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继承篇六大条款立法解读

《民法典》继承编共4章45条。该编大部分法条是从《继承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承袭或修订而来。

其中实质性修订共有16个法条,实质性修订主要是扩大了遗产范围、明确了放弃遗嘱需要以书面形式、增设了宽宥制度、增加了遗嘱继承的形式、扩大了代位继承制度的适用范围、明确了归国家所有的遗产用途。

有7个法条系本次《民法典》新增,包括遗产管理人的产生、指定、职责及责任。

本文梳理了继承篇中六大条款,逐一进行解读,以供大家参考。

本文详解内容来自Alpha已上线的《民法典立法解读》,全部条款解读,可在Alpha法规库和Alpha法律大数据小程序中学习。

明确遗产的范围

释义

一、遗产的含义和范围

本条第1款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遗产是继承法律关系的客体,也是继承权的标的。

关于遗产的范围,有不同立法例。一是概括式,即通过概括遗产的特征明确遗产的定义,以抽象方式规定遗产的范围;二是列举式,就是通过一一列明的方式写明哪些财产属于遗产;三是概括式与列举式相结合,在概括规定遗产定义的同时列出遗产的范围。比如我国继承法的第3条。

在立法过程中,就如何规定遗产的范围,有不同意见。

有的意见提出,概括式规定能更全面地涵盖遗产范围,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有的建议详细列明遗产的范围包括,动产、不动产、建设用地使用权、财产性债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益、有价证券、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网络虚拟财产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和财产性权益。

有的意见提出,明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城市公租房、死亡赔偿金、冷冻胚胎、债权债务等是否可以继承。

考虑到在继承法起草制定时,我国的市场经济尚未确立,人民群众拥有的财产有限,私人财产观念也不强,继承法列明遗产的范围在技术上易操作,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生活中财产的种类丰富多样,新的财产类型不断出现,总则编也规定了各种财产权的种类,没有必要在继承编重复列明各种财产类型为遗产的范围。

因此,本条概括规定了遗产的范围,即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理解遗产的范围需要从三个方面把握:

关于继承权丧失的规定

继承权丧失,是指继承人因对被继承人或者其他继承人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而依法被取消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继承权丧失意味着继承人不再享有获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可以自主决定放弃继承权,但继承权丧失是法律规定取消继承权的情形。

一、丧失继承权的法定事由

本条第1款规定,丧失继承权的法定事由包括以下五种:

二、继承权的恢复

继承人虽然实施了某些丧失继承权的行为,但只要被继承人对其表示宽恕或者在遗嘱中仍将其列为继承人,其丧失的继承权即可以恢复。继承权恢复的前提条件是:

第一,继承人是因为实施了前款第3项至第5项的行为而丧失继承权,只有因为此三类事由丧失继承权的,方可以恢复。如果继承人因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或者为争夺遗产杀害其他继承人而丧失继承权的,则不论如何是不能再恢复继承权的。

第二,继承人确有悔改。所谓确有悔改,就是继承人在实施上述行为后,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主动改正。

第三,被继承人作出了恢复继承权的意思表示。被继承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恢复继承人丧失的继承权。第一种就是被继承人表示宽恕,被继承人宽恕的意思表示既可以是以书面方式作出,也可以是口头的。宽恕的意思表示可以是向丧失继承权的继承人作出,也可以是向其他人作出。第二种就是被继承人在遗嘱中仍将丧失继承权的继承人列为继承人。

间接扩大继承人的范围

继承法规定的代位继承制度中,被代位继承人仅限于被继承人的子女,代位继承人仅限于被继承人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

虽然该规定保障了遗产向被继承人的直系晚辈血亲流转,但是考虑到一些意见认为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狭窄,不利于遗产的流转,容易导致遗产因无人继承而收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因此,有必要扩大被代位继承人的范围。

但是,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被代位继承人的范围,否则容易使遗产过多地向较远的旁系扩散。

根据本条规定,我国的代位继承制度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代位继承的发生原因为被代位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

本法规定的代位继承的发生原因为被代位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另一种是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在这里,死亡既包括自然死亡也包括宣告死亡。

在民法典继承编的编纂过程中,一些意见认为,继承法规定的代位继承的发生原因种类单一,建议增加继承人丧失继承权和放弃继承作为代位继承发生的原因。

我们研究认为,在确定代位继承的发生原因时,要综合考虑被继承人的意愿、遗产应发挥的功能、公序良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允许继承人在丧失继承权时可以由其直系晚辈血亲代位继承,违背丧失继承权制度的目的,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也不符合公平正义。对于丧失继承权的继承人的直系晚辈血亲,可以通过酌分遗产请求权以及被继承人立遗嘱的方式,分给其一定的遗产。

