犟脾气的孩子大多出现在武断和溺爱型的家庭。武断型的家庭,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说了算,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这样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渐渐形成犟脾气。溺爱型的家庭,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宝,一切由孩子说了算,父母的一切宗旨就是为了孩子,这样孩子很任性和自私。所以说父母不能蛮干,当孩子在你面前出现对抗情绪时,尽量去尊重他,平静面对孩子,如果是愤怒的打骂,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且更加激发孩子的“牛”脾气。
2.对孩子多鼓励,少指责。
3.要做孩子的学生。
现在的孩子很聪明,接受能力很强,可我们的家长一味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什么,可在孩子的心目里,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当你要求他成为一个好孩子,可孩子心中也有自己的好父母标准,父母向孩子请教,表明你的谦虚和修养,当父母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不断与孩子交流看法和意见,那你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好榜样,孩子从心里认同你,这样的潜移默化最能消除孩子的犟脾气。
关键词:沟通;家长;教师;教育环境
在学生父母的眼睛里,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而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父母是学生的“第二教师”。学生父母关心: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好还是坏?教师能帮助孩子学习吗?孩子喜欢教师吗?教师能教给孩子所应该知道的东西吗?教师们关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如何?父母会不会督促学生做作业?父母会不会挑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父母会不会对教师期望过高?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好,父母就会担忧;如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好,教师就会担忧。所以,如何处理双方的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呢?为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应该主动地和家长沟通。
教师有责任与家长沟通。有些教师在这种沟通中收获很大,而有些教师则对家长避之唯恐不及。后者认为家长根本不在乎沟通,有的教师认为与家长联络只有增添麻烦。然而,与家长良好的沟通会带给教师各方面的支持。
一、定期沟通
二、明确教师的期待
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应明确表示自己的期待。教师应向家长说明你是怎么教的,学生该怎么做,你怎么评价,你对作业的需求是什么,在家里他们该怎么做。但教师要记住一件事,即家长不希望听到别人批评他们的孩子。批评孩子的不是,会立即而明显地疏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所以,教师该做的是多称赞学生的进步,而只有当师生之间开始新的学习时,再让家长知道孩子的缺点。
三、会见家长
作为一位教师,不可避免地要会见家长,像例行公事的家庭访问。有时这种会面会使教师与家长双方产生焦虑。教师怕的是家长可能会挑剔他的教学方法、处理学生的方式。家长担心教师会数落孩子的缺点,这岂不是间接指责自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1.面见家长的准备
在会见家长时,教师应记住以下几件事情:(1)熟悉学生的优点与缺点,铭记与心。(2)准备一份精巧的资料夹,封面上有学生的名字。(3)资料夹内有一份摘要,简述你曾经做过的,以及准备要做的事情。(4)准备一些学生的作业本。(5)对学生的评价,要有一些分数或测验的依据。
2.与家长会面
一旦做好了准备,教师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会见家长这件事上:(1)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要得体,要有礼。(2)轻松、友善地打招呼。(3)并肩就座,而非面对面的谈判姿势。(4)开始时要多聊些学生的优点,这会使家长安心。(5)引导家长去看资料夹内的学生资料,给一些建议。合适的话也可以看一下测验或分数。(6)鼓励家长多说话。多用接纳的方法仔细倾听。不要争辩或批评,这样会造成怨气。对自己的小孩,家长很难客观地看问题。(7)在会面的过程当中,让家长了解你希望这个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8)在会面结束时,说明一下你将来的计划。要热切期盼家长的支持,感谢家长能和你一起关心这个学生。
3.给家长的忠告
教师给家长的建议要非常小心。教师应该注意,只有在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事情上才可给予家长忠告。如果学生家长的问题非自己专业能力所及,要转介给学校其他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士。例如,假使问到学生在家中的学习,可以建议他们如何去安排避免使孩子分心的阅读场所,要多和他们谈谈功课。如果他们问起如何管理在家发生的偏差行为,可以告诉他们你在学校所坚持的原则,例如,课堂常规以及学生做到和没做到的后果;要大方地与家长沟通等。
学生家长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家长的教育方法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和学生的学习。但是大多数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的认识并不清楚,作为教师应该向家长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家长一起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1)让学生自行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家长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去学习,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机会,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材料,辅导孩子的学习。在孩子学习遇到问题时,尽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应记住,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也不能“强迫”孩子学习。要注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2)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提供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并做学生认真学习的榜样。
