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笃行不怠。2023年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各房颤中心、心血管科同仁及基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持续推动房颤规范化防治,加强房颤综合管理,使区域内分级诊疗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为了加速推动国家房颤分级诊疗政策在上海及周边区域的落地,提升区域内房颤规范化诊疗能力,形成完善的房颤诊疗网络。2024年1月13日,由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3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年会”在上海圆满召开!
2024年1月13日早上8点30分,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年会正式开始,年会开幕式邀请到众多重量级嘉宾亲临会场,大会主席即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上台作开场介绍:他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劲松副院长,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专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钱菊英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华伟教授,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黄从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上海市医学会谭鸣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吴宏处长。
大会致辞
李劲松副院长:推动分级诊疗、完善救治服务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劲松副院长首先致欢迎辞,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联盟建设和发展的同道们送上诚挚的谢意和问候。提出始终秉承“一切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在国策引领下不断向外辐射,与周边基层医院紧密配合、互相学习,推动疾病分级诊疗体系的全面建设。开展房颤专病联合防治行动;进行学术交流及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创新疾病管理模式,延伸红手环志愿者功能,不断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完善上海市房颤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为上海全市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钱菊英教授:辛勤耕耘结硕果,乘势而上再出发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专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钱菊英教授致辞,首先向所有为房颤事业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表示了敬意,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年会的召开,旨在对过去一年内为房颤中心事业做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同时加强房颤领域的学术交流,提升我国房颤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面对房颤这一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难题,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
华伟教授:以责任应对房颤挑战,以担当开创美好未来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华伟教授致辞表示联盟通过整合各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各类房颤诊疗技术培训课程,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人才培养,提升整体房颤诊疗水平,使更多患者受益。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面向全社会普及房颤防治,有效提升了上海市房颤疾病知晓率,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的领域贡献。
黄从新教授:创新发展路径,打造健康中国“上海样板”
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黄从新教授致辞发言道,我国房颤防治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与在座各位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密不可分。积极推进区域协作能力,强化上下联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构建的房颤医联体,为上海市内房颤规范化诊疗的全面实施而努力,为建立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真正做到提升我国的心血管综合防治能力。
葛均波院士:注重发挥心电学作用,牢筑心血管疾病防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线上向会场发来了祝贺,院士提出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在联盟主席李毅刚教授的带领下,大力促进基层、社区医疗单位开展房颤中心建设,联动不同层级医院,围绕“同质、规范、高效”房颤疾病诊治理念,全面构建上海市房颤救治一张网,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诊疗服务,有效降低了卒中发病率。
谭鸣副会长:加强基层房颤规范化诊疗,提升综合管理诊治水平
上海市医学会谭鸣常务副会长致辞中提出,上海市医学会始终坚持学术引领、科普惠民,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提升公民健康素质为己任。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与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紧密合作,开展上海房颤专病规范化管理项目会议、编写《上海市心房颤动规范防治》白皮书,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对房颤的规范化诊疗,提升上海市整体房颤综合管理诊治水平。希望未来我们继续共同促进学术交流,为各位会员提供更好的平台,同时助力上海市房颤中心建设,推动房颤专病分级诊疗发展。
吴宏处长: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守护人民健康
最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吴宏处长致辞表示,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要大力推进。为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进一步规范房颤疾病诊疗,扩大房颤患者的管理范围。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联盟要充分发挥专家智慧,动员更广大力量,达成更广泛共识,把房颤诊治提高到预防卒中这一公共卫生课题的高度上,通过推进单病种的分级诊疗,来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建立一套共享共赢的合作体制,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工作总结
接下来李毅刚教授就2023年上海房颤中心联盟的工作做了总结,并对2024年全年的整体规划做出指导,2023年,在联盟的带领下举办了多场区域医联体活动,在OCC等各项大会中不断深耕房颤聚焦前沿热点,同时在科普宣传及基层宣教上也作出了众多成绩,2023年上海共新增认证单位6家,再认证单位6家,不断扩大房颤中心在上海的影响力,2024年,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必将更上一层楼!
