息,债务只能不断滚动扩大。资产价格已经严重偏离了基本面,风险巨大,市场变得极度脆弱,某个负面消息的出现便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全面崩溃。市场出现恐慌,纷纷抛售资产回收流动性,结果导致资产价格大面积大幅度下跌。资产价格的全面下跌进一步引发市场的抛售,加剧市场的踩踏行为,形成恶性循环,金融危机爆发。经济陷入“债务-通缩”循环,各经济主体开始漫长而痛苦的去杠杆进程。

危机的初始阶段是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危机若继续蔓延和深化,将演变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历史告诉我们,高杠杆是风险之源,哪里杠杆高哪里就藏着脆弱性和风险点。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期的房地产、影子银行和大规模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衍生品,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期的外债,1990年日本房地产泡沫危机时期的房地产和银行。

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债务-通缩循环是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就是经典金融周期中的“去杠杆”阶段。

典型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演化模式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失衡,负债严重超过资产,陷入技术性破产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其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在停止借贷的同时,将所有可用现金流都用于债务偿还,不遗余力地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由此出现了即便银行愿意继续发放贷款,也找不到借贷方的异常现象。最终,信贷紧缩,流动性停滞,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典型的债务-通缩循环演化模式是:企业由于债务清算而不得不将其资产和产品廉价销售,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下跌,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出现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使得企业债务负担加重,于是企业进一步变卖资产和产品,由此加剧通货紧缩,使得物价螺旋式下跌,而债务负担螺旋式上升。结果就是实际利率上升,贷款和投资减少,经济陷入衰退。

我们回顾了历史上全球六次重大的金融危机,从起源、导火索、传导机制、影响和应对五大维度框架进行详细分析。

十年一轮,新一轮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来袭,疫情是导火索,根源是长期货币超发下的经济金融社会脆弱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12年过去了,美欧主要靠量化宽松和超低利率,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债务杠杆上升、居民财富差距拉大、社会撕裂、政治极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其中,美国股市泡沫和企业高债务杠杆是两大相互关联的火药桶。从金融周期的角度,这是一次总清算,该来的迟早会来。

2.1.1起源:长期货币超发下的股市泡沫和企业高债务

杠杆是风险之源,哪里杠杆高哪里就藏着脆弱性和风险点,长期低利率催生的股市泡沫和企业高债务将是这一轮金融危机的潜在引爆点。

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偿债能力持续下降,高风险企业债占比扩大,酝酿风险。1)企业部门杠杆率快速上升。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债务/GDP)持续下降;政府部门杠杆率快速攀升但2014年后基本平稳;非金融企业部门在危机初期受冲击去杠杆,但随后杠杆率快速反弹,超过危机前水平,甚至高于居民部门水平。2)企业部门偿债能力持续下降。美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偿债比率(当期应付本息/当期收入)远高于居民部门和整体非金融私人部门,且持续上升,位于历史相对高位。3)美国高风险企业债占比持续扩大。2008-2018年非金融企业债券余额从2.2万亿大幅升至5.7万亿美元,其中BBB级企业债增加了近2万亿,占比从36.4%上升至47.4%。

2.1.2导火索:疫情全球大流行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冲击全球经济,点燃危机导火索。1)疫情全球大流行。截至4月3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31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近22万例。美国更是重灾区,累计确诊病例超100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6万例。2)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衰退。从供给端看,企业面临经营受阻、停工停产、产业链断裂,从需求端看,疫情防控,需求大幅下挫。4月14日IMF《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收缩3%,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GDP分别下降5.9%、7.5%和5.2%。3)点燃危机导火索。经济停摆将危及企业经营和现金流、居民就业和收入,冲击企业偿债能力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转,在股市泡沫、企业杠杆高企的背景下,成为危机的导火索。

自2月20日开始,美股持续下跌,高收益债利率快速上行。2月20日至3月9日,美国三大股指在20天内下跌幅度均高达20%,美银美国高收益企业债收益率上行幅度超过200BP。

