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法治思想专题心得体会(通用8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团场主要道路两旁最近新增了许多法治宣传牌,让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接受法治熏陶,提高法律素养。”近日,第二师二十二团职工李明感慨道。

入冬以来,第二师铁门关市司法局充分利用兵团职工群众冬闲时节开展法治大培训活动,普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法律常识,受到职工群众普遍欢迎。

为开展好此项活动,师市司法局制定《师市冬季法治大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负责人、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专题会议,及时分解任务、划分责任、指定内容、提出要求,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同时,组织公益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所干警组成法治宣讲团,深入辖区各团镇、连队(社区)进行普法宣讲,将法律知识送到职工群众身边。

三十三团司法所开展“点餐式”法治培训,由连队“两委”委员根据辖区近年来发生的.矛盾纠纷特点,向普法小组“点餐”,授课人员根据需求进行授课。

第二师铁门关市司法局还发挥新媒体宣传优势,通过抖音、快手平台,不定期发布普法短视频,并及时回复群众留言,零距离服务大众。截至目前,师市司法局开展各类法治宣讲9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2100余人次,受教育人数达6万人次,为“文明二师”建设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第一段:引言(200字)

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的重要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核心。深入推进法治建设,不仅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良好社会治理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国正在加快法治建设的步伐,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和实践法治思想。本文就围绕法治思想,从自身的一些体验和感受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200字)

第三段:落实法治建设的重要措施(200字)

法治思想离不开实践。为了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我们应该落实法治建设的重要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司法公正、培育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法治素质等等。正是这些措施,才能让我们的法治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四段:法治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200字)

法治思想的实践是以社会治理为核心。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法治思想的核心在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不只是要求政府、企业和个人,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认识到基本的法治思想,并以此为标准去行动。

第五段:总结(400字)

法治思想是制定和实现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理论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意识到,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更是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推进的事业。尽管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共同走向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之路。

在今天的社会中,法治已经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同时,法治也是一个人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因此,学习法治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对学法治思想的一些体会和收获。

第一段:初次了解法治思想

在大学的课堂上,我有幸接触到了法治这门学问,开始了解法治思想,了解法律对于社会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意义。最初的时候,我觉得法律这东西太抽象了,很多条规章制度我都看不懂,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法律。但是,慢慢地,通过老师的解说和切身实践,我逐渐了解到了法律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平稳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如何引导自己按法律规定行事。

第二段:思考法治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除了了解法律的存在和作用,我们还需要思考法治和个人行为的关系。多次观察和体会之后,我认识到,法律的建立和实施都是为了保障公众利益,而个人行为的准则也应当遵循法律的规定,把自己的行为与法律联系起来。这方面,我觉得个人的自律力是很重要的,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违法乱纪,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公民素质。

第三段:明确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法治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的过去,从古代的“君为法,法为君”的思想,到现代的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思想经历了很长很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学习的时候,我也了解到了许多先贤和领袖对于法治思想的贡献和影响。比如孟子说过:“法之所在,德不能处焉。德之所加,法无不备焉。”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法律和道德的互补作用。同时,其中的“德”也是我们公民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第四段: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法治缺失

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时常会发现法律并未完全被落实,例如“官商勾结”、“暴力执法”、“利益输送”等现象,这都是法治建设中的顽疾。发现问题之后,我们这些普通公民也要及时提出质疑,通过社会监督和法律维权的途径,使违法行为者受到应有的支配。

第五段:展望法治思想的未来

在学习法治思想的过程中,我也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法治思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不断的创新也是法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我相信,未来法治思想还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引领我们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总之,学习法治思想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也将对于我们整体社会的发展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学习和推广法治思想,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一段: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法治思想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它以法律为准绳、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在社会管理中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法治思想的核心在于依法治理,旨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日常工作中,我意识到法治是一种秩序和信仰,只有依法行事,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有序。法治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法律意识,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它要求我们在处理各类案件时,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做到明法、知法、守法、用法。

第二段: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的法治思想的重要性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法治思想的重要性。在办案过程中,依法办案是守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只有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法定权力进行办案,才能保证案件的公正和合法的结果。我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尊重法律、依法行事,不仅是捍卫法治权威的责任,更是保护人民利益和权益的基本保证。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我们才能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第三段:在司法实践中的法治思想的表现

作为一名民警,我从事着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联系实际工作,我切实感受到了法治思想对于司法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我始终秉持“执法为民、公正裁判、权责统一、分立并行”的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办案。我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保证了案件的合法合规处理。同时,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识和法治意识,减少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四段:在群众工作中的法治思想的体会