二、被代位继承人为被继承人的子女或者兄弟姐妹

本法规定的被代位继承人的范围为被继承人的子女或者兄弟姐妹。根据本法第1127条的规定,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三、代位继承人为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或者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

本法规定的代位继承人的范围为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或者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需要注意的是:

一是被继承人的子女的代位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代位继承人的亲等限制有所不同。被继承人子女的代位继承人为其直系晚辈血亲,不受辈份的限制,但是在代位继承时以辈份大者优先。

二是代位继承人要根据被代位继承人的地位和顺序继承遗产。被继承人的子女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因此,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在代位继承时是以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身份参与继承。

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为第二顺序继承人,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在代位继承时是以第二顺序继承人的身份参与继承,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也没有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代位继承时,才能根据法律规定代位继承。

调整遗嘱形式

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大多数意见认为法律应当允许通过打印的方式立遗嘱,但是在涉及如何具体规定的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一些意见认为应当将打印遗嘱规定为一种新的遗嘱形式,与自书遗嘱、代书遗嘱等其他的遗嘱形式并列。另一些意见认为,不应将打印遗嘱作为独立的遗嘱形式,可以扩大书写的含义使其包含打印的方式,允许自书遗嘱、代书遗嘱采用打印的方式。

我们研究认为,打印遗嘱有以下特征:

一是打印遗嘱既可以由遗嘱人自己编辑、打印,也可以由他人代为编辑、打印,然而仅凭打印的遗嘱内容难以判断打印遗嘱的具体制作人。因此,对于打印遗嘱区分是遗嘱人自己打印还是他人代为打印意义不大。

二是即使是遗嘱人自己编辑和打印的体现其真实意思表示的遗嘱,也可能被他人通过技术手段篡改。

因此,打印遗嘱需要有严格的形式要件,例如,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见证人在场见证、在遗嘱的每一页由遗嘱人和见证人签名等。如果不将打印遗嘱作为独立的遗嘱形式,允许自书遗嘱、代书遗嘱采用打印的方式,就要对自书遗嘱、代书遗嘱的条文分别增加符合打印遗嘱特点的形式要件,这会造成立法上的重复,还可能对已经被社会公众所熟悉的自书遗嘱、代书遗嘱的形式要件造成冲击。

为此,继承编将打印遗嘱规定为新的一种遗嘱形式,并具体规定了打印遗嘱有效成立的要件,为当事人设立遗嘱提供了便利以及多元的选择。

鉴于录音录像遗嘱容易被伪造或者篡改,对于录音录像遗嘱规定了一些形式要件:

(1)录音录像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见证人须具备相应的见证能力,并且与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无利害关系。符合要求的见证人要到场见证,参加录音录像遗嘱制作的全过程。

(2)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录音录像中记录其姓名或者肖像。在录音遗嘱中,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用口述的方式记录其姓名,表明遗嘱人与见证人的身份,并体现见证人在场见证。

遗产管理人制度

遗产管理人是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负责处理涉及遗产有关事务的人。被继承人死亡后,如何处理遗产不仅涉及继承人之间的利益分配,还涉及被继承人生前的债权人的利益。

因此,需要有人妥善保管遗产,并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好遗产。继承法未规定遗产管理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财富不断增加,自然人死亡后,留下的遗产也往往很多,很多被继承人在留下巨额遗产的同时,也还有很多债务需要偿还,建立遗产管理人制度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遗产管理人选任之后,就要承担起管理遗产的职责。遗产管理人管理遗产就要实施各种管理遗产的行为,法律也就有必要明确遗产管理人职责的权限和范围。遗产管理人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实施管理遗产的行为。

遗产管理人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清理遗产并制作遗产清单。遗产管理人要管理遗产,首先就必须掌握被继承人所遗留的遗产有哪些。

二是向继承人报告遗产情况。继承人是有权参与遗产分割的人,与遗产有密切的利害关系。遗产管理人清理遗产并制作遗产清单后,应当向继承人报告遗产情况。

三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遗产毁损、灭失。遗产管理人不仅需要清点遗产,还需要承担起积极妥善保管遗产的职责。