2.1.4影响:股债双杀、黄金大跌、流动性危机

3月9日开始,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显著的流动性危机。股票、债券、黄金同步大幅下跌,市场恐慌性追逐流动性,美元指数快速上涨,流动性危机爆发。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的传染与关联性,危机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股债双杀,美国国债收益率快速上升,投资级、投机级债券全面下跌,全球债市普遍下跌。1)美国:利率债方面,股市大跌,资金寻求安全资产,股债之间“跷跷板效应”,因此长期国债收益率本该下行。但3月9日之后却出现了“股债双杀”,说明市场亟需流动性,投资者抛售长期国债以回笼资金,从而推高国债收益率。信用债方面,投资级、投机级债券全面下跌,10天内收益率上行幅度分别超过150、350BP。2)全球:3月9日后,英、法、德、中等主要经济体10年国债收益率均暂停前期下行趋势,10天内上行幅度高达50BP。

黄金价格大跌,避险资产不避险。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资产,在爆发重大风险事件时能够发挥一定的风险对冲作用。但当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时,黄金同样会被抛售,2008年黄金价格最大跌幅就高达近30%。2020年3月9日之后股债双杀,黄金价格同样大幅下跌,8个交易日内跌幅超过10%。

2.1.5应对:QE+零利率+财政刺激迅速发力,缓解流动危机,但饮鸩止渴

流动性危机在美国政府的强力救助下暂时缓解,但危机只是被推迟。美国政府应对危机反应速度快、救助力度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全面发力。3月24日后,美股反弹、黄金上涨、美元指数回落,流动性危机缓解。但金融危机只是被推迟,深层次的经济金融脆弱性并未消除,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和影响还未完全显现。

财政政策方面,美国国会通过2.3万亿美元刺激方案,开启“直升机撒钱”模式。1)对于企业部门:一方面,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另一方面,向大企业提供约5000亿美元贷款和贷款担保,设立约3500亿美元小型企业基金,小企业如果不裁员,有机会不用偿还贷款。2)对于居民部门:直接支付现金超2500亿美元,扩充失业保险约2500亿美元。3)对于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将获得约1500亿美元的财政援助,联邦政府将进行超过3000亿美元的直接支出。

流动性过剩、购房政策刺激、金融创新等多方力量催生了2001-2007年间美国房地产、股市、金融产品等各类资产泡沫。随着货币政策收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破坏程度“百年一遇”,并迅速升级为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美国通过货币、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措施稳定金融市场,经济快速复苏,而世界经济受到更大打击,十年后尚未完全走出危机的阴影。

2.2.1起源:货币宽松、住房刺激政策和金融创新孕育房地产泡沫

购房刺激政策和金融市场创新创造穷人购房需求,次级贷款大量发放。为提振经济并迎合选民,小布什政府推出“居者有其屋”政策,鼓励中低收入人群购房,并立法要求金融机构向穷人发放贷款。同时,抵押贷款公司的客户代理人为赚取更多手续费而盲目发展客户,忽视甚至帮助客户隐瞒风险,导致次贷过度发放。2001-2006年底,抵押贷款发放规模增加4070亿美元,达到25200亿美元。

资产证券化将风险隐藏并转移至二级市场,同时创造更多流动性。众多抵押贷款公司为获取营运资金,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手中的住房抵押贷款包装成抵押贷款证券(MBS)、债务担保证券(CDO)、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多种金融创新产品。这些证券产品经历多次重新打包和转手后,市场已经难以分辨其背后的风险,被国内外金融机构大量持有。

2.2.2导火索:货币收紧、房价见顶、贷款断供

货币收紧挤破地产泡沫、引爆金融危机。为了抑制经济过热,美联储于2004年中开始快速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由1.0%升至5.25%。一方面,高利率抑制居民新增贷款,购房需求减弱,2006年7月开始房价见顶下跌。另一方面,随着货币收紧,抵押贷款利率居高不下,低收入群体偿债压力加剧,次级贷款的断供比例开始上升,建立在次贷之上的各种衍生品遭受巨额损失,最终导致房地产和金融泡沫破裂。

