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银行业发展态势展望VS2016年银行业调查回顾

2016年银行业经营回顾。中国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三去一降一补”,坚持稳中求进,深入推进改革转型,在发展战略、业务结构、风险管控、竞争格局、经营业绩等方面呈现出多重新态势。截至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65万亿元,同比增长3.5%,ROA为0.98%,ROE为13.38%。

2017年银行业发展态势展望。一是货币政策转向实质中性,监管取向更加审慎全面;二是公司金融领域,PPP参与积极性提升,投资银行和交易银行发展提速;三是零售转型持续,按揭贷款增速放缓,消费金融和信用卡继续成为发力重点;四是理财增速放缓,委外和资本市场业务加大;五是Fintech成为真正的重头戏,金融与科技展开更深层次融合;六是业务分拆将加速落地,集团化发展共识加深;七是国际化战略继续推进,海外利润占比不断提升;八是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提速;九是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民营银行、数字金融供给主体及影响力增加。

2017年经营绩效预测。一是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将小幅放缓,上市银行增速预计为10.5%左右;二是净息差基本稳定,全年有望维持在2.2%附近;三是非息收入将保持较快增长,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站稳30%;四是资产质量边际改善,不良率将小幅上行;五是业绩整体向好,盈利增速有望维持5%以内的小幅正增长;六是资本补充压力不大,资本充足率将在高位维持稳定。

一、2016年银行业经营形势回顾

1.发展战略做出新调整

2.业务发展呈现新趋势

3.风险管理凸显新特点

4.行业竞争展现新格局

5.经营业绩出现新变化

二、2017年银行业发展态势展望

1.货币与监管环境:货币政策转向实质中性,监管取向更加审慎全面

2.公司金融:PPP参与积极性提升,投资银行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提速

3.零售金融:按揭贷款增速放缓,消费金融和信用卡继续成为发力重点

4.金融市场:理财增速放缓,委外和资本市场业务加大

5.金融科技:FINTECH成为真正的重头戏,金融与科技更深层次融合

6.综合经营:业务分拆加速落地,集团化发展共识加深

7.国际布局:国际化战略继续推进,海外利润占比不断提升

8.风险管控: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提速

9.竞争格局: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民营银行、数字金融供给主体及影响力增加

三、2017年银行业经营绩效预测

1.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将小幅放缓

2.净息差保持基本稳定,全年有望维持在2.2%左右

3.非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站稳30%

4.资产质量边际改善,不良率将小幅上行

5.业绩整体向好,盈利增速有望维持5%以内的小幅正增长

6.资本补充压力不大,资本充足率将在高位维持稳定

2016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国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推进改革转型,积极应对多重挑战,在发展战略、业务结构、风险管控、竞争格局、经营业绩等方面呈现出多重新态势。展望2017年,作为“十三五”规划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国银行业将依然面临经营环境深刻变化的考验。在此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将更多地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变、从“做大”向“做强”转变、从简单融资向“融资+融智”并举转变,行业的整体适应能力将持续增强,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全面提升。

2016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世界经济金融尚未形成新的稳定格局,以英国退欧、特朗普胜选等事件为标志,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国内,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和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国家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和力度。财政政策保持积极,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并适度扩大总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入推进改革转型,积极应对多重挑战,行业发展呈现出多重新态势。

1发展战略做出新调整

2业务发展呈现新趋势

2016年,我国银行业业务格局重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公司银行方面,城市基础设施业仍是信贷投放重点,医药、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业投放增加,“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持续压缩,以投贷联动、PPP、绿色金融、债转股、ABS为代表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层出不穷。零售银行方面,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消费金融成为新的增长极。在“去库存”政策推动下,房地产市场销售火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高速增长;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加速,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末已设立消费金融公司21家。金融市场方面,大资管和大投行成为中间业务增长的重点领域,理财产品多元化创新发展,投资渠道、范围、标的逐步扩大,“人+机器”智能化投资模式尝试落地。

3风险管理凸显新特点

4行业竞争展现新格局

5经营业绩出现新变化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0%。2016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平均资产利润率0.98%,平均资本利润率13.3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不良贷款率1.74%,拨备覆盖率176%,贷款拨备率3.08%,资本充足率13.28%,处于国际同业良好水平。

总体看,2016年银行业运行整体呈现出以下特征:(1)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2)净利润增速实现小幅回升,国有行维持正增长压力较大,中小银行表现突出;(3)费用控制更加严格,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行,成本持续压缩为银行业保持盈利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4)非息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迈向30%的台阶,国有大行主要受益于综合经营,中小银行则通过投行、理财、信用卡、结算、代理、托管、咨询顾问等业务的快速扩张逐步赶超大行,成为拉动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5)不良率继续小幅攀升,但不良贷款“双升”势头有所放缓,长三角地区资产质量率先出现好转迹象;拨备覆盖率继续下滑,部分国有行逼近监管红线,已跌破150%;(6)资本充足率整体较为稳定,各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效果明显。

