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视频,第一感受就是,徐大人,你好大的官威啊!
这个“党史研究中心主任”是什么级别,咱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但是,这气场,这做派,够豪横!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位徐大人平日里就是靠巴掌来研究党史的。
无论下属是否工作出了问题,都不是随便打人脸的理由。
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
据封面新闻报道,9月23日,网友爆料称,山东省威海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徐华伟,仅仅因为对下属工作不满意,就可以在办公室极其蛮横的对下属进行扇脸、辱骂。
徐华伟
见过横的,没见过这么横的!
乳山是隶属威海县级市,山东长寿之乡、GDP300亿、人口54万、面积1665平方公里。近期,该地发生一则官场丑闻,网络视频流传乳山市委党史办主任徐华伟煽下属耳光并辱骂,乳山市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调查组,徐华伟已被停职接受组织调查。据知情人透露,此事发生在去年、涉事两人正在接受公安机关和纪委调查。据公开资料,徐国伟、1974年生、乳山人、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1995年参加工作、1999年乳山市委组织部、2015年提拔正科、担任乳山市党史办主持工作、2016年任主任、党组书记。徐华伟多次获得嘉奖、记三等功、乳山市优秀共产党员、十四届党代表。
徐华伟同情者在网络撰文,分析此舆情,研判此视频,涉嫌偷拍。当时并没第三者在场,且打人者脸部没拍摄下来,有可能是徐华伟下属在其办公室安装偷拍设备,且徐华伟多次这样对待下属,政治修养明显很流氓。徐华伟的行径无法赢得舆论同情、乳山市委进行切割,媒体报道、网络舆论聚焦,成全国性新闻热点,徐华伟身败名裂,成为机关单位欺凌下属的恶劣黑典型。从视频中看被打的科员吕某挺老实,逆来顺受,体制内并不好混。官场霸凌非常残酷,得罪领导或顶头上司,事业就毁掉,甚至在单位无立足之地。
徐华伟正因为下属长期对其权力的敬畏,因为自己有权势,可摆布他人命运、自己拥有权力,权力大、资源多,认为下属缺乏反抗资源,自己拥有的人脉资源和权力可以让对方臣服,可以肆意妄为,对下属任意欺凌招惹祸端。徐华伟拥有实权,现在被停职,纪委再处分或免职后,或再搜罗出其他违纪证据,进局子让牢头狱霸欺辱他可解气。职位低的人要无条件服从职位高的人,职位高的人掌握生死大权。大多职工被领导辱骂批评,只能忍耐、尊重顺从,甚至沉默或陪笑脸,就是偶然触及底线,也只能忍忍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单位领导的话就是法律,他认为你的饭碗是他给的,他有权力训斥你,可以随意处置你。中国官场强调中庸之道,不激进,官场需稳定否则就会被排斥,看到欺凌,旁观者也不敢多说,否则惹祸上身。徐华伟作为乳山正科级队伍中的一员,现在被互联网视频搞的声名狼藉,抹黑了乳山和威海形象,正是平日乳山市委周兵、李映华、于志昂等几位实权派对欺凌的纵容与麻木伤害了乳山市对外形象!徐华伟这种正科级不双规、不下监狱无法平息民愤,官场败类、败类、败类!
那“啪”“啪”,清脆的扇脸声,听着让人难受。
有人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为什么不扇回去?
原因无他。
第一、扇回去,这工作就泡汤了。
第二、被打者看年龄也是人到中年。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要供,有车贷要还,还有上学的孩子很多补习课费用要交。丢掉工作,就意味着立即陷入财务深渊,所以,职场里的中年人最“怂”,中年人也最能忍。
成年人哪有"容易"二字。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由单位里的个别领导像土匪一样的嚣张跋扈,一手遮天。
摊上这样的领导,不会没有人不往上反映,为什么这样的领导仍然居高位?
估计任由投诉来,徐大人依然巍然不动。
否则,这位徐大人也不会这么嚣张。
好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只要拿起手机就能很容易取证。
所以,要感谢拍视频的人,否则无凭无据,也无处申冤。
当然,之所以有人会在一旁偷拍,很明显,这位徐大人打骂下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所以,才会有人有先见之明的提前打开视频一直拍摄。
从现在的报道中,我们实在不知道这位徐大人的底气来自于哪里?
不如趁此良机好好调查一番。
有人问,为何总有一些人时不时干出这么挑战底线的事?
因为他们忘记了初心。
因为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成为人民的主人。
法治社会,无论任何人身居何职何岗,没有人可以无法无天,更没有人可以不受约束。
这类事件,或许当地报纸、电视台不敢报道,但是,别忘了,还有互联网!
互联网带来平权,带来普法精神。
人人都可以监督,人人都需要被监督。
最后,提醒那些平日里嚣张跋扈惯了的人: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辱人者,人必辱之!