2.2.3传导:金融机构受损甚至破产、实体经济资产负债表衰退

首先,直接提供次贷的金融机构受到冲击。2007年2月汇丰控股为其美国附属机构的次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拨备。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随后,30余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停业。接下来,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受到冲击。由于建立在次贷之上的各种衍生品价值缩水,2008年9月全球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同时,商业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受到波及。一方面这些金融机构是次级贷款的参与人,另一方面房价跳水亦导致抵押品价值缩水,金融机构资产端受损,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2009年美国有140家银行倒闭,商业银行巨头RBS等欧洲大型银行纷纷国有化,保险公司AIG被美国政府接管。金融机构危机造成市场恐慌、资产抛售,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资不抵债情况加剧,形成资产负债表衰退循环。

金融体系崩溃导致信用紧缩,最终危害实体经济。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放贷变得更加谨慎,美联储紧急降息后的低利率环境仍然不足以鼓励银行借贷行为,银行储备贷款未充分放出,抵押贷款利率居高不下,造成信用紧缩。实体经济因融资困难而出现裂痕,生产活动急剧下降,众多公司大量裁员。经济增长放缓继续导致居民收入下降、消费和投资活动趋弱,经济进一步下行,形成实体经济的衰退循环。

2.2.4影响:“百年一遇”,蔓延全球

金融系统性崩溃,资产缩水程度超过历次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发展成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其严重程度号称“百年一遇”。过去历次金融危机受到较大影响的主要是银行业,而此次危机却波及到了包括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政府信用支持的金融企业等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使整个金融体系受到严重打击。同时,美国经济泡沫破裂导致资产缩水程度超过历次危机,其中股市、房市、居民财富等指标的降幅均超过1930年“大萧条”时期。

经济快速复苏,就业缓慢恢复。由于美联储和美国政府迅速、大幅度地出台了救市措施,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对比来看,1853-2013年期间全球发达经济体发生的63次金融危机中,平均人均实际GDP跌幅为9.6%,平均衰退持续2.9年;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人均实际GDP跌幅仅为5.25%,衰退仅持续1.5年,GDP增速在2010年已恢复至2008年水平。但另一方面,美国失业率在危机后接近历史高点,恢复迟缓,在2016年才恢复至2008年水平。由此可见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仍然造成长期压力。

2.2.5应对:货币、金融、财政协同发力,力挽狂澜

美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组合包括:1)系统性金融政策,大量运用担保以防止货币和金融市场出现挤兑,在保险公司的担保支持下分两个阶段对金融系统进行资本重组。2)货币政策,利用美联储凌驾于整个银行系统之上的“最后贷款人”权力,为金融市场提供支持。3)财政政策,运用强力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并促使经济恢复增长。4)住房政策,通过多种住房政策组合,防止房企倒闭,控制房价下降速度,降低抵押贷款利率,并对再融资提供援助。5)国际政策,将美元流动性扩展到全球金融体系,辅以国际合作与凯恩斯式的刺激计划。

2.3.1起源:金融过度自由宽松下的虚假繁荣

外债过度增长,风险不断积聚。一方面,多数亚洲国家在当时实行与美元高度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消除了外资银行的担心,形成“道德风险”,亚洲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企业得以大量举借外债,1997年中亚洲未偿外债总额达到3912亿美元。另一方面,许多国家的短期外债过多,外汇储备不足,存在巨大流动性风险。1994-1997年期间亚洲国家短期外债规模迅速扩大,1997年中韩国、泰国和印尼短期外债合计近1600亿美元,均超过外汇储备一倍之多。