作为一名民警,我与群众的接触很密切。在与群众的工作中,我认识到只有深入了解和贯彻法律、尊重市民合法权益,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处理纠纷和矛盾时,我坚持公道、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地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共利益。通过法律手段妥善化解纠纷,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我也积极倡导法治思想,提高市民对法治的认识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五段:个人心得体会和展望

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法治思想的重要性和作用。只有坚持法治思想,依法行事,才能在工作中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司法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法治意识,如实履行职责,努力为社会治安和人民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深入社区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市民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

《诗经》蕴含的法治思想有哪些呢具体体现在哪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诗经》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可谓“真金美玉,字字可信”。可《诗经》蕴含的法治思想很少有人谈及。

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尚书》就有记载: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说尧帝、舜帝处事公道,执法公平,注重平等,因而人人归服。而在《诗经》里,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早有体现。如《诗经·国风·魏风·伐檀》曰:“坎坑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瞻尔庭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在《诗经·国风·魏风·硕鼠》里,同样表达了人们崇尚平等、反对剥削的思想。

追求案件公正审判。《诗经》首先指出了刑罚不公,执法不严,法律废弛的严峻现实。如《诗经·小雅·祈父之什·雨无正》曰:“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其意思是:官府竟然放纵有罪之人,而追究无罪之人。而《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宛》所说的“哀我填寡,宜岸宜狱”及《诗经·大雅·荡之什·瞻罙》所讲的“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等,均表达了人们对刑罚不公的痛恨。所以,其后《诗经》提出了案件审判要公平公正。如《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提出:文王“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无然畔援,无然歆羡,狱先登于岸。”都强调了案件的审判要实现公平公正的重要性。

坚持刚柔相济的思想。法律是一把双刃剑,既不能太刚,也不能太柔。孔子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因此,从古至今,历代统治者均坚持刚柔相济的法律思想。这一重要法律思想在《诗经》中亦有体现。如《诗经·商颂·长发》曰:“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球,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提倡“不刚不柔”,刚柔相济。

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连续性的思想。国家法律的制定必须依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并获得通过,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严格遵照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任何个人或组织均无权改变或废止已生效的法律。中国现代、近代如此,古代亦如此。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连续性的宝贵思想在《诗经》也有体现。如《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假乐》曰:“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法章。”说周天子应该做到不犯过错,不昏不妄,认真遵循先王制定的法律制度,不得随意改变。

统治者应带头遵守法律。孔子曰:“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而何物不正!”法律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因此统治阶级应带头严格遵守法律,做民之表率,起示范作用。《诗经》提倡统治者应切实带头遵守法律。如《诗经·大雅·荡之什·抑》记载的“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维民之章”等等,均提倡了这一思想。

提倡婚姻自主。我国周代实行“一夫多妻”的婚姻法律制度,丈夫往往喜新厌旧,妻子多有怨恨。如《诗经·国风·邶风·谷风》曰:“宴尔新婚,不我屑以”、“宴尔新婚,以我御穷”等。然而《诗经》亦提倡男女婚姻自主,反对强迫婚姻、包办婚姻。《诗经·国风·周南·行露》曰:“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亦不女从!”表示该女子坚决拒婚,决不依从。而姑娘一旦相中小伙,如女方父母、兄弟反对,《诗经》则提倡反对父母之命,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甚至不反对男女私奔、远走高飞。如《诗经·国风·鄘风·蝃东》曰:“蝃东炼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当然,对于自主婚姻的恩爱夫妻,《诗经》也提出了美好的祝福,如《诗经·国风·邶风·击鼓》所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谐思想在《诗经》里多次出现,一是司法诉讼方面,追求没有讼争,没有案件,这是和谐思想的最高境界。如《诗经·商颂·烈祖》曰:“艘假无言,时靡有争。”二是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提倡和睦相处。如《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棠棣》提倡夫妻和睦,兄弟亲近,朋友友善。三是自然环境方面,崇尚和谐之美。如《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鹤鸣》描述的自然美景。

作为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法律的守护者和执行者,要时刻以法治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履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段:深化对法治思想的认识

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原则,是法律的核心精神。作为民警,参与各类案件处理的同时,深刻理解法律的普遍性、平等性和可预见性。通过日常的工作实践,亲身体会到法治思想的重要性,它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效遏制和打击犯罪行为。

第三段:法治思想在民警工作中的实践意义

在民警的工作中,法治思想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贯彻执行。民警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管理好自己,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以表率的作用带动身边的人。在艰苦卓越的工作环境中,要能够坚持原则,负责尽职,依法公正地执行各项任务。法治思想的实践,使得民警在工作中平衡自己的权力与职责,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四段:体会到法治思想的优势与挑战并肩而行