(3)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家长与教师一样都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孩子有效地沟通。
(4)有效地处理孩子在学校中出现的问题
孩子进入学校后,人际关系、面临的问题都日益复杂。父母免不了要经常听孩子说一些学校中的事情,其中有快乐的信息,如,“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妈妈,我今天作文得了90分。”当然有时也会听到一些苦恼的信息,如,“我讨厌学校,我讨厌老师。”“我们的老师一点也不喜欢我们。”“读书有什么用?”等。另一些孩子放学回家后所发送的是非言语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不至于让家长大为紧张,但也会令他们感到困惑:用力甩门、蹦着面孔、不言不语、摔东西、哭泣等。
所有这些语言或非言语的信息都说明一个问题:孩子在学校里有了问题。家长面对这种情形,不要指责孩子,也不要一味地哄孩子。家长应采取“积极聆听”的方式,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接纳孩子的感受,帮助他,鼓励他自己处理问题。
(5)与教师保持联系
家长要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与教师交流有关孩子教育问题的看法,并配合教师帮助孩子学习和发展。
家长、教师、学生的关系如何,主要取决于彼此之间的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应认识到,作为独立的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需要。只有彼此接受、彼此理解、彼此尊重,才能使个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长;教师;沟通;有效策略
交流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幼儿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更需要技巧,需要用心研究,确保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家长承担着最主要、最关键的角色,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幼儿教师要充分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成长的各个方面,以便更好地教育幼儿。
一、在沟通中运用恰当的谈话方式
1.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流
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面,家长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同时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远多于幼儿教师。因此,在与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最好不要自认为是教育专家,采用平等的身份来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对家长进行教育或者责备,尽量少出现“应该”“必须”等词语。更不要出现打断家长说话的情况,多听取家长的建议,让家长本身乐意与幼儿教师交流育儿经验。
2.谈话侧重点要因人而异
在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根据家长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有些家长比较直率,在交流时可以直接进入正题,就孩子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与问题来讨论解决办法。而对于平常交流不多的家长,则可以先适当地话话家常,以便先对家长的性格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再进行下一步的谈话。个别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特别关心,这时候幼儿教师应该委婉地告诉家长情况的重要性,让家长有所认识,配合好幼儿教师开展幼儿教育。
二、采取丰富的沟通方式
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能够很好地加强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组织一些亲子活动,不仅能够让家长对学校的幼儿教育模式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让家长看到孩子们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特长所在。不仅如此,参加亲子活动还能够加深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探讨更加科学的育儿方法。总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交流方式可以更加丰富
多样。
三、以家长的心态关爱孩子
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是要对家长疼爱孩子的感情有基本的认识。在家长看来,孩子永远是最优秀的,甚至孩子犯了错,他们也认为孩子只是调皮而已,甚至是可爱的表现。而如果孩子在学校稍微受点小伤,家长的心疼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时候,我们要以家长的心态来看待问题,以求更加客观公正。
幼儿教师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就必须真诚地对待孩子,同时要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感情。在家长眼里,幼儿教师如何对待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多多理解家长,从家长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就能够得到家长的充分信任,实现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并让家长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
总而言之,虽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有很多影响因素,但只要双方彼此理解和认同,就能够配合好对方的工作,解决孩子在学校以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共同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取得很好的育儿效果。