2.3.2导火索:国际游资狙击泰铢等

2.3.3传导:从泰铢失守到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大规模资本流出

货币贬值在高外债环境下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就单个国家而言,本国货币贬值意味外债相对升值,金融机构负债端数字增大。同时,由于外汇储备不足,资产端的“升值”不及负债端,资不抵债问题严重,导致金融机构倒闭,外债违约数量增加。债务违约风险加剧、金融系统受冲击,反向造成投资者恐慌,外资加速流出,进一步打击汇率,形成恶性循环。泰铢在实行了浮动汇率之后一路下跌,1998年初兑美元贬值超过100%。

货币贬值传染邻邦,形成地区性金融和经济危机。泰铢贬值后,一方面国际游资继续攻击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地区,包括马来西亚、印尼、中国香港等,直接对货币汇率造成压力。另一方面,恐慌情绪传染至其他亚洲地区。1)印尼、韩国:由于外债过多、外储不足,投资者失去信心,资本主动外流,成为货币贬值最严重的地区。2)马来西亚:虽然外汇储备较充足,但在泰国危机后政府对外资心存忌惮,扬言要禁止外汇买卖、收紧外资监管,迫使外资流出。3)亚洲整体:亚洲经济体紧密相连,1996年亚洲区内贸易占其贸易总量的50%,泰国危机削弱投资者对整个亚洲地区的信心。亚洲股票被集体抛售,大量外资流出,货币集体贬值。最终,亚洲货币危机短期又引发了各国的金融危机,长期削弱生产和投资而演变为经济危机。

2.3.4影响:“亚洲奇迹”分化,有的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有的转型成功跻身发达国家

金融系统严重受挫,金融机构大量倒闭。1997年6-8月泰国有56家金融机构倒闭,占金融机构总数的61.5%;1997年底至1998年初韩国关闭了14家商业银行;截至1999年底,印尼237家银行中有65家清盘、13家收归国有、14家进行了重组或合并。在此期间,由于经济不景气,坏账额持续飙升,金融系统压力不断升级。截至1999年底各地仍然未能从债务危机中解脱,印尼不履约贷款占比高达60-80%,泰国40-50%,马来西亚20-30%。

资产价格大幅缩水。1997-1998年间亚洲股票市场全线跳水,其中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市场塌陷程度最严重,股票价格缩水超过50%,马来西亚金融和房地产类股票甚至下跌70%-90%。许多股市在危机后的3-5年后才恢复至危机前水平。与此同时,亚洲房价大跌,其中菲律宾、印尼、中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房价指数分别较峰值下跌50%、49%、38%、32%和30%,且在今后的10年里未能恢复至1997年水平。

经济衰退、增长放缓。短期内,亚洲货币和各类资产贬值造成严重负财富效应,削弱总需求,1997-1998年期间亚洲经济陷入衰退。其中,印尼、泰国受冲击严重,韩国、新加坡凭借较强的出口而相对抗压。长期来看,由于金融体系受挫导致实体经济融资困难,亚洲经济陷入通缩循环,复苏后增速被迫“换挡”。1999年亚洲经济增速由于基数效应而较高,而2000-2007年亚洲经济体GDP增速平均仅为4-6%,再未能恢复至1990-1997年间7-9%水平,“亚洲奇迹”分化,仅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少数经济体转型成功,大部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3.5应对:国际救助,财政扩张,金融改革

抵御国际游资攻击,泰国惨败、香港险胜。1997年,泰国央行于2月和5月分别花费20亿和12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捍卫汇率,但期间市场恐慌导致约300亿美元外汇储备流失,最终因外储耗尽而被迫放弃固定汇率。1998年,中国香港政府于8月花费152亿美元为股市接盘,9月提出“七项技术性措施”,同时提前调高银行利率增加借入港币的成本,最终拥有820亿美元储备的香港在10月的对抗中成功保住固定汇率,恒生指数在10月触及7000点低位后一个月内就回归至10000点。