2017年,全球经济总体仍然乏力,“逆全球化”趋势、“脱欧”风险、特朗普新政、地缘政治冲突、货币政策分化、金融市场波动、全球流动性逆转等都将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造成困扰。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处在转换过程中,较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基建投资,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加强。我国银行业将依然面临经营环境深刻变化的考验,并对其经营转型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1货币与监管环境:货币政策转向实质中性,监管取向更加审慎全面

2公司金融:PPP参与积极性提升,投资银行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提速

2016年,实体经济需求的疲弱和资产质量的持续承压,使公司业务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公司板块营业收入规模下降,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降低。2017年,在实体经济有所企稳、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扎实推进城镇化和一系列国家区域战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公司业务迎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公司业务的内外部环境总体上略好于2016年。

信贷投向上,银行参与PPP的积极性将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将成为业务竞争重点。2017年,在资产端依然缺乏优质资产的情况下,被挤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最有可能集中流向PPP模式的实践领域,主要包括市政工程、交通运输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根据财政部建立的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末,财政部示范项目共计743个,投资额1.86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363个,投资额9380亿元;落地率49.7%。全国入库项目,截至2016年12月末,共计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1351个,投资额2.2万亿元,落地率31.6%。全国入库项目和落地项目均呈逐月持续稳步上升态势。随着2017年入库PPP项目落地率的提升和项目参与方退出方式的完善,银行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将有所提升。此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十三五期间的重大战略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绿色金融、农业等,也将成为银行业务布局新的重点方向。

业务创新上,投贷联动、投资银行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提速。其一,2016年4月,银监会联合科技部及央行发布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在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10家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试点,各银行积极响应,纷纷提交试点实施方案。2017年,随着银行投资子公司的开业和科技信贷专营机构设立,试点银行的投贷联动项目将加快落地;其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路径进一步清晰,2017年,钢铁、煤炭、电力业务整合和海外资产整合将进一步加速,为银行在行业兼并重组、跨境并购、顾问咨询等方面的投资银行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其三,作为转型的另一个重点方向,近年来,招商、中信、浦发、民生等相继发力交易银行业务。2017年,随着商业银行转型压力加大,各银行向交易型银行转型的步伐将进一步提速。

3零售金融:按揭贷款增速放缓,消费金融和信用卡继续成为发力重点

2016年,我国金融机构的零售业务发展取得历史性跨越,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5.68万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45%,较2015年增长2.63万亿元。受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快速增长和中间业务平稳发展带动,零售业务收入增长加快,零售板块营收占比有所提高,银行业零售业务发展迈入新阶段。2017年,预计有更多的银行加快向零售银行转型,零售业务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零售板块营业收入在银行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35%左右。

按揭贷款增速平稳放缓。2017年,房地产限购限贷和利率折扣政策收紧,将可能导致2016年曾占银行新增信贷近50%的按揭贷款增速放缓。但受优质资产缺乏、住房按揭贷款风险较低等因素影响,各银行仍将继续寻找按揭贷款的结构性机会,居民首套房、改善性住房、保障性用房的贷款会继续保持快于对公一般性贷款的增速。

一般性消费信贷需求旺盛。2017年,面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持续推进、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市场动荡加剧,消费仍是“三驾马车”中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信贷(不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在全国银行业的信贷规模中仅占5%左右,与国外成熟市场30%的比例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消费观念快速转变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市场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4金融市场:理财增速放缓,委外和资本市场业务加大

5金融科技:Fintech成为真正的重头戏,金融与科技更深层次融合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改善金融服务方面的影响越发显著。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高达191亿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在强势资本的支持下,全球已有超过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在中国,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众安保险、百度金服等金融巨头将自己重新定义为“金融科技”公司,浦发、招商等传统银行也开始布局智能投顾领域,利用机器和程序替代人力,实现投资决策自动化。

相较互联网金融主要停留在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以大数据风控、机器人理财、区块链应用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业态(Fintech),正全面融入支付、借贷、零售银行、保险、财富管理、交易结算等众多金融领域,改变着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更大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也必将引发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之间更深层次的融合。

可以预见,2017年,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传统银行机构将加快拥抱金融科技,在进一步深化互联网金融布局,加大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开拓力度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创新研发和外部投资、兼并及与金融科技公司战略合作,布局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金融科技,加强数据、技术和应用场景的结合,加速自动化进程,提升智能化投资与理财规划服务,强化新技术下的安全风控和客户拓展,提升金融服务的粘性,打造全新的核心竞争力。