四是处理被继承人的债权债务。遗产不仅包括各种动产、不动产,还包括被继承人所享有的各种债权。遗产管理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处理被继承人的债权债务。

五是按照遗嘱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分割遗产。遗产管理人妥善保管遗产仅仅是暂时性职责,其最终任务就是分割遗产。

明确了归国家所有的遗产用途

一、无人继承遗产

无人继承遗产就是没有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接收遗产。被继承人的遗产无人接收,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无人继承的遗产,可能客观上既没有继承人,也没有受遗赠人。没有法定继承人就是法律规定的第一顺序、第二顺序继承人都没有,被继承人也未留有遗嘱指定受遗赠人。

第二,虽然被继承人有继承人或者通过遗嘱确定了受遗赠人,但是继承人全部放弃继承,受遗赠人也都放弃受遗赠。

第三,被继承人死亡后,虽然有继承人,但继承人全部丧失继承权且未得以恢复。

第四,被继承人死亡后,没有法定继承人或者法定继承人丧失继承权,仅在遗赠中处理了部分遗产,其余遗产也构成无人继承遗产。

不论基于何种原因,只要被继承人的遗产实际上无人受领,就会形成无人继承遗产,此种情况下,遗产不能任由他人先占取得。

二、无人继承遗产的归属

为了明确我国无人继承遗产的归属,本条规定,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根据此规定,在我国无人继承的遗产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如果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其遗产归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如果死者生前为其他人员的,则其遗产归国家所有,应用于公益事业。

1.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

一般情况下,如果死者为城镇居民而非农村居民,其遗留的无人继承遗产归国家所有。归国家所有就是收归国库,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处理。但政府主管部门处理无人继承遗产需要坚持一个原则,即将这些财产用于公益事业。

这项要求是继承法没有的,在继承编起草过程中,考虑到无人继承遗产由国家无偿取得,为了充分发挥这部分财产的价值,更好地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故明确必须用于公益事业。

这里的公益事业可以是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慈善事业等。用于公益事业就不能用于非公益事业,比如,用于行政办公经费支出。至于具体用于何种公益事业,则由政府主管部门具体分配。

2.归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

如果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因其生前一般都会从集体所有制组织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红等经济利益,将其遗产确定归集体所有制组织也合情合理,且土地承包收益、宅基地上的房产等具有特殊性质的财产,规定由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也便于集体所有制组织根据本集体的具体情况作出妥善处理。

结语

在《民法典》的继承篇中,民法典做出了很大的修改,立法的亮点在于保障了被继承人支配合法遗产的决定权、尊重了被继承人的意志与合法权益,对财富传承带来了重大影响,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当然,有一些新制度也引发大家的热议,那么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是如何思考的呢?