在工作实践中,民警深刻认识到法治思想的优势和挑战,并学会了在其中进行权衡。法治思想的优势在于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保证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和谐。然而,现实工作中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包括法律执行的困难与复杂性、公众对法律的认同不足等。但正是在这种探索和矛盾中,民警们能够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法治思想。

第五段:加强法治思想在民警队伍中的培育和践行

总结:

在民警的工作中,法治思想是最基本的工作准则和底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通过深入认识和理解法治思想,民警们心中的法治种子得以扎根生长,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指导他们的具体工作,更能够引领他们在法治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中国文学、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中国文学、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诗经》从采集、编纂到最终定型成今传本《诗经》,经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历史。这些诗歌的集结成册,流传成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是经过了编纂者特定文献观、文学观的选择的,并对后世“诗”这种范式的确立和结集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表明了编纂者的文献观

《诗经》表明了编纂者选择的是全方面反映整个时代的诗歌文献。在这样的文献观的指导下,诗经得以全方面放映整个时代的面貌,也因此给后代的“诗”及文献的选择确定了范式上的标准。

同时,《诗经》的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如《小雅节南山》为家父所作;《小雅巷伯》为孟子所作;《大雅嵩高》和《民》为尹吉普所作;《尚书金滕》称《豳风鸱》为周公所作、《左传闵公二年》称《风载驰》为许穆夫人所作、《国语楚语》称《小雅抑》为卫武公所作等。由此可见采诗制度是为了适应“观民风”的政治需要。

2、《诗经》中选择的诗歌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

《诗经》的卓越成就,亦体现在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广泛性及深刻性上。《诗经》中主要篇章及所显示的思想内容,可归纳为:民间情歌及劳动歌诗、公卿大夫的政治理想诗及政治讽喻诗、太师乐工演奏的歌颂周民族先祖的颂诗。这些诗篇从各个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反应着历史的现实,寄托着周代开国时的政治理想,展示着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同时,也记录着这五百年间的社会风尚和制度文物,可谓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孔子言诵《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司马迁也认为诵《诗》可以“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在论述天下郡国物产及风俗时,时常引《诗》为证。由此足见,《诗经》代表着中华民族两千五百余年前保存于国家、掌握于太师、流行于社区的诗歌创造。

3、《诗经》编纂者文献观对后世文献的影响

《诗经》的形式表明,“诗”必须是能反映生活的。

《诗经》中所选择的诗歌能广泛地反映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这对后世产生了一个重要影响:“诗”必须是要反映一定的生活的,或是表现为个人对自我生活体验而出的情感,或是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此后,《诗经》的“观”的功能,就对此后诗歌文学产生了标准型的影响:诗歌用以表达诗人之志,以及用以表现社会现象,以观风俗,行教化,诗歌当先具备“箴谏”、“美刺”的社会功用,其次才是文学审美作用。

其次,《诗经》的选择表明文献的选择的第一要义是:选择最优秀的作品。采诗所得之诗必定不止三百零五首,但流传于世的“经”中唯有这些数目的诗。这表命,《诗经》的编纂者有着严谨的文献观念: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选择入册。先秦时期的诗歌,不少是不具备文学性的,较接近于原始的形态的,如《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礼记郊特牲》中的《蜡辞》等。但《诗经》中所选择的许多诗歌具有文学美,摆脱了原来的“鄙俗”样式,展示着成为“经典”的卓越之处。这种文献选择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选择最优秀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献选择的普遍标准和规律。同时,《诗经》的选择还表明,文献的选择必须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诗经》展现了当时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广泛性及深刻性,这对此后的文献、文集选择产生了范式性的作用:文献、文集的选择必须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不是狭隘的、数目屈指可数的断章。

二、《诗经》表明了编纂者的文学观

《诗经》表明了编纂者的文学标准及取舍价值标准,表明了编纂者的重视文学的功用性,并对后世“诗”的文学性产生着巨大影响。

《诗经》中作品是按演唱顺序排列的,用以表现“礼”