6综合经营:业务分拆加速落地,集团化发展共识加深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金融混业创新上不断突破。在“加法”方面,获准设立或入股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通过综合化经营实现了协同效应;在“减法”方面,设立独立子公司分拆部分业务,搭建银行控股的混业金控平台;在“乘法”方面,依托互联网等创新手段,通过跨界合作,突破传统银行在经营效率、风控、激励机制及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局限性,引入更多非传统银行客户。2017年,上述做法仍会持续推进,业务分拆和跨界合作等领域的动作预计会加速落地,更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雏形显现。

业务分拆加速落地。自2015年监管层允许银行可以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直销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等业务板块进行牌照管理和子公司改革试点后,多家银行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各类子公司分拆尝试屡见不鲜,涉及资产管理业务(4例),养老金业务(1例),信用卡业务(3例),金融服务IT业务(1例),金融租赁(1例)和直销银行业务(4例)。2017年,在MPA监管框架和前期示范效应下,各银行的业务分拆将加速落地。同时,伴随中银租赁和交银国际陆续登陆H股,分拆子公司上市也将成为热点。通过业务分拆,将对各银行的业务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1)摆脱束缚,实现独立考核体系,机制和人才市场化;(2)风险控制管理,实现风险隔离;(3)有利于专业化发展,形成新的金融牌照,培养竞争能力;(4)补充资本金,圈占更多的金融资源;(5)提升银行整体估值。

金控公司模式进一步深化。当前,中、农、工、建、交等国有银行,以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各自拥有了证券、投行、保险、租赁、基金等公司,金融控股模式已基本成型。此外,股份制银行也在通过多种方式谋求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如浦发银行通过收购上海信托,已涉及基金、信托、租赁、境外投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货币经纪等多个业态;兴业银行通过参股和控股金融子公司,集团化作战特色突出;平安银行、广发银行则通过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保险,间接谋求金融全牌照。2017年,随着金融创新频率的加快和市场竞争加剧,将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提速自身的综合化布局,谋求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租赁等主要金融牌照集齐,整个行业的金融控股模式走向深化。

“百信模式”有望被复制。2017年1月5日,百信银行获批,以独立法人形式开展直销银行业务,中信银行和福建百度博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0%和30%。未来合作中,双方优势互补明显,将利用中信银行的网点优势和强大的金融风控、产品研发和客户经营能力,以及百度领先的互联网技术、海量的用户数据和互联网运营经验,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打造差异化、有独特市场竞争力的直销银行。百信银行正式获准筹建,让直销银行从传统银行剥离,成为独立法人的曙光再现,也将直接推动国内直销银行法人化的探索进程。目前,正在申请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已有20多家,未来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落地将会加速推进。

7国际布局:国际化战略继续推进,海外利润占比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中资企业“走出去”加速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国银行业参与全球竞争获得了历史性的机遇,各家银行开始加快在海外市场的角逐,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推进加速。2016年11月,交行国际化布局连落五子,境外机构已横跨亚欧美澳四大洲,覆盖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并迈出在拉美市场布局的第一步。

2017年,有重点地推动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作用,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5月,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将擘画“一带一路”建设蓝图,深化彼此发展战略对接,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地,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布局和业务拓展提供更大空间。2017年上市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将继续推进,通过自设和收购兼并,有序开展境外机构建设,填补在主要大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与中国往来密切国家的网络空白;并通过境内外业务联动、境外主要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资产组合管理,进一步丰富客户综合金融服务功能,打造境外专业化、特色化优势和新型竞争力。预计2017年中资银行国际业务对于银行盈利的贡献还将逐渐增加,海外利润占比继续提升。

8风险管控: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提速

不良ABS试点扩容。自2016年5月不良ABS重启发行以来,五大行和招行六家试点银行已先后发行14只不良ABS产品,总计发行156.10亿元,占发行试点额度的31%,占2016年信贷ABS的3.99%,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多获得较高的认购倍率,基础资产类别也有所创新。2017年,作为助力银行改善资产负债表、提高资产质量和信用创造能力、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的重要手段,不良ABS试点将进一步扩大,不良ABS发行逐步常态化。

市场化债转股加速。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出台,中国新一轮债转股大幕拉开。截至目前,四大国有行均成立了专营子公司作为实施机构,也已有多个项目落地,涉及债转股的债务规模已经合计达百亿级别。专营子公司模式是一种综合了信息优势、交易效率、道德风险等因素后的安排,它平衡了效率与成本之后的现实选择,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2017年,股份制银行及中小银行的债转股专营子公司有望继续落地,市场化债转股力度进一步加大。

9竞争格局: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民营银行、数字金融供给主体及影响力增加

2017年,伴随金融牌照进一步放开,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大中型银行与小型银行、综合化银行与专业化银行、传统银行与数字银行、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等各领域的竞争继续加剧,整个金融领域的生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重构。

