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崛起:中国特色国安法治的路径思考党建

2003年底,中国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政策宣示。至今12年来,国内学界通过与西方学者政要反复沟通交流,发现了西方对中国和平崛起存在着三层学术上的猜忌:一是因缺少三权分立的相互制衡而缺失的国内稳定性,二是因中国崛起而引发的周边抵制性,三是由于新兴大国的崛起而引发的大国冲突性。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猜测是源于文化隔阂、地理隔阂、文明理解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文明的理解陷入了误区。西方学术渊源中有许多关于“文明”的定义与评价体系。例如英国尼尔弗格森教授提出六要素的“制度革新”;美国伊恩莫里斯教授创设“四大文明指数”、预测东方的社会发展分数“将在2103年赶上西方”。然而,无论中国文明能否“赶得上”西方,其“守成”的禀赋就在那里,其“和安”的传统与趋势从未偏移。

转圈的西方文明与守成的中国文明

西方之所以自称“西方”,源于公元二世纪诞生于北非亚历山大城的“托勒密世界地图”。西方文明并非源于地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国,而是源于此后的古希腊文明。如果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守成文明,那么,西方文明则是转圈拓展出来的历史拼接式文明。

一、转圈拓展的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首先是在地理上转圈:第一圈是“古希腊—爱琴海文明”(前800年—前146年),创设了所谓最初的民主政体;第二圈转到了“古罗马—地中海文明”(前509年—476年),开启了共和制政府、法治和商业;第三圈扩展到“欧洲大陆文明”(500—1945年),形成了环绕欧洲的商贸体系、政教合一的罗马帝国,并经由文艺复兴、新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最终导致了欧洲均势争斗、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第四圈是“美国崛起、跨洲均势的西方文明”(1947年至今),经由冷战对峙、苏东解体、全球反恐、金融危机至今。

西方文明还是通过神学和哲学转圈传播的文明。从古希腊时期民主哲学,转移到古罗马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又发展到近现代英法德等欧陆哲学,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持不同语言的哲学家思考,围绕着希腊诸神、基督教、政教关系、启蒙觉醒、理性认知等主题,串联起了人神关系的哲学讨论。直到马科斯韦伯联结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年),把“生意与家庭分离”,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最终脱离了宗教,进入了现代社会。

二、和安守成的中国文明

中国成熟的国家建制,源于西周礼治(前1045年),深化于公元前八世纪春秋五霸到公元前三世纪战国七雄时期的“诸子百家”论战。选择“竞危”思维,还是“竞和”思维?中国文明最终选择了“和以致安”。中国早期文明通过残酷的战争付出了血的代价,但神奇之处在于:中国不是越打越散、越竞越危,反而是愈战愈和、归于统一。

中国的文明守成于“均平”思想。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总结道:“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均平思想”即是把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归结为国家治理的根本尺度,把“调均贫富”历史性地提升为维护,或颠覆社会安定的物质理由和民意底线。[1]

中国的文明守成于“三大和谐”。即:人际秩序和睦、人与内心和解、人与自然和谐。这“三大和谐关系”维系着社会氛围上的重礼平和,摒弃贪婪,戒除掠夺,维系“均平”;体现在此后2300多年不断丰富发展的“经、史、子、集”之中;传承了中国文明的“存在、安全、正义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特色、安内攘外、长治久安、一以贯之的和安文明。

中国文明传承于和安,守成于地缘,有着自身明确的历史规律、秩序规律和进步规律。然而,自黑格尔以降,西方世界史学之中诞生出了欧洲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在斯宾德勒著述世界文明八大文明的循环轮回研究之中,在汤因比著述全球26个文明的《历史研究》之中,以及在其后十余位西方世界文明史专家一脉相承的著作之中,中国文明都被置于有色眼镜之下,一直被视为人类早期的、粗浅的、幼稚的、停滞的远古文明。