《民法典立法解读》来自我国权威立法机构,逐一对法条进行精解,从立法背后的过程到法条宗旨,内容权威、精准全面,便于大家以立法者的角度深入学习。

THE END
1.面向未来的继承制度改革分析民法典2023中的遗产继承条款在法律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遗产继承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遗产能够得到合理分配和使用,中国政府决定对现行的《民法典》进行修订,并在2023年正式实施了新的《民法典》。本文将深入探讨新《民法典》中关于遗产继承的一系列变革,以及这些https://www.gntpr.com/ke-yan-jin-zhan/80572.html
2.民法典继承法的新篇章亲属继承与遗嘱执行规则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民法典继承法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重大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家庭关系,也对遗产分配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法律框架下,亲属继承和遗嘱执行规则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关于亲属继承方面,民法典明确规定了亲属之间相互间依照直系血缘关系确定优先顺序,即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这种规定旨https://www.1lhyh3ij.cn/ke-pu-dong-tai/425865.html
3.继承的礼赞民法典下的遗产传承一、继承的礼赞:民法典下的遗产传承 在中国,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新时代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和严谨。其中关于继承法部分,为家庭成员间关系提供了更为明确、公正的保护。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探讨民法典继承法对家族传承带来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理念与实践。 二、从权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420422.html
4.民法典继承法的新时代视角从传统到现代化的法律创新探究在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民法典继承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经济实体和个人之间关系日益复杂,传统的继承观念和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法律需求。因此,本文将探讨民法典继承法如何适应新时代,从而推动法律体系向更加完善、合理方向发展。 https://www.6vjxuc8a1.cn/jun-lei-wen-xian/444857.html
5.最新继承法2016,变革详解与解读开发与销售摘要:最新继承法于2016年颁布,带来了一系列变革。该法律对继承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明确了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加强了遗产管理人的职责,并引入了新的遗嘱形式和认证程序。这些变革旨在更好地保护继承人的权益,解决遗产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法律还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继承权益,体现了社会公正和人文关怀。 http://www.witscor.com/post/5265.html
6.房屋遗产继承新变化,你需要知道的一切全民百科房屋作为重要的财产之一,其继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最新的房屋遗产继承法在 2021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对房屋继承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最新房屋遗产继承法的变化,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房屋继承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扩大了法定继承人范围 https://sunskyele.cn/post/9468.html
7.继承之道民法典下的遗产传承探索摘要: 一、民法典继承法的新格局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民法典的出台标志着继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规范了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为遗产传承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合理的框架。 二、民法人格权利与继承权 在民法典下,人格权利与财产权利得到了平等对待。个人不仅有权决定自己的财产如何分配,还能保障其人格尊严得到保护。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cai-pu/468376.html
8.434期民商法前沿论坛:民法典编纂高端论坛系列之继承法修订入典10月25日,第434期民商法前沿论坛“民法典编纂高端论坛系列之继承法修订入典的重点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国际报告厅举行。 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继承法编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教授就继承法编修订入典的重点问题做主题报告。中国http://www.law.ruc.edu.cn/lab/ShowArticle.asp?51796.html
9.兼评杨立新杨震《<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修正草案建议稿》鉴于继承法未来将纳入我国民法典体系的需要,这种制度内在价值的冲突要求继承法具备独立的继承原则以起到制度衔接协调功能与规则解释补充功能。在对我国现行《继承法》修订时,有必要以成文法形式列举“保护私有财产继承权”、“继承权男女平等”、“养老育幼与照顾病残”、“互谅互让与和睦团结”以及“权利义务一致”五项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ffx201406014
10.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5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1日受权全文播发这部法律。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11.2024年民法典继承法内容新增了什么?专家导读 民法典内容新增了因为触犯某些法定事件会丧失继承权但被继承人原谅可以继续继承;新增了侄、甥可以拥有继承权;新增了打印遗嘱的继承形式;取消了公证遗产优先的规定;可以设立遗产管理人;扩大了遗产继承的范围。 2024年民法典继承法内容新增了什么? 民法典继承编新增内容: 民法典在财产继续方面新增了侄、甥可以https://mip.64365.com/zs/1327662.aspx
12.婚姻家庭编入典之变与不变学习交流队伍建设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颁布,婚姻家庭编成为民法典的第五编,完成了婚姻法从独立的单行立法重新回归民法典之路。2017年开始编纂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是在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和1998年修订的收养法的基础上修改编纂的。从此,婚姻法和收养法均脱单入典,婚姻法回归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成为民法典的重要组成http://www.sxzf.gov.cn/html/212/94523.html
13.民法典继承编修改的几个重点问题继承法确立的基本继承制度是参照前苏联模式,体现的是计划经济特色,法定继承人范围窄,人员少。作为保护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的新时代法典,民法典继承编也以最大限度保护私人财产权、被继承人分配遗产的自由和继承人继承权为目标,尽量扩大继承人范围,增加继承顺序,以避免出现无人继承遗产的情况。 http://www.51-lihun.com/h-nd-2088.html
14.德国民法典中的公证(二)债务关系法 1.因合同而发生的债务关系 根据《德国民法典》第311b条的规定,涉及以下内容的合同必须做成公证证书:(1)使一方有义务转让或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合同;(2)使一方有义务转让其现有财产或现有财产的一部分或以用益权对之设定负担的合同;(3)将来的法定继承人之间就其中一人的法定应继份或特留份而订立的http://sznotary.com/detail/d3583305b36c4cd2aa43e76c434b8783?id=95d230d9c508410b925dac44ab4fab7d
15.2024年法定继承人能否挑战预立遗嘱内容?图片新闻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2020年修正) - 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以上是我作为律师对于法定继承人对保险金权益保障的回答。 继承纠纷中,如何依据法规解决争议? 继承纠纷主要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继承编,以及相关的司法https://www.maxlaw.cn/n/20240330/11034547215380.shtml
16.文摘杨立新我国继承制度的完善与规则适用《民法典》第1121条第2款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规定了相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先后顺序推定规则。规定这样的推定规则,有几十年司法经验作为立法的基础,也完全符合遗产继承规律的要求。 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