民营银行设立常态化,有望实现全国布局。随着民营银行审批加速,监管机构及时发布民营银行监管政策。2017年1月5日,银监会印发《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全程监管、创新监管和协同监管相统一,统一监管和差异化监管相结合,试点经验和常态化设立相衔接等原则,提高民营银行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表示民营银行组建由试点转为常态化设立。2017年,在西部、西南部等还没有获批筹建民营银行的地区,有望实现突破,一省一行的基本格局形成。从发起及参股公司看,上市公司仍将占到绝大多数,实体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将进一步结合各自区域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力求展开差异化竞争。

外资银行准入限制放宽,高端市场竞争加剧。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放宽服务业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外资进入我国金融业,将产生更加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特别是在高端国际化市场,对原有机构业务形成一定挑战。整体而言,放宽外资准入后带来的竞争和促进作用,都将倒逼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创新,以在高端客户服务方面赢得市场。

数字金融势力进一步增加。目前,国家已经逐步开放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部分牌照,包括第三方支付、保险等。P2P、众筹、第三方支付在内的平台也都相继推出了移动端理财、借贷APP,金融的移动化和普惠性都对银行的传统优势形成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产业的不断渗透融合,大数据优势逐渐凸显,从支付宝、陆金所到京东金融,一个个金融帝国正在逐步崛起。如以马云、马化腾、马明哲和许家印为代表的商界大佬正在联合布局“恒盈证券”,这或将成为颠覆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一个产物;在京东2017年年会上,刘强东也提出京东未来要进入证券和银行,京东的保险业务正在筹备当中,即将亮相。

展望2017年,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情况将有所改善,盈利增速有望维持在5%以内的小幅正增长。这主要源于净息差下滑对盈利的拖累大幅缓解、资产持续扩张且增速放缓的负面效应逐渐减弱、非息收入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拨备计提压力减少以及成本管理继续显效。同时,在持续的改革转型中,各家银行的业绩也将出现分化,预计战略精准、治理高效、经营稳健的银行转型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1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将小幅放缓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2017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工作思路,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这意味着过去两年通过“降准降息”以促进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和降低融资成本的做法将基本结束,2017年的总体流动性状况将弱于2016年。预计2017年广义货币M2增速在11.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幅在12%左右。受货币环境收紧、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防风险重要性提升以及商业银行转型加快影响,2017年银行业全年人民币信贷增长预计在13万亿元左右,对应信贷增速为12-13%。上市银行资产扩张将稳中趋缓,预计增速在10.5%左右,略低于2016年。其中,大型银行规模扩张速度落入个位数区间,而中小银行市场份额仍将呈现上升态势。风险收益权衡下,2017年银行业资产结构将继续调整,投资类资产配置占比继续增加,贷款和同业资产占比有所压缩。

2净息差保持基本稳定,全年有望维持在2.2%左右

2016年,受央行五次降息后的贷款集中重定价、资产收益率下行及营改增等因素影响,行业净息差持续下降,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2.24%,成为拖累净利润增速的重要因子。

2017年,银行业净息差在正反面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预计能够保持平稳,全年有望维持在2.2%左右。综合来看,支撑净息差趋稳的正向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回暖迹象明显,企业融资需求回升;二是贷款重定价和营改增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消化;三是货币政策趋紧对其总体议价形成支撑,存贷款基准利率大概率保持不变。从负面看,拉动净息差下行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银行流动性压力增大,活期存款占比提升和负债成本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都十分有限;二是债务置换推进对资产收益率的压制仍在。

3非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站稳30%

在净利息收入减少、资产质量压力依旧较大的情况下,非息业务成为推动银行业盈利增长的重要引擎。2016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迈向30%的台阶。2017年,受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滑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增加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非息收入占比预计将继续上升,并仍将是贡献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股份行、国有行和代表性城商行表现依旧突出。但受到实体经济疲软、监管趋严、风险因素增多等影响,非息收入增速将略有下降,上市银行的整体非息收入占比站稳30%的关口。

从业务构成看,受去年三季度正式实施的调降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的新规影响,2017年银行卡、支付结算类手续费收入增长面临一定压力;受制于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的监管约束,理财规模增速下滑,理财手续费收入将有所下降,中小城商行和农商行受影响更大;而随着居民收入和财富管理需求的持续增加,代理和托管类手续费及佣金仍有较大上涨空间;受行业兼并重组、企业“走出去”加快、投行和金融市场业务持续发展推动,顾问咨询、国际结算、投行和投资类业务收入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其他业务收入方面,受益于综合化经营带来的协同化效应,保险、基金、投行、租赁、信托等子公司的利润贡献进一步增大。

4资产质量边际改善,不良率将小幅上行

2016年末,平安和宁波银行连续三季度不良率环比持平,不良率企稳的迹象愈加清晰;三季度不良净生成率为1%,连续第三个季度下行;长三角地区经济有所企稳、企业盈利有所好转。