接受国际援助,从紧缩到扩张。1)危机初期,泰国、印尼和韩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救助协议。IMF的早期援助方案主要包括直接提供外汇储备资金、推动当地金融业和企业改革、加息和增税以稳定汇率和改善赤字。其中,IMF要求泰国和印尼实现1%的财政盈余,要求韩国赤字率不超过1%。三国虽累计得到1100亿美元资金,但紧缩政策下资金大量外流、经济严重收缩。2)1998年起IMF修订方案,改为财政扩张计划以刺激经济,1998年韩国、印尼和泰国经IMF核准的财政赤字为各国GDP的5.0%、4.5%和2.4%,1999年该赤字率进一步提升至5.1%、5.75%和3.0%。

2.3.6中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和特大洪水灾害的成功应对

1997年中国遇到外部冲击和内部调整,经济增长乏力,企业亏损、产能过剩、金融风险、通缩、失业等问题凸显。1997-2000年,中国成功进行了宏观调控和市场化改革,推动了去产能、去杠杆和结构转型,开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当时对问题的认识和应对值得借鉴。

(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搞活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提升微观效率。提出国企“三年脱困”,推进劣势企业的关闭破产和淘汰落后产能,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纺织压锭”;“抓大放小”,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放小”的主要方式是把部分或全部产权转让给内部职工、整体出售给非公有法人或自然人等,推动地方中小国有企业转制;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收缩战线;实施“债转股”,三年间把600多户、近5000亿元银行债权转为国有资产公司对借款企业的股权;对中小企业给予减税和信贷支持;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等。到2000年底,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实现脱困,同时,民营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四)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对外开放。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养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我国居民住房消费全面启动。2001年11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深度融入全球化,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完善基础设施优势,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27、《人工智能:新基建,迎接智能新时代》,2020年4月30日

26、《5G时代:新基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大国竞争》,2020年4月20日

25、《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2020年4月10日

23、《任泽平PPT讲解“新基建”》,2020年4月3日

22、《定了,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327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2020年3月29日

20、《美联储无限量宽松,市场还在担心什么?》,2020年3月24日

19、《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导路径和影响推演》,2020年3月23日

18、《美国又想趁金融危机剪羊毛、甩锅?》,2020年3月19日

17、《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准备》,2020年3月18日

16、《美联储allin:饮鸩止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2020年3月17日

15、《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2020年3月16日

14、《我们正站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边缘》,2020年3月15日

13、《全球历次大瘟疫:起源、影响、应对及启示》,2020年3月11日

12、《任泽平: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边缘,“新基建”点亮中国经济的未来》,2020年3月10日

