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长江后浪推前浪,第一个吃螃蟹的如果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也可能被后浪推到沙滩上。这种案例,就实实在在的发生在安居客身上。
2007年1月14日,安居客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于房地产信息的服务平台在上海成立,业务涵盖新房、二手房、租房、商铺地产、海外地产和装修等领域。
2023年,贝壳找房实现了显示了771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将28%,净利润也有58.83亿元。而第一个吃螃蟹的安居客,却泯然众人矣。
IPO失利后,安居客更是被爆出虚假房源泛滥、侵犯用户隐私、财务状况恶化等报道,而近期,更是被曝光的“违规冒用工商信息”,安居客到底怎么了?
“蹉跎”了13年
要说为什么安居客会被贝壳找房甩的连车尾都看不见,其实问题的原因是,二者虽然表面相似,但是从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的内核却基本不是一个路数。
随着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渐火爆,安居客的营业收入也快速增长。到了2013年,安居客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8亿元,已经到了能上市的标准,但因其商业模式饱受诟病却迟迟未能成功。
2014年,因在过去七年中频繁变更收费方式,且在未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将出售房源的单次点击费用提高了27%,租赁房源的单次点击费用提高了50%,安居客遭遇多家房地产中介公司的联合抵制,随后,安居客就走向了下坡路。
陷入困境的安居客最终在2015年被58同城收购,但因58同城和安居客都只甘心做一个信息中介,这就导致营销依旧是安居客发展的核心,这一点在招股说明书中就能一探究竟。
2020年,安居客在线营销服务收入为近78亿元,在总营业收入比重近97%,也就是说,截至到2020年的时候,成立13年的安居客并没有改变其商业模式,如果说房产服务信息平台中,渠道只是“外功”,那么房源的经营就是“内功”,安居客成立13年却从来没有想要苦修“内功”,这就给了同行机会。
2018年4月,背靠链家房产服务平台贝壳正式成立,到2019年,在链家全国8000多家门店和13万房产经纪人的推动下,2019年营收超过460亿元;全年净利润为27.78亿元。当苦练内功的“正派弟子”下山后,直接把安居客这个只练习内功的外家子弟按在了地上。到了2020年,在此消彼长之下,仍有6000万月活用户的安居客,营收已经不及贝壳1/8。
要说为什么贝壳的“内功”好,因为在贝壳的体系中,13万房产经纪人传统行业的基因多于互联网基因。也就是说,相比安居客,贝壳首先是一家房产中介,然后发展成为房产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但贝壳具体是怎样利用自己的资源的呢?答案就在贝壳创造的ACN体系(AgentCooperationNetwork,经纪人合作网络)。
贝壳在遵守房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让同品牌或跨品牌的房产经纪人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同时将整个房产交易中的角色进行分工:包括房源录入人、房源维护人、房源实勘人、委托备件人、房源钥匙人、客源推荐人、客源成交人、客源合作人、客源首看人和交易/金融顾问等。
每个角色在房产交易过程中都承担着特定的职责和任务,例如房源录入人是第一个把房源录入ACN的经纪人;房源维护人负责在房源附近、熟悉小区环境,可以陪同客户看房等。根据各个角色在交易过程中的贡献程度,成交后按照预先设定的分佣比例进行佣金分成。
这种方法鼓励了经纪人之间的合作,减少了恶性竞争,对安居客那一套打法直接形成了降维打击。
风雨飘摇
2021年,未能上市的安居客伴随着逐渐见顶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走下坡路。
从营收下降的速度来看,安居客已经到了“风雨飘摇”之际。而每当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各种乱象。
这种事情会出现,说明安居客内部的风控和管理已经难以想象,或许已经到了“四面透风”的底部。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小红书的举报信更是爆出了安居客更内部的问题。
今年5月,南京市房产部门对南京安居客网络平台展开核查,发现平台上存在大量虚假房源、欺骗消费者等行为。
有经过所谓“真房实拍核验”“南京市房屋租赁服务监管平台核验”的房源,实际上是“移花接木”的假房源。“流量公司”通过中介公司,将装修精美在售的房源拿来拍照,然后上传到安居客平台,标上较低价格吸引看房人交纳看房服务费,但这些房子根本不会拿来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