展望2017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的边际改善将会持续,预计将进入不良生成的稳定期。主要驱动因素如下:一是经济出现企稳迹象,改善资产质量预期。2017年宏观经济有望延续去年的企稳态势,GDP增速在6.6%左右,政府依然将维持稳健的宏观政策基调,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宏观经济的企稳对银行业基本面改善形成重要支撑,风险大规模集中暴露的可能性不大;二是长三角地区的私人部门去杠杆已取得良好进展,不良释放已接近尾声。从国有大行分区域的不良数据加总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贡献的不良已出现大幅度下降,不良暴露高峰已过;三是“一带一路”加速推进和美国加大基建预期,将带动顺周期行业的盈利改善。2017年,全球有望迎来新一轮大宗商品、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助力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四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工具日益多元化,减缓不良化解压力。2017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银行将进一步扩围、市场化债转股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加快实施以及地方AMC扩围等,都将进一步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管控力度。

5业绩整体向好,盈利增速有望维持5%以内的小幅正增长

2017年,银行业虽然仍然面临诸多压力,风险因素增多,但基于对宏观形势的整体判断,以及上述业绩主要驱动因素的变化趋势,总体认为银行业的盈利增速仍将维持在5%以内的小幅正增长,ROA保持在1%左右。

从主要贡献因子看,一是净息差下滑对盈利的拖累大幅缓解。目前银行业70%以上的营业收入仍由净利息收入贡献,在净息差稳定的情况下,净利息收入反弹会带动拨备前净利润增速大幅改善;二是资产持续扩张,其增速放缓的负面效应也将逐渐减弱。2017年,将会有更多的机构如招行一样,在力求资产规模小幅扩张的前提下,依托零售和中间业务实现净利润的快速增长;三是非息收入继续维持较快增长,轻型化改革方向日益明确;四是在拨备计提压力减少以及成本管理继续显效的拉动作用下,银行业绩增速总体将呈现向好趋势。

6资本补充压力不大,资本充足率将在高位维持稳定

银行业重磅报告:回顾2016,展望2017

本报告在员工数量、物理网点的变化方面,选取四大行作为考察样本。根据财报整理,截至2016年6月末,四大行员工合计162.34万人,相比2015年末减少了2.53万人。这是四大行自2007年公布该数据以来员工数量首度减少。银行人的明天究竟在哪里?

根据银监会分类,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2家政策性银行及1家开发性金融机构、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数量较多的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外资法人金融机构、企业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2016年银行业发展有如下几个主要趋势:

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32万亿,同比增长2.82%。利润增速相比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相比2012-2014年同期下降十余个百分点。

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要高于大型商业银行。2016年前三季度,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利润增速已不足1%,分别为0.52%、0.53%,建设银行同期的利润增速也仅有1.35%。

利润增速下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收窄。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净息差为2.53%,2016年第三季度净息差为2.24%,下降19个BP。这将对银行盈利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增速向中高增速转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不良贷款拨备计提增加,消耗了部分利润。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5年9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75.52%,相比2015年末下降5.66个百分点。从近年的数据看,拨备覆盖率从2012年的峰值(295.51%)持续下降,2016年三季度末降至175%,但仍高于150%的监管红线。

因为宏观经济下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同时叠加不良贷款上升的因素,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再所难免。从上市银行的数据看,2016年工行、中行、建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出现过低于150%的情况。

具体而言,工商银行2016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41.21%、143.02%、136.14%;建设银行2016年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为148.78%;中国银行一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为149.07%。此外,交行、民生、光大、中信三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处于150%-160%的区间,接近150%的监管红线。

目前,市场也在讨论降低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的标准至120%,但银监会尚未正式下发有关拨备监管指标的放松指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16年1-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为居民按揭贷款)为4.69万亿,相比2015年同期高2.26万亿,创历史新高。从占比看,2016年1-10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同期新增信贷的比重高达43.37%,相比此前最高值还高18个百分点。

按揭贷款成为银行贷款的主要投向,几乎撑起银行新增贷款的“半壁江山”。在2016年部分月份,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四分之三,如4月、7月、10月,占比分别为77.03%、102.96%、75.01%。

在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明显提升的情况下,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扩大投资)占比下降。2016年1-10月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为30.36%,低于2008-2015年间的均值7个百分点。二者“一降一增”反映实体经济需求不足,企业部门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仍弱。在民间固定资产增速“断崖式”下跌的背景下,企业部门信贷需求不足,银行将大部分新增信贷投向了住房按揭贷款领域。