【关键词】如何;家长;愿意;合作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家庭和幼儿之间出现分歧会使夹在两者中间的幼儿无所适从,而良好的家园关系形成的合力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对于幼儿园来说,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意义重大。那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呢?我的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作为老师,必须多与家长沟通,如果能够和家长建立很好的沟通平台,就能得到很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反之如果两者之间很少甚至没有沟通的话,就会造成互相之间不了解,不理解,不能配合。因此,老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学会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如何进行良好的的沟通,则需要掌握好的方法:
1、对家长一视同仁。
虽然家长之间存在着学识、性格、社会地位等等都各不相同,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应该说,每位家长都是非常希望与教师交流的,可是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会主观的选择健谈的、对幼儿园有一定贡献的或者孩子表现出色的家长,而那些本事一般的或者孩子表现平平的家长缺被忽视、冷落了,家长由此会想到孩子在园也会遭遇同样的对待。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平等对待每一位家长,让每一位家长都能享受平等的对待。
2、先表扬后批评,先做人后做事。
在家园交流过程中,双方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这时,老师讲话很有技巧,一定要先表扬,后面再告诉他该怎么做才会更好。比如告诉家长: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有了进步,希望能够做的更好(或者另一方面也能做的更好)。让家长明白谈论孩子的不足之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使家长能配合教师共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家长会比较容易接受。与家长沟通时不能每次都说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平时要多表扬孩子,多表扬家长的工作,在需要家长支持配合的时候,家长就相对容易配合。
3、针对孩子特点说话,容易使家长信服。
4、平时多交流,不要有问题才沟通。
二、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三、借助孩子、家长之间的互相影响,形成有效的沟通
1、平等是交流的基础。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与家长才能展开充分的交流与合作。老师在做家长工作时,应多用间接引导,而非直接指导。在社会经验、文化水平、性格个性甚至社会地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老师直接告诉家长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家长不一定能够接受,所以更多时候我们应采用间接引导。
2、建立家委会。
3、除了用家长影响家长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孩子去影响家长,我们教会孩子一些正确的行为,让孩子回家后告诉家长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我们告诉孩子一个文明人该怎么做,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行为习惯带回家,让孩子的行为影响家长。
4、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环境布置,比如在环境布置中针对家长对幼儿园、对班级的贡献,或者是家长的努力、进步、改进,我们设置“感恩板”,如“感谢某某家长,也为你的努力或贡献,让某某孩子获得了提高,他的提高也促进班里其他孩子的提高,我们班感谢你......”
四、借助外力
如:在学期初的的时候,我们幼儿园举办了一次关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讲座,家长听完后给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听完讲座后才知道如何既轻松又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家长激动的说:“谢谢老师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懂得怎样引导孩子,如果以后还有其他讲座一定要通知我。”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趋势,让“家园”之间相互理解、懂得包容、愿意合作,教师与家长之间相处愉快,家长在家园合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使幼儿园从自身实际出发,广泛挖掘家庭和社区中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也可以扩展幼儿活动的空间。
——城关三小召开毕业班家长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让六年级学生能够安全、健康、快乐的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城关第三小学于3月22日下午召开了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家长会。
遇事就“请家长”的现象我想在许多学校并不少见,笔者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请家长”要慎重,不能随便拿这个来威胁学生,要量力而行,否则还会适得其反!
二、“请家长”要有所准备
三、“请家长”要尊重学生
老师们在做出“请家长”的决定之前,首先要确定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老师们要明白,我们请家长来主要的目的是沟通。经常会听到有的老师这样说:“我们班某某孩子太让我生气了,这星期我一定要请家长来好好训斥一番!”类似于这样的话,大家应该不陌生。笔者认为如果怀着这样的心态去和家长沟通的话,家校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僵。我们请家长来学校沟通,首先要尊重家长,更要尊重学生。有的老师甚至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试想作为家长在众人面前还有何颜面呢?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尊心也在增强,这样批评孩子,孩子自己从心理上也接受不了呀!
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手段的发达,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变得方便起来。“请家长”在校园里渐渐流行起来,而传统的“家访”却慢慢被人淡忘。“请家长”即是让家长来学校,而“家访”是教师主动前去沟通,比较起来,后者更利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我们呼吁老师们要慎重对待“请家长”的做法,多发扬一下传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