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课程平台老大约饭。我和他的约会一推再推,原因都是因为他身体不舒服。
我问他,你的病怎么样了?
他说,熬了几个凌晨3点,胃真不行了,你今天点的菜我都不能吃。
作为一个业务伙伴以及好朋友,我不得不制止了他继续聊业务的话题:
你那么多的计划、摊子、业务线,无非就是赚钱嘛。然而身体垮了,钱有什么用呢?
他低头吃着,思索良久。我相信,这世界上多少拼尽全力的创始人们,都需要这一盆冷水。
这个世界,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
很多人极其容易撞进去的怪圈是:一条路走不通,不甘心,继续折腾另外一条。结果,摊子铺大了,每件事都应接不暇。
何止创业,投资这件事也是同理。
不久前一个入市不多久的小伙子打开自选股账户问我,这堆股票选得怎么样。我眼都花了,足足有20多只,红红绿绿的,什么都有。
我问他:
巴菲特1300亿美元的基金规模,才买了49只股票,你是有他一半多的钞票吗?
哪怕10只股票在你面前不停闪烁,你也顾不过来,何况20多只?
他顿时哑然。
其实越是市场狂热的时期,越要学会做减法。因为,做对选择往往只有一个信条。
今天就来谈谈我对这些“减法信条”的理解。
只有做减法,
才在能力范围内找到最优解
我以前接触过一个知识付费平台,副总亲自做课程策划已经很多年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又招聘了一个专门做课程策划的总监。
两个如此高端的人才同时做课程策划,会不会有点太贵了?
当时我极度不解地问了那家公司的老板:难道钱太多没地方使了,还是说有什么内部竞争的安排?
那位老板哈哈一笑说:哎呀你想多了,专业的事情必须有专业的人做。副总裁主要工作是管理,副业是策划课程,这个重心必须改变过来。
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很深。
因为在此前,我用人唯一的标准就是要周身刀——什么都能干,啥事都能顶上。
那是什么原理呢?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能力边界。
也许你不自知,也不愿意承认,其实每一个人都一定有一份优势天赋。与之相反,那就一定有一份力所不及。
就像大多数的人,从小道消息拿到一只“铁定能涨”的股票,却始终无法从里面赚到钱。
那是因为,他虽然掌握了这个涨跌的信息,却掌握不准买卖的时点。
有的人适合研究技术做短线,有的人适合拿着白马股做长线;
有的人适合高杠杆玩儿衍生品,有的人只适合老老实实定投基金;
有的投资人擅长研究宏观经济和大盘,有的分析师善于找到行业黑马。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
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到底在哪里;
努力在范围内找到最优解。
其他的,只能做策略性的放弃。
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两张清单法”:
第一步:写下你一生最想做的25个目标;
第二步:圈出其中5个最重要的作为自己的todolist;
第三步:其他20个尽量不要去做。因为,这样会分散掉你的精力。
这就是所谓的“策略性放弃”。
也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也就是投资圈盛传的“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只有做减法
能过滤信息噪音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电商合作方“see”的年度大会,见到了两年前和我一起探讨知识付费的一个朋友小Q。
我问他,现在为什么不做知识付费,回去做老本行电商了?
小Q一本正经地跟我说:
他的这段话,让我想起罗振宇也曾经提过的一个言论:如果可以选择,是把孩子培养成美术家还是音乐家?
答曰:美术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职业方向选择的角度,本质上只有一个线索,那就是“稀缺性”。
当然,这当中有很多噪音了:比如说有人说要考虑竞争,考虑利润率,考虑天赋,考虑培养成本……
然而这些都是有解决方案的。
这里说的“噪音”,就是影响我们摸索到最重要线索的那些模糊选项。
就像目前来说,对于房价有两派意见:
一派说刚需不断,上涨不断;
一派说已经见顶,等着房产税出台就回落。
然而看房价的涨跌有一个最重要的线索就是:供需。
一线城市的供需基本平衡,所以房价会在胶着的状态下平稳;
三四线城市热钱消退,需求下跌,所以房价下跌是必然趋势。
这些小细节,直接反映了市场的供需活跃。
排除噪音,本质上就是对手头的信息做减法。
小道消息千万条,最要紧的是摸准一条判断法则。
减法的本质,就是聚焦
聚美优品的陈欧最近应该有点烦。
2014年纽交所上市,成为时尚最年轻的美国上市公司CEO,之后他的日子没怎么好过过。
前有小红书破蛹而出,后有大批电商新贵追着跑,市值也从300多亿直线掉到30亿,陈欧交出了一份对股东来说,相当难堪的答卷。
但是,这番衰败,和他上市后跨界做各种业务不无关系。
做微博网红,做共享充电宝,2017年炒币,投资拍电影,甚至还多了一条“不可置信”的母婴产品线……
老实说,这些乱七八糟的业务,统统对于一个美妆团购起家的垂直电商来说,是个冷笑话。
同样忙碌着做加法的一个人,叫做彼得.林奇。他也是投资界里面连轴转的冠军级人物。
管着140亿美元规模基金的他,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每天午餐都跟一家公司洽谈,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个公司检查一遍。因此,他投资的公司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和商业模式。
简而言之,就是一年忙到头,什么都投一把。
但是,他悄悄做的减法在于,他聚焦。
无论投什么公司,他都是在不断迭代完善自己的投资逻辑,并没有跨界跑去演个戏,或者开个微博做网红。
所以说,加法做在减法的基础上,才是真正有效的加法。
如果盲目地加,那就是等同于吊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自己的头顶——随时掉下来,刺穿你所有的痴心妄想。
黑格尔说: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做加法是自由的,做减法是痛苦的。但减法是一种纪律,更是一种洞透本质的能耐。
十全十美的人生,只不过是一个幻觉。
它永远不值得你为超负荷的工作伤害身体,不值得你为基金股票太多看不过来情绪崩溃。
请相信,这世界钱是赚不完的,你只能赚到属于你能力圈范围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