西周之诗的排列与先秦时期礼仪上的演唱顺序是一致的。《国语鲁语下》及《左传襄公四年》中载:鲁国叔孙豹出使晋国时,晋国为欢迎他的到来,首先演唱的是《文王》之三,即《大雅》中的前三篇:《文王》、《大明》、《绵》。《国语鲁语下》载:“夫歌《文王》、《大明》、《绵》,则两君相见之乐也,皆昭令德以合好也,皆非使臣之所闻也。”之后,晋国为叔孙豹演唱的第二组歌诗与《小雅》顺序也一致,分别是《鹿鸣》、《四牡》以及《皇皇者华》。叔孙豹直到听完《皇皇者华》才答谢道:“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徇,必咨于周,敢不拜教!”《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是当时诸侯燕礼、大夫、士乡饮酒礼中演唱的一组歌诗,具体记载于《仪礼》。另据《仪礼》记载,在这些礼仪场合中还需要演唱《鱼丽》、《南有嘉鱼》以及《南山有台》,这三首歌诗在《小雅》中的排列顺序也与演唱顺序完全一致。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我们青少年现在都会对电视感兴趣,而在电视上就有一个节目就是说法律,并且也为我们播放了一幕幕残忍、血腥的场面,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小女孩,父母离异后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对她很不好,经常虐待她,最终打残了女孩的胳膊,继母因此而被判刑这个法律事件引起我们的'深思,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女孩也受到法律的保护,继母不懂法,因此导致了这场悲剧的产生,通过这件事,就更加明确了我们中学生应该学法、守法,更加要传法的义务,让我们周围的人懂得一些法律知识,来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要有坚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学苦练,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党的方针路线指引自己;用优秀思想文化影响自己,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知法、用法,守法和护法的水平,让法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国家也为保护我们青少年而制定了多条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都是为维护我们青少年的权利和利益而制定的,但是有的同学却偏不遵守法律的规定,漠视法律,胡作非为。如在校抄作业、打架斗殴、考试作弊这不仅是违犯了法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同学的不公平,这样做会导致某些同学成绩下降,法律意识淡薄,将来走上社会也是社会的一个污点,也可能会因此赔上了你的一生,所以我们要积极遵守法律的规定,支持党的决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会活得更加精彩。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因为权利在规则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产生,所以让我们与法制同时,让法制与我们同行,一直伴随我们成长。

THE END
1.法治观是什么意思法治观是指尊重法律、维护法律、依靠法律的基本理念。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统治的基础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法治观要求我们不仅遵守法律,还要理解、尊重和信仰法律的权威性,相信法律是公正、合理的,以法律为准绳行事,不能随意违背法律。法治观的核心思想是“法无规不成”,即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66264780135313468.html
2.从“法制”到“法治”观念的进化二、中、外法治观主张 1、中国古代的法治观 中国古代法家提出的法治主张,源于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邓析等革新家的思想,经战国时期的李悝、商殃、慎到、申不害等发展,至韩非时集其大成,秦始皇以其为立国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大力推行。管仲、子产、邓析等法治思想主要表现在折衷礼法,将法公之开众。邓析曾提出“事断http://tyxfy.huna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09/03/id/4520572.shtml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六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其精义可提炼为以下几个方面。法治的政治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法治的目的观:规范权力保护权利;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法治的主体观:人民是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a197eede4fe1a96713029.html?org=100000&uorg=999999
4.党课依法治国(精选6篇)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树立的是与西方有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基本方略,这在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o57zbj2.html
5.法治观察网法治故事|法治人物|更多>> 法治故事 【华检动态】数字赋能未检——濮阳市检察院莅临华龙区院指导数字未检建设数字赋能未检 ——濮阳市检察院莅临华龙区院指导数字未检建设为推进“ 【华检动态】濮阳市、华龙区检察机关联动共邀教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观综合保护中心——话未成年人保护濮阳市、华龙区检察机关联动https://www.fzgc.tv/
6.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框架与体系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大部署,深刻阐释了法治之于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导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DY1OTU0NA==&mid=2247519609&idx=2&sn=9dfd621379ce2beb9baf69c92f6e61e0&chksm=fc10b38271cd661d02555da5d5200f7b537bb65796a2c042da7045eda9db86ac0406315baa7c&scene=27
7.法治观察法治观察综艺全集最新一期在线观看●综艺 更新至20241118期 首播:2024-07-09 国家/地区:中国 类型:文化/纪实 评分: 7.5 总评论数:0 简介:为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并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言献策。旨在弘扬法治精神,助力法治建设。 立即播放https://www.le.com/zongyi/10071986.html
8.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贯通了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国外和国内、理论和实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一脉相承,又是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与时俱进。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所蕴含的哲学观为指引,结合我国实际,整体谋划,系统、整体、http://nxjst.nxnews.net/xjwllrdmdm/202012/t20201229_4857308.html
9.平语新时代加强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全面依法治国不仅需要完善法律制度,而且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https://www.cssn.cn/mkszy/mkszy_pyxsd/202311/t20231113_56964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