中国文明崛起的三个阻碍因素

事实出乎了西方学界的预料。“邓小平1978年曾说过,中国需要养精蓄锐50年。还不到30年,中国现在已经变得如此强大?”[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中国的GDP大约在八年以后(2022年)超过美国、在十年以后(2024年)超过欧盟28国、在17年前后(2031年)超过美、欧、日三大经济体30国的总和。如此,中国崛起的客观趋势与西方的三个猜忌构成了学理悖论,形成了不利于中国文明崛起的国际学术氛围。

一、国内政治经济稳定与否

“中国和美国就像苹果和橘子一样不同。中国的制度还在形成发展之中,而美国的制度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约翰奈斯比特夫人潜在的含义是说:中国因为没有实行三权分立而让她觉得制度“不成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学者杰克斯奈德教授认为“西方人担心的是,中国当前政权在社会中的合法性,是不是能继续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一旦出现意外,中国现行的政策就可能转向,大众的怨恨可能会通过民族主义的方式表达出来”;“中国的精英阶层是平和的,但不确定的是,他们是否能够通过管理,使整个社会情绪变得温和。”哈佛大学阿文德萨博拉曼尼亚教授也认为:美国和其他国家没有能力阻止中国的崛起,除非出现特别糟的情况,“那就是中国同时出现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这些判断都属于对中国“内政基础稳定性”方面的猜疑。

与此同时,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的马丁雅克认为:“事实上,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政治改革”;“中国治理体系的核心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这一关系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政府的合法性源自中国社会一些非同寻常的特点。中国更多是一个‘文明国家’而非‘民族国家’。”——马丁雅克的这一认知,几乎是已经吻合中国和安文明历史基因的一种简单表达。

二、周边对中国崛起的消极反应

基辛格认为,东亚地区的大国均势是首要的和平问题:“在此前的历史时期,处于敌对状态的美中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势必关系紧张,而这一紧张关系会使别人乘虚而入,并因此得利”;因此“美国领导人表示欢迎一个不断强大的中国,中国领导人也重申欢迎美国作为亚太地区大家庭的一员。”——他想表述的是美中合作可以防止俄罗斯在东亚“乘虚而入”。

布热津斯基认为:“如果说,在亚洲,存在一个大家都越来越害怕的国家,不会是印尼,不会是印度,也不会是日本。人们会害怕的恰好是中国,中国可能因此变得孤立”;“所以,我对美国的建议就是,不参与任何与中国大陆可能发生冲突的事件中,也不参与任何反华联盟,但有适度的倾斜,以维护地区稳定。”——他清楚地表达出中国崛起会引发周边害怕、进而联合对抗中国的看法;所以,他提出的美国亚洲战略是“倾斜中立”。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爱德华鲁瓦克列举中国与日本、印度、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的五大海洋领土争端,佐证“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恐慌在加剧”——他的意思是指:中国不能一边花钱“买”友好、一边花钱造“枪”吓人,“歼—20战斗轰炸机巨大的内部弹仓具有高度挑衅性的炫耀”。因此,很有必要对中国能否文明崛起的历史含义进行阐释。

三、既成大国主导现有国际体系的束缚

美国芝加哥大学米尔斯海默教授一直认为中国不能“和平崛起”的主要理由,就是“当年英国与德国争霸就大打出手”。作为二战退伍老兵,他对二战争霸的起因念念不忘。布热津斯基也认为:“亚洲地区确实存在严重的危险,就像20世纪的欧洲,因为领土、民族冲突和国家意志,甚至霸权意识等原因导致战争和冲突。在亚洲,几乎每个国家对外都至少存在一些敌意,这些敌意可能导致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存在是有利于地区稳定、有益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原因。”可见,欧洲均势、冷战后的洲际均势思维,依然发挥着历史认知的惯性作用。

当然,也有中国的近邻并未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傲慢”。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列季塔连科教授认为,“苏联解体后,中国是唯一把俄罗斯当成平等伙伴国的大国,这是中国领导层的智慧”;美国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也说:“我一直认为中国很特别,因为它是大国中唯一一个没有雄霸全球野心的国家。”这些学者的认知和感受,与前述西方政要和学者的看法截然相反,与美国教授弗兰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一书中体现的文化心态与文明理解形成了巨大反差。

