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
1
2023年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
粮食产量1.39万亿斤
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
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2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
3
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
政府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特别国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未来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数字经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就业: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
乡村振兴: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
城镇化: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
教育: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医保: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
开放: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
国家定调2024年房地产,释放了8大积极信号
3月5日,新一任的首次政府工作报告称,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给出了2024年新一年明确的房地产定调方针。
1、未提房住不炒,旨在向市场释放信心。
这次报告没有提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其目的很明确,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恢复阶段,更需要恢复大家的信心。加上投资性、投机性需求已基本退出,所以没必要来回强调房住不炒。
不过必须清楚,不强调不代表不坚持,提与不提底线思维都不会改变,只是可能氛围感会有所不同。这个没必要过分解读就是了。
2、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房地产的发展思路。
经济增速影响着宏观政策的制定,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跟去年保持了一致,实际上是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综合得出的目标数据。
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实际上也给房地产定下了目标,还是以稳为主。意味着房地产在2024年依然扮演重要角色,既不太依赖于房地产,又不能让它太拖后腿。恢复依然是2024年的主旋律,不能有过高的期待。
3、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是底线。
今年的表述为优化房地产政策、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可见,2024年房地产依然是重点防范的领域。之所以这样说,也证明了房地产的影响面广、大,但我想说,正因为如此,才更不应该纵容房地产。所以,实现房地产稳定转型才是正理。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可见,房地产问题又不简单是一个行业的问题,很多在于地方以及金融领域,而且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那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救房企。实际上,早就定调,救项目不救房企,尤其是一些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房企。
还有一大亮点,今年提出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去年表述为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可见从防范到处置是一个行业问题的蔓延过程正在影响着行业恢复信心,必须标本兼治。
4、优化房地产政策是手段,保交楼保民生是目标。
前边提到化解房地产风险问题,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实际上就是通过优化房地产政策,特别是在金融支持房企方面对房地产项目的保交楼问题做一个交代。保交楼是民生大事。也是市场信心恢复的重要力量。
5、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就会继续出台让利购房者的政策。
现在的症结就在于刚需买不起,改善即使有的能买得起,也因为政策等原因和行业修复问题不敢买。所以,政策需要完善。除了解决房企的问题解决保交楼的问题,更在于如何降低购房成本,降低购房门槛。
国家已经定调,给地方更大的自主权,所以接下来,因城施策仍然有放松空间,在需求端将会继续发力,给购房者让利。
即所谓的房地产长效机制,或者说房地产新发展模式。除了此前提到的改革商品房预售制度外,更有关于实现“人房地钱”要素配置和良性循环的内容,就是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
7、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城中村改造。
报告表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这就是三大工程的内容,结合城市更新,这些不仅仅是民生,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这个不许赘述,平时谈的很多。相信2024年将是加快推进的一年。
8、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让进城农民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报告有这样的表述,“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城镇化中有房地产,房地产中有城镇化,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杜绝绝对不是只有房地产的城镇化,2024年将继续完善,进城农民在享受公共利益方面的诉求。只有他们能稳定下来,才有可持续的买房及消费。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定调房地产
昨天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日子。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当年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风向标。
2024年:优化房地产政策、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
2023年: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
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2022年: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动,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2021年: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2020年:因城施策稳定楼市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便民、无障碍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2019年: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镇棚户区改造,保障困难群体基本居住需求。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务设施。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
2018年: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今年开工580万套。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继续实行差别化调控,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安居宜居。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2017年:热点城市控房价,三四线城市去库存
因城施策去库存。目前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目前城镇还有几千万人居住在条件简陋的棚户区,要持续进行改造。今年再完成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继续发展公租房,因地制宜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
2016年:支持刚需购房,因城施策去库存
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2015年: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调控房价
稳定住房消费。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万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农村危房改造366万户,增加100万户,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住房保障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对居住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给予住房救助。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