从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2016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新增住房按揭贷款2万亿,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为46.58%,比2015年同期高出15个百分点。其中农行的该比例最高达64%,建行(新增住房按揭贷款占比62%)紧随其后,招行居第三。兴业、中行、工行、中信按揭贷款占比在40%-60%之间,浦发、民生、交行的该比例在30%-40%之间。

在员工数量、物理网点的变化方面,选取四大行作为考察样本。根据财报整理,截至2016年6月末,四大行员工合计162.34万人,相比2015年末减少了2.53万人。这是四大行自2007年公布该数据以来员工数量首度减少。

从近年的数据看,2012-2015年间四大行员工数量还在增加,但是增速呈下降趋势。2012年-2015年间四大行员工总人数增速分别为4.32%、3.61%、2.59%、0.75%。

具体而言,2012-2015年间,中行、农行及工行员工连续稳定增长。2012-2014年间,建行员工数量也稳定增长,2015年则较上年减少了3138人,下降幅度为8.4%。

截至2016年6月末,四大行员工数量均出现减少趋势。其中,中行较上年末减少6881人,降幅约为2.2%;建行较上年末减少6721人,降幅约为1.8%;农行较上年末减少4023人,降幅约为0.7%;工行较上年减少了7635人,降幅约为1.6%。

在上一轮经济周期,银行业在各行业收入较高。但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业利润增速下滑,叠加国有企业降薪因素,银行业员工离职较多。多家银行在年报及中报中也提出主动减员以压缩人工成本。

随着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客户对物理网点及人工服务的需求下降,电子渠道替代率上升。这将导致银行人工需求下降,相应收缩物理网点。

据四大行年报数据,2012-2015年间中行、建行和农行的物理网点均有增加。同期工行物理网点数量有增有减,小幅波动。截至2016年6月末,农行、建行物理网点相比2015年末小幅增长。中行、工行物理网点均出现减少。其中,中行网点减少73家,工行减少了65家。

社科院副院长蔡昉11月预测称,“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限是6.2%,上限是6.7%。展望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诸多市场机构预测宏观经济增速在6.5%-6.7%之间。2016年经济增速能够稳定在6.7%,主要受房地产市场的支撑。而在中央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情况下,2017经济增速可能会下滑至6.5%左右。

在上述背景下,未来一年银行业很可能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除工行、中行、建行外,将有更多的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跌破150%的监管红线。

银行业人士表示,因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个人按揭贷款仍然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投放领域。这一趋势很可能在2017年持续。从目前的宏观环境判断,2017年宏观政策很可能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将是重要支撑。因此,2017年初月份对公贷款规模依然会惯性冲高,但二季度后逐步回落。

民营银行试点始于2014年,首批设立五家,分别为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民商银行、华瑞银行、金城银行。2015年银监会官方表态称,民营银行申设不再设限,成熟一家审批一家。2016年3月,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要按照成熟一家就设立一家的原则,来推进新设民营银行的工作。2016年相继有重庆富民银行、四川希望银行、湖南三湘银行获批。预计2017年将会有更多民营银行获批,进入银行业的民间资本增加。

2016年,江苏银行、贵阳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常熟农商行、江阴农商行、无锡农商行等7家城商行及农商行登陆国内资本市场。时隔九年之后,A股市场迎来城商行、农商行的“上市潮”。根据中国证监会截至2016年11月24日的数据,吴江农商行和张家港农商行已通过发审会,微商银行、威海银行、兰州银行、青岛农商行、浙江绍兴瑞丰农商行处于上市受理程序中,已在香港上市的哈尔滨银行、盛京银行也处于上市受理的程序中。其中部分银行或将在2017年在国内资本市场陆续挂牌上市。

所谓“轻型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建立资本消耗少、风险权重低、风险可控的资产与业务体系。

换句话说,商业银行摆脱以往依赖“融资(补充资本金)-放贷(扩大资产规模)-收入增长(实现收入增长)-再融资”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在脱离资产规模扩张的情况下,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却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一个显著变化是,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利润增长开始与规模增长脱钩。

前三季度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均收缩了资产规模。其中,招商银行三季度末资产规模比去年末增长仅1.63%,为增速最低的上市银行,但其净利润在股份行中排名首位。中信银行、平安银行三季度资产规模也分别减少652亿元、97亿元。

从收入结构看,则表现在将信贷等“重型”资源转移到零售银行这一各家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上来。对于公司金融而言,则严控信贷风险,将战略重点转向交易银行、投资银行等专业业务领域。

具体来看,美欧日等利率市场化成熟市场中,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已达40%以上。但是国内银行主要以对公业务为主,零售业务对收入和利润的贡献总体偏低。

但是,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各家银行都在开始向零售转型。笔者在参加一家股份制银行股东大会时,该行董事长现场对股东表示,以前的时候,没人看得起在深圳蛇口的招商银行。但现在,在零售金融方面,招商银行是其学习和对标的榜样。