中国文明崛起与国安法治的路径思考

“中国发明了国家制度”、“希腊人发明了民主制”——弗朗西斯福山反思后认为:后续模仿民主制的国家都具有致命缺陷,既不易扩张,也难以管理庞大帝国;而中国得以崛起,是由于拥有“长远战略思维”、领导人治国能力、体制效率。[3]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长远战略思维”还需要与中国和安文明建立起学术上的因果关系与历史逻辑。

一、和安守成,弘扬国家安全的文明传统

中国的和安文明,并非“夺利”而是“患不均”,是铸就和谐秩序、突破安全困境的优秀思想体系。它既不是一团和气的一味免战,也不是不讲规则的一味求和;相反,恰是看到了整体性的贫富不均必然会威胁内部稳定,和安文明往往是固守“均平”理念,摈弃利益至上、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石。

美人之美、亲诚惠容,必然会赢得周边和睦;而夺利导向,必然会导致全球争霸。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在周边通过全方位经济合作加强了国家安全关系,互通有无,礼尚往来,无意构建美国教授费正清所归纳的“朝贡体系”。

各自守成,方能成就集体安全;互利共赢,方能实现共处和平。强调和深化这一世界集体安全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继承付出过两千多万人口牺牲代价的二战胜利成果,避免由于冷战后单极世界和其他战败国家对二战成果的曲解、误导乃至背叛,恰是弘扬中国和安文明的根本出发点。

二、国安法治,沟通中西文明、减少误判

中国的法治建设步伐,已经从重点研究服务改革开放的通用法治,发展到需要匹配中国崛起,反映国家文明自信,重点研究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文明崛起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是以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宣布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为界线,凸显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法治建设不能轻易照搬西方,而是要驱散西方媒体的非理性舆论,重塑有法可依的理性期待和战略预判,这是一个成熟大国文明崛起的重要保障。

国安法治不是权宜之计,显然是比“对话”更透明、更稳定、更有说服力的文明语言。现代国家复兴,更需强调依法治国下的国家安全。法治以安全为目标,法治所追求的文明秩序本身,即是达到安全目标的有力保障。法治是维护安全的核心,是最为基础、最具统筹、最可预知的抵御威胁的文明手段。在当代,法治是一个统帅并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跨学科的统筹体系,它会减少误判,增强互信,是明文阐释“增加善意、减少敌意”的文明准则。

三、和安文明,奠基国安法治的中国特色

由于缺失对中国和安文明的认知以及中国自身尚未完善国安法治,西方媒体和学界曾经多次给中国外交扣上“凶暴的、傲慢的、好战的、强硬的、粗鲁的、跋扈的、激进的,革命的”等“大帽子”。[4]有美国学者曾就1996年中国台海导弹试射事件、1999年前南使馆轰炸事件、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2009年哥本哈根不对等外交事件片面地统计出一系列的中美冲突,主观认定中国的外交不确定、军事不透明、战略不清楚。这些错误的认知推动了误判中国的国际舆论,推测出多种中国安全战略的转向,这无疑是危险的。中国当然可以通过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加强和安文明的广泛传播,明晰界定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准则,设定宣示军事红线和外交底线的法定程序,规制各种外交事件的处理规范,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曲解和猜测。

四、文明崛起,维护联合国宪章公法正义

中国和安文明与国安法治的国际面向,体现为坚持尊重国际安全秩序和积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公法正义。警惕竞危,反思安全,珍惜和平,创新发展,是现代世界各国思考和平的主题。回顾乔治凯南促动美国制定“遏制”(containment)战略的历史,[5]这种以“遏制威胁”为手段、制定“国安战略”的做法,直接催生了人类历史上长达四十余年的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极大地背离了战后联合国框架的和平秩序。