我一个朋友,她刚工作时遭遇的隐性职场霸凌更恶心,说骚扰都不为过。对方不是她的直属领导,但是另一个部门的领导,两个部门之间有时要协同工作,所以有所交集。
一次团建,大家在KTV玩嗨了,真心话大冒险到这个领导,有人问他,公司里的姑娘最喜欢哪个,他直指朋友。那时朋友刚新婚不久,部门里的人都知道。于是大家就打圆场,人家都结婚啦,换一个换一个。但对方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就喜欢结了婚的。
朋友说,当时心里一股火就要炸了,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旁边还有人跟着起哄。她说她希望自己能当场起身就走,大骂你们都是傻逼吧。但最后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敢和所有人撕破脸,只是冷冷地说,喜欢结婚的你自己去结一个。
对方看出朋友不高兴,说开玩笑开玩笑,大家就把话题岔开了。这种“玩笑”真的让人很恶心,事后朋友每次想起来都很憋屈,恨自己当时没有站起来就走的洒脱和勇气。
我安慰她,谁还不是都一样呢。大家在遭遇霸凌的那一刻,都是懵的状态,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你的回应已经很好了。
朋友说,再有一次,再有一次,我肯定抽他丫的。后来有对方参加的团建,朋友都婉拒了,这件事也告一段落,不了了之。
后来工作的时候,我还遇到过一次被“劝酒”的情况。那会虽然有了一些战斗经验,但见识尚且不足。
那时是第一次出差去客户的城市,落地当晚客户摆酒席请吃饭。我第一次见那阵势,我们一行几个同事不是坐在一起的,而是每个同事身边坐了一个客户的人来陪你喝。当下心里只有两个字:糟糕卧槽。
当时是公司重点项目,我的领导把我借调给别的领导一起出差。那时我的领导对我挺好的,我也不好意思第一次出差办事就给他搞砸了。于是我就硬着头皮跟我旁边的客户哥们开喝了。来来来,你一杯,我一杯,你一杯,我一杯,你先吐,我再吐。当天好像喝的不多,但我确实不能喝,就还是吐了。
我们一起去的设计部同事是个女孩,大家说女孩能喝就喝点,不能喝就喝饮料。我悄声跟她说你喝饮料吧。后来这姑娘跟我说她其实特能喝,喝白的就从来没醉过。
我……能喝你在外面也不能跟别人说自己能喝呀朋友。
出差结束前,客户又要请我们吃饭,对方大领导也来了,比我们年长不少。席间要喝酒,我就说哎呦我不行喝了,我上次都喝吐了。
大领导听闻,话锋一转:上次谁给你喝吐的?
我旁边就坐着上次喝酒的哥们,我感觉到他菊花神情一紧。我忙说没事没事儿,打哈哈就过去了。后来这顿饭其他人喝了几杯,我就没再喝了。
项目谈成回公司后老板领导都挺满意。但我跟我领导说,大哥,再有出差我可不去了,同城出差我都不去。领导说行行行哪也不去,你就在公司待着,到点下班就行了。
后来公司又有惨绝人寰累死累活的新项目要上线,我领导还是问我,你去看看呗,学学这新东西是怎么玩的。
我领导:行行行,你回来吧,我换个人。
所以你看,工作职场,有时候大家将心比心,有时候也需要你来我往,互相谈判。
职场里看人下菜碟几乎是人性使然,而你最好从一开始就维护自己的权益与底线,来来回回找到一种平衡,不能上来就任人宰割,被人随意践踏。
从什么都不懂的职场小白,到你丫爱谁谁的职场油条,成年人的职场可能都要经历摸爬滚打这么一遭。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职场霸凌事件数见不鲜。
员工业绩不佳被逼吃死神辣条——
据封面新闻7月报道,因业绩不佳,成都某公司业务部7名员工接受了吃辣条的惩罚。结果,两名女员工吃进了医院。
据悉,这种辣条为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
当天一名女员工吃完“死神辣条”后不久就开始冒虚汗,医院诊断为“小肠炎性激惹表现”。另一名情况相对严重的女员工当日也被送医,检查结果为胃绞痛,并且打了止痛针。
杭州一银行员工王女士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居家办公以来,所在单位硬性要求员工每日必须转发银行信息到朋友圈,作为“云日报”。每天的“云日报”必须要转发到朋友圈,并纳入绩效考核。
王女士介绍,领导还会突然搞检查,要求查看大家的手机,一旦发现朋友圈设置为分组发送的,一律视为没有发,个人当月绩效考核都要扣分。
这些职场霸凌行为,违法!
《劳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而完不成业绩就要被花式处罚、强迫转发朋友圈不然扣奖金等奇葩职场规定,亦不具备法律效应。
“未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公示,仅单方面告知的职场规定,不具备法律效应。”夏孙明提醒,类似职场上的“体罚”或称为之“变相体罚”、“恶搞”行为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人格尊严、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劳动者可以提起侵权诉讼。
“职场霸凌行为或多或少伴随着暴力及言语侮辱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人格权。”夏孙明认为,2021年1月1日即将实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为此类霸凌行为划清了法律红线。
《民法典》规定,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遇到职场霸凌怎么办?
“职场霸凌行为频出,一方面反映了一些用人单位的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劳动者的一味忍让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此类行为的发生。”夏孙明认为,面对职场霸凌,劳动者要勇敢说“不”。
2、申诉,到用人单位的工会或者当地的总工会申诉,寻求帮助。
3、进行法律咨询,向专业人士咨询获得专业的意见。如果遭遇民事侵权行为(健康权、自由权、名誉权等被侵害),可以直接到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果身体受到轻伤以上伤害,遭遇猥亵、诽谤等行为,对方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可以直接到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存在无故降薪、辞退等行为,则需要走劳动仲裁程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