从数据看,平安、民生、光大和中信等股份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25%,但利润贡献仍偏低,部分银行零售利润占比不及20%。占比较大的招商银行,2016年上半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47.11%,利润贡献60.26%,充分体现了零售业务对其的重要性。宁波银行和常熟农商行零售业务利润占比也突破30%。

2016年无疑是委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一年。

所谓委外,是指委托人将资金委托给外部机构管理人,由外部管理人按照约定的范围进行主动管理的投资业务模式。

自2014年始,以工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已经开始尝试委外投资,并初探FOF(基金的基金)和MOM(管理人的管理人)的管理模式。从2015年开始,伴随着银行理财规模的膨胀,委外市场加速扩大。今年以来,城商行和农商行成为市场各类专业投资机构争相抢夺的委托客户。

就委外市场的规模,很难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根据不同券商的测算,规模在3万亿元到逼近20万亿不等。测算的方法,一是大机构调研,一头从委托方,即银行,另一头从受托管理机构来进行统计(只能统计大机构);二是从投资标的债券,来进行估算。比如,银行理财投向债市的,大概有多少比例为委外,但银行自营资金很难做出这个统计。

不管是委托人,还是受托管理人,都出现了一些业务策略分化。当然,大部分机构仍处于较快的扩张过程中,但也有一部分银行实际并没有完成年初的委外比例规划,有银行已经和管理人及投顾签订意向协议,但迟迟没有放款。也有券商管理人已经基本停止新增规模。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今年债市违约风险增加,且收益不断下行。同时,银行依然困惑于如何挑选优秀管理人。

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委外市场在投资策略、委托人和受托人类型,以及合作模式上都呈现出一些特点,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在投资策略上,“债券+”策略明显增多,具体表现为“债券+打新”、“债券+定增”等,比例一般是债券投资在70%以上。根据约定的可投资范围,业绩基准设定自然不同,但从今年年初至今,整体上业绩基准下调了100个基点以上。按照银行较为主流的委外要求(包括评级、久期限制等),从年初到目前,投资标的单纯为债券的委外业绩基准大约是从5.5%下降到了4.2%。

从市场主体来看,蓝海市场存在于城商行和农商行,大行的增长潜力相对有限。中债登2016年半年报显示,国有大行理财规模为9万亿元,增速为7.27%;股份行理财规模为10.89万亿元,增速为8.25%。根据半年报,工行、农行、浦发和兴业理财规模较去年均出现负增长。城商行规模为3.74万亿元,增速为16.88%,农商行理财规模为1.44万亿元,增速为44%。

股份行中,招行的理财规模最大,且仅次于工行。截至6月末,其债券委外规模为2300亿元,占债券投资的25%。其他股份行的委外规模均远低于该水平,一般在1000亿元以下。可预见的是,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委外规模并不会有太大的增长,且会更多采用FOF和MOM的形式。