基于中国文明崛起的国家安全定位,中国应当毫不犹豫地建设性维护、支持、遵循、践行现有的国际安全秩序,履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义务,向联合国所有的成员国展示一个积极、正义的国际形象。中国应当统筹落实“国家安全利益优先”的法治理念,统筹内部安全,巩固周边安全,主持和平正义。中国不需要将自身的国家利益界定得过大,同时也绝不放弃中国自身的核心利益。

中国应当发起一个推动中西文明加深交流的文化运动,以促进西方了解中国文明。西方对中国文明严谨的学术研究,第一波是发端于17世纪的中国史、“汉学”(Sinology)、中国学(ChineseStudies)研究,有早期的“巴黎学派”、李约瑟、费正清;第二波发端于19世纪末在世界文明史框架下研究中国,有斯宾格勒、汤恩比、威廉麦克尼尔等世界史专家;第三波是发端于21世纪初美国“加州学派”提出的亚洲转向。这第三波中国文明的研究热潮表明:世界已经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路径“异于欧洲”,尚需认知中国崛起是源于自身文明。中国不仅发明了国家,更重要的是还发明了构建国家和谐秩序内核的和安文明。跟进这第三波研究热潮,中国也需要主动地交流自己的和安文明,为促进世界的集体安全增添自身的文明魅力。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HIT.HSS.201417)、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4B107)资助]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

[1]陈明光,《“调均贫富”与“斟酌贫富”──从孔子的“患不均”到唐代的“均平”思想》,载《历史研究》,1999年2期。

[2]美国哈佛大学阿文德萨博拉曼尼亚教授如是说。参见谷棣、谢戎彬编,《我们误判了中国》,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年1月。

[3][美]弗朗西斯福山著,毛俊杰译,《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2011年),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2版。

[4]AlastairIainJohnston,"HowNewandAssertiveIsChina’sNewAssertiveness",InternationalSecurity,Spring2013,Vol.37,No.4,Pages7-48。