11、《新基建、减税,钱从哪来?赤字率该破3就破3!——2020年财政政策建议》,2020年3月9日

10、《任泽平:我为什么旗帜鲜明倡导“新基建”,而不是四万亿重来》,2020年3月6日

9、《任泽平: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启动“新基建”》,2020年3月3日

8、《任泽平: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危机》,2020年3月2日

7、《全球大瘟疫、金融海啸和新基建》,2020月3月1日

6、《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2020年2月28日

5、《遭遇亚洲金融风暴、特大洪水灾害:1999年转危为机改革启示》,2020年2月18日

4、《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2020年1月31日

3、《大时代——2020年宏观展望》,2020年1月6日

2、《该出手了,财政优于货币:2020年政策建议》,2019年12月6日

THE END
1.中国房地产泡沫能坚持多久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特征包括房价持续上涨、过度投资、房地产业占据过大比例的经济总量、高杠杆水平等。 导致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原因主要包括低利率政策、资金过度流动、购房投资需求过旺、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以及投机炒房等。 http://www.qbxxw.cn/fangchan/q27157.html
2.震惊!上海二手房泡沫从58%下降到5%房价政府购房者上海市二手近年来,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二手房市场的泡沫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最新数据显示,上海二手房泡沫从58%下降到5%,这一变化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关注。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泡沫从58%下降到5%的原因分析 政策调控: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JR6LRA055622A5.html
3.海南发展银行(海行)破产原因,1房地产的泡沫,1988年海南房子直线$兴业银行(SH601166)$海南发展银行(海行)破产原因, 1房地产的泡沫,1988年海南房子直线上升,很多人在银行贷款买卖房,,海行因为刚成立资金不多,就把存款利率提升到25% 但是直线上升的房价终究会成为泡沫!很多人还不起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然后银行又还不起存款人高额利息,时间一长所有人都去银行排队取出自己的存款,银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31207145547087429160
4.欧阳辉:金融危机七周年祭EE高层管理教育“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 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标准显著下降,表现在房贷的首期付款从传统的20%下降到10%以内(笔者2001年在美国北卡州教堂山市的房贷首期付款是5%),甚至0%,也表现在其他非传统的贷款产品,如40至50年的超长期房贷,还有2-3年人为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不正常房贷。由于宽松https://www.ckgsb.edu.cn/ee/article/detail/140
5.470家房产公司活不下去破产了!为啥房价却岿然不动?原因在哪470家房产公司活不下去破产了!为啥房价却岿然不动?原因在哪 纵观全国去年的房价,虽然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调控下,绝大多数一二三线的城市的房价开始出现上涨幅度放缓的趋势,但是整体上房价依旧还是有在继续往上涨的,房价也没出现大幅度的下跌,怎么就突然间出现这么多房企破产倒闭的现象了呢? https://m.loupan.com/ks/news/202008/4601622
6.房地产泡沫现象通用12篇房产是一种固定资产,很多有钱人利用自己的闲置资金购买房产,等待房子增值之后再将其卖出,这实际上是有钱人的一种投资手段,但是这种投资手段为有钱人创造价值的同时却为房产泡沫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对于股票泡沫以及房产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对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https://jrdz.xueshu.com/haowen/44756.html
7.浅析房地产泡沫发生的原因——以鄂尔多斯为例自叫、析房地产泡沫发生的原因一一以鄂尔多斯为例·任艳赵荣主引弟摘要:由于国家持续出台关键词:房地产泡沫;民创造了楼市奇迹的鄂尔多斯,的房地产政策、煤炭市场受到间借贷;房地产政策;煤矿重如今80%的楼盘已经停工,繁重创以及民营企业经营不善,组;民营企业华地区的房价也从之前的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破裂和民间2012年,https://doc.mbalib.com/m/view/3bb13a73f208661c2767bc68d5f49d0f.html
8.买最贵的房子还是黄金?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带给中国的思考作为世界三大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在80年代经历了一场浩大的房地产泡沫经济危机,其影响程度之深而广,至今日本的地产业依然处在比较低迷的状态,而相比于现在的房地产行业的 “低迷”,相信日本更不愿意在经历一次惊心动魄、九死一生的“崩盘”。 百因必有果——泡沫的催生 http://m.zhubaojie.com/index.php/faxian/news/view/1/18595
9.爱尔兰面临破产罪魁祸首房地产评论频道凯尔特之虎成病猫 爱尔兰面临破产爱尔兰经济陷入困境 经济民生日益艰难 从2008年起,爱尔兰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连续3年呈现负增长,下降幅度为7个百分点;2010年9月,失业率已达到1995年来的最高值13.7%,平均每8个人中有一个人失业,预计到2010年年底,失业率将高达17%;财政赤字大增,2010年年底,爱尔兰的财政赤字将达GDPhttps://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irelandcrisis/
10.伯南克获诺奖后首次公开讲话:今天肯定不会像2008年金融危至此,我们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伯南克源于“大萧条”建立起来的关于危机传导与危机应对的危机经济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所呈现的世界是这样的:一切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金融危机通过以金融恐慌为核心的非货币传播渠道引发经济深度衰退,并通过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向全世界传播。中央银行的当务之急是阻止因金融http://m.mindcherish.com/article/content?id=5660301
11.5家银行爆雷,397亿存款消失,神秘股东指向一家早已注销的金融集团1998年:破碎的泡沫,破产的银行 当时代的巨浪向个体袭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未来的走势,有人被时代的浪潮高高抛弃,也会有人被时代的浪潮狠狠甩下……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一则公告,公告中称,由于海南发展银行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停止其一切业务活http://m.kuaijitoutiao.com/article/19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