表彰先进
随后对在2023年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年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个人和单位进行了表彰,以此鼓励大家在过去一年中的付出与做出的成绩。个人奖项分别为优秀房颤基层工作者、房颤科普先进个人奖、房颤质控先锋奖、房颤护理优秀工作者、优秀房颤分级诊疗工作者、房颤诊疗先进工作者、优秀房颤中青年工作者、房颤管理突出贡献奖,单位奖项分别为优秀房颤管理践行单位、优秀房颤分级诊疗先锋单位、区域协作杰出奖。
王群山教授主持
获奖单位及个人
学术环节
首先第一个学术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李京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罗心平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杨兵教授主持。
华伟教授:《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心律失常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带来精彩讲课《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心律失常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房颤导管消融后,推荐消融后采用华法林或NOAC持续抗凝至少2个月,消融2个月后是否长期持续抗凝,应基于患者的卒中风险、而非根据消融术表面上的成功或失败。手术2个月后CHA2DS2-VASc男性≥2、女性≥3分应长期抗凝治疗。主持宿燕岗教授表示,围术期的抗凝是一门学问,我们医生应在指南和实践的两者结合下,特殊患者特殊处理,让患者获益。
罗力教授:《上海市房颤流行病学现状》
朱文青教授:《房颤抗凝最新指南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带来讲课《房颤抗凝最新指南解读》讲课中提到,指南详尽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房颤规范化管理,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指南重新评价了房颤的诊断与分类、筛查的临床应用,并根据亚洲房颤人群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继续强化NOAC在房颤卒中预防中的首选地位,并对合并冠心病、高龄、复律、导管消融、卒中后及合并肿瘤等特殊人群或特殊情况的抗凝进行了,同时也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意义和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中的地位,推荐房颤患者应行长期综合管理,包括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和合并症管理等。主持罗心平教授提到,指南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也是我们临床工作的不断反思和进步,每一个指征、标准、治疗都是专家们反复讨论和修改定下的最有利于患者的方案,遵循指南,应用于临床,让更多房颤患者得到标准治疗。
接下来的学术论坛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江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家友教授主持。
王新华教授:《复发仍获益-导管消融复发患者的临床获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新华教授首先带来讲题:《复发仍获益-导管消融复发患者的临床获益》,王新华教授指出房颤消融复发有着非常严格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新近国内外指南对于复发干预的推荐。同时引用CABANA子研究和加拿大CIRCA-DOSE研究证明,导管消融可以显著降低房颤负荷,仍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孙健教授:《从病历实践看大心房房颤患者的消融获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健教授随后带来讲题:《从病历实践看大心房房颤患者的消融获益》,孙教授从真实病例引入大心房患者的消融策略,阐述了心房大小和房颤进展的互相危害关系,且通过Meta分析、CABANA研究等提出导管消融可逆转左心重构,降低房颤复发和房颤伴心衰死亡风险。
两个议题引发现场激烈讨论,罗心平教授、杨兵教授、王群山教授和廖德宁教授等嘉宾从各自中心的消融实例出发,阐述对于复发患者和大心房患者消融策略的思考。
房颤药物使用规范化巡讲
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罗心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项美香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陈维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李毅刚教授致欢迎辞并做嘉宾介绍。李毅刚教授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和参会人员的到来,接着介绍了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他指出,房颤中心是一个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平台,旨在通过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提高房颤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他希望通过本次讲座,能够促进房颤领域的学术交流,增进房颤管理的共识,为房颤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杨眉教授:《房颤中心认证流程及常见问题》
朱文青教授:《房颤中心认证标准(基层版)2.0》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对《房颤中心认证标准(基层版)2.0》做了解读,认证标准的更新重点包括:第一部分基本条件与资质中新增房颤中心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及管理和医联体的建设及分级诊疗:第二部分房额患者的评估和救治中新增房颤患者的筛查、诊断与结构化评估、特殊房颤患者人群的综合管理、建立房颤患者诊治的全程管理模式多处内容。
李京波教授:《房颤患者共病抗凝管理》
张俊峰教授:《冠心病合并房颤左心耳封堵优势》
领袖论坛
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江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李京波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志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王群山教授主持。
项美香教授:《全病程管理,守护一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项美香教授带来精彩讲课《全病程管理,守护一生》,介绍了NOAC在东亚人群中的有效性和更好的安全性。研究证实,NOAC较安慰剂显著降低超高龄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卒中/体循环栓塞风险,未显著增加出血风险;且无论虚弱状态、年龄以及肾功能,获益一致存在。
刘晓强教授:《房颤合并心衰的治疗选择与策略》
白元教授:《左心耳封堵术后远端心耳残腔的临床意义》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元教授带来讲课《左心耳封堵术后远端心耳残腔的临床意义》左心耳解剖的“多变”与封堵器械的“不变”使得残余分流注定成为左心耳封堵无法完全规避的问题。白元教授则通过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数据分析LAAC术后残余分流对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表示尺寸低估、器械不同轴、内皮化不完全等都会导致残余分流的产生。2023年TCT大会期间公布的试验最新结果显示,植入WATCHMAN2.5/FLX封堵器与Amulet封堵器患者的PA和DRT发生率相似,且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韩冰教授:《持续性房颤消融的徐州经验》
王利宏教授:《房颤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应用》
廖德宁教授:《NOAC剂量调整方案的确定和印证》
会议总结
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李毅刚教授对年会做出总结:首先感谢亲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同仁,感谢这一年来大家对上海市房颤事业建设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今天会场的诸位专家带来的如此生动的学术讲课,让我们获益匪浅,今后也能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2023年度上海市房颤中心联盟年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