[5]DavidMayers,“GeorgeKennanandtheDilemmasofU.S.ForeignPolicy”,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THE END
1.承继中华法治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原标题:承继中华法治文明彰显文化自信 □稳定传承与因时而变,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内在原因。□从狭义的国家“法治”延伸开去,进入中国古代广阔的思想文化领域,就能看到传统法治文化中蕴含的公平、和谐、仁恕等价值,仍然不乏现代意义。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传承优秀的法治文化,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636446262773728&wfr=spider&for=pc
2.法治文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设推进得越持久https://www.meipian.cn/3ipzjyn4
3.法治与文明(通用6篇)一、法治是提升公民理性的外在保障 当今世界,法治与民主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是各国推进现代化的有力手段, 更是培育和提升公民理性的重要保障。 法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方式, 能够以其特有的国家强制力和政治权威保障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全面进步。 法治文明所要维护的不是少部分人的贪欲私利, 而是全部人民群众的公https://www.360wenmi.com/f/filep4dlo1nl.html
4.浅析文明与法治文明摘要: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在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对建设一种怎样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本文主要从法学的角度论述了法治文明的含义及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法治文明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本文通过对法治文明的逻辑结构、内容体系和价值目标的阐述,全面揭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611/8446471.shtml
5.法治的文化内涵——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定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权和物权理念,从资产阶级法治国的启蒙思想到数百年来的治国理政理论,演绎出以自然正义和自然权利原则为核心的法治精神,以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民主主义等为其主要形态的法治理论体系。西方法治精神和法治理论铸就了近代法治文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http://www.sass.cn/109002/33558.aspx
6.论法治文明论法治文明 2000年10月30日09:40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文正邦 在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002
7.中华法治文明简介:中华法治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一脉相承,呈现出强大的连续性。中华法治 展开 节目正序 共5集选集 1 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2 守正创新 赓续历史文脉 3 用统一性凝聚共同信念 4 用包容性融合多元文化 5 中国文化的和平基因 到底了 https://tv.cctv.com/2023/11/03/VIDAswL1PNC4K3YIs8CHyENT231103.shtml
8.让法治与文明成为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枣庄城市形象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件符合社情民意、惠及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城市文明离不开法治文明,法治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内涵,是守护城市文明秩序的内在力量。文明的社会,是崇尚法治的社会;文明的城市,是依法治理的城市;文明的市民,是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912836
9.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激发起蓬勃生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g0NjA0Nw==&mid=2648694203&idx=2&sn=b778504d5f2f51a806b18c4d011f35c9&chksm=892b89833a6b53fc100efa9bae84053329c7e291710ff5faac253c415a96e9ad29b41c034c18&scene=27
10.做中华法治文明的传薪者就此而言,对于中华法治文明之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研究,应该成为当前我们把握现代法治与历史传统的关系,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的关键着力点。我希望与同学们一道,在学习好理论法学和部门法学知识基础上,努力促进法治的古与今、中与西之会通,做中华法治文明的传薪者!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10/id/7574414.shtml
11.深刻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精神内涵2024年第13期以中华法系为标志的中华法治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202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13/202407/t20240710_106783.html
12.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及其世界意义摘要:当代中国法治文明建设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发展的新道路。在探索和发展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历程中,我们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赋予传统中华法治文明时代化现代化新内涵,坚持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和新体系,构建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格局和新形态,为加快建设良法善治现代化的https://cssn.cn/dkzgxp/zgxp_zgshkx/2022nd12q/202301/t20230113_5579703.shtml
13.《我们要建设文明的法治》大家好。我是上海刑事律师郭军,理性是文明的根。参与刑事辩护,探究刑事辩护,促进法治文明、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是我的理想。今天开始刑事演义的第十一回。 今天谈论的主题是:我们要建设文明的法治。 近来忙于处理案件,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录制视频。本来还有一大堆刑事辩护的题目等着我去写点什么,可是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https://zhuanlan.zhihu.com/p/650140548
14.什么是法治?为何选择法治?法治面临哪些当代挑战?于都县信息公开2023年9月12日15:00,复旦大学法学院“推开法学之门”新生入门系列讲座最后一讲“法治的文明根基及现代转型”在廖凯原法学楼一楼报告厅进行,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王旭教授主讲,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杜仪方教授主持。 https://www.yudu.gov.cn/ydxxxgk/c100256mmv/202401/3038b29e3fea4fcaafd8d6c13a254290.shtml
15.浅论如何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大力建设法治文化,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治文化具有提升法治文明精神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治意识,将法律宣传转化为法律服务,将法律约束转化为法治崇尚,将治理活http://www.scpf.org.cn/m/view.php?aid=3055
16.厚植法治文化建设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彰显了法治文化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文明发展规律、法治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https://pfw.scun.edu.cn/info/1057/1923.htm
17.法治社会,文明驱邪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法治社会,文明驱邪本书作者:七栖酱动作:连载,直达底部最后更新:2023-03-27 22:41:44最新章节:第94章 菲力库斯04成为活死人后,林天零每天的任务除了掩饰自己的异常,最大的心愿就是吃饱吃好。偶然发现鬼气居然能饱腹后别人抓鬼桃木剑,符篆,心头血。林天零抓鬼辣椒面,孜然粉,串烤串。别人抓鬼血腥邪恶,法器相斗https://www.bqgyy.com/book/40441/
18.《法治社会,文明驱邪》七栖酱晋江文学城《法治社会,文明驱邪》,七栖酱,灵异神怪 现代架空 爽文 玄学 轻松,主角:楚非翊,林天零 ┃ 配角:预收专栏求点点鸭! ┃ 其它:预收专栏求点点鸭!|最新更新:2023-06-18 15:59:02|作品积分:720267520https://m.jjwxc.net/book2/5489396
19.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12页)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docx 11页内容提供方:新起点 大小:731.33 KB 字数:约5.41千字 发布时间:2023-08-13发布于江西 浏览人气:35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811/8024023054005120.shtm
20.李林: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文化建设”的精神要义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⑦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法治http://www.hafxw.cn/newsinfo/26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