而从受托管理机构来看,今年无疑是券商和公募基金的“好时候”。尤其是定制公募基金的兴起,今年8月以来出现了大批定制公募基金产品,单只规模就可超百亿元。

投顾机构以自有资金出资,为受托资金做安全垫的做法也有减少趋势。整体而言,过去银行强势地位有所松动。

THE END
1.今起调整!新发放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不低于3.1%个人住房信贷记者从我市多家银行获悉,今日起,福州、厦门多家银行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开始进行调整,即对新发放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由原来的3.05%调整至不低于3.1%。 此次利率调整仅适用于2024年12月4日及之后新发放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对于已发放的存量按揭贷款,目前的贷款利率并不会受到影响。 据业内人士分析,本次调整是https://m.163.com/dy/article/JIJ1J3Q30514TTO0.html
2.住房按揭贷款(1.1)是怎么回事?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住房按揭贷款的1.1倍指的是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在住房按揭贷款中,银行通常会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房产套数等因素来决定贷款的利率。如果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良好、拥有多套房产,银行可能会提供较为优惠的利率;反之,如果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不佳或没有房产,银行可能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7809310784292484.html
3.个人信用贷款(精选十篇)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指贷款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其购买一手房、借款人所购住房作为抵押物、开法商提供阶段性担保的贷款。首付款不低于房价的20%、贷款期限最长30年。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指购房者已向房地产开发商支付所购房产的首期款,剩余款项由银行提供贷款并直接付予开发商,购房者将所购房产的权益押于银行,并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w21oque.html
4.中国建设银行申请个人按揭贷款指南16篇(全文)中国建设银行申请个人按揭贷款指南 第2篇 2008-6- 2一、申请贷款对象 需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在南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区直分中心(以下简称区直分中心)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在职职工(含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已提前退休但按规定仍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均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bdtio2q.html
5.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于住房按揭贷款说法对的是()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于住房按揭贷款说法对的是( )A.购买第二套住房申请贷款,首付不低于50%,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B.商用房贷款首付不低于50%,期限不超过,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C.家中已有https://www.shuashuati.com/ti/30f9d06c3c8f43b4895a85ae26fbfd31.html?fm=bdeeeb3fe1b4df545c3385d4539eaa4061
6.贷款房利率多少小编总结:关于房贷利息一般是多少,小编就介绍这里宏竖了,希望通过阅读本文之后,能够给大家提供参考。大家也可请贷款银行工作人员帮我们计算房贷的利息是多少。 住房按揭贷款利率是多少 因为现在我国房价非常高普通家庭想要买房都无法进行全额毁知局付款,所以大多数人买房的时候都会选择按揭贷款,这样可以减轻不少的压力,按揭https://cai.verywind.com/xx/eendmwndrdvcwddnndd.htm
7.宁夏银行房贷政策1.1 住房按揭贷款 住房按揭贷款是宁夏银行最为常见的房贷形式,适用于购买新房、二手房及二次贷款等。该贷款的特点是贷款额度高、还款期限长,通常为15至30年。 1.2 装修贷款 装修贷款是针对已经购房的客户,提供用于房屋装修的专项贷款。此类贷款的金额通常较小,但利率相对较低,适合需要进行房屋改造的客户。 http://www.nntv.cn/ganhaofalv/yhyuqi/15037.html
8.浙江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都有什么?那么二套房认定标准是什么呢?下列情形的都是属于二套房:1、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如在拟https://www.to8to.com/ask/k4330775.html
9.为什么房贷利率1.1倍?买房按揭银行利率为什么要上浮1.1倍?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各商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贷款人的信用情况/贷款抵押物情况等在基准利率https://www.jiwu.com/wenda/7180846.html
10.房屋贷款银行利率是多少每个银行不一样的,下面介绍下几个银行的贷款利率机构/产品首套住房利率二手房住宅利率 交通银行-房屋按揭贷款基准(5.15%)1.1倍(5.67%)中国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基准(5.15%)1.1倍(5.67%)光大银行-房屋按揭贷款基准(5.15%)1.1倍(5.67%)工商银行-房屋按揭贷款基准(5.15%)1.1倍(5.67%) queenielove多儿 | 2024-11-25http://sjz.17house.com/gongzhuangsj/d1c13280fb1f20f1d00257d1ea393246.html
11.4月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1万亿元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记者吴雨)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5422亿元。 央行统计显示,4月新增贷款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5710亿元。其中,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增加4441亿元。与此同时,以实体经济贷款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087亿元。其中,票据融http://mobile.rmzxb.com.cn/tranm/index/url/www.rmzxb.com.cn/c/2017-05-12/1533755.shtml
12.4月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1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5422亿元。央行统计显示,4月新增贷款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5710亿元。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增加4441亿元。https://m.btime.com/item/03ubg53uf9rqjbpv701s8i7j6ka
13.建设银行房贷款一次性有没有优惠政策?房屋贷款是指银行针对购房者购买房产而发放的贷款,通常用于购房首付款和后续的房贷还款。借款人需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 1.2 建设银行房贷款的种类 建设银行主要提供以下几种房屋贷款: 按揭贷款:针对首次购房者的长期贷款,通常是20年或30年。 公积金贷款:利用个人住房公积金进行贷款,利率相对较低。 https://www.lvchengfw.com/yuqi/yinhang-yuqi/248942.html
14.银行按揭最新政策购房者在选择按揭贷款时,了解最新的政策信息至关重要。本站将详细探讨银行按揭的最新政策,包括利率、贷款额度、还款方式、申请流程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购房者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 一、按揭贷款的基本概念 1.1 按揭贷款的定义 按揭贷款是指借款人以所购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或金融机构申请的一种贷款方式。借款人需要按https://www.jmnews.cn/yqnews/yqdongtai/7478.html
15.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计算器再次更新恩电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计算器再次更新 更新: 1.可以直接指定按揭金额(当然也可以指定按揭成数),此功能根据网友建议。 2.提供利率设置。 立即下载 注意: 本工具可运行于.Net Framework 1.1和.Net Framework 2.0的环境,并在以下操作系统测试通过,其他操作系统因条件限制尚未测试:https://www.cnblogs.com/aspsir/archive/2006/12/28/606205.html
16.退房纠纷大量产生贷款遭拒签购房人"被违约"房产资讯据了解,不少开发商为了让项目规划符合“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的规定,把大户型“拆成”2套住房。购房者在办理按揭贷款时,同时向2家不同的银行申请贷款,由于银行以按照征信系统内贷款申请人的贷款记录作为认定首套房或二套房的依据,只要购房者此前没有按揭贷款https://www.fang.com/news/2010-05-10/3325590_al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