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设置了恋爱、婚姻家庭篇和继承篇两个教学模块,围绕法律意识、思维等职业能力,设置了16个学习项目。
课程采用采取演示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每一个项目中,通过真实的案例教学、组织内容丰富的课堂讨论等,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教法,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之中,实现互动交流丰富的学习课程。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32学时。
知识目标:
职业能力目标:
l提高学生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
职业素养目标:
l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成为一名对家庭负责,知法守法懂法的公民。
课程内容与要求见表1。
表1课程内容与要求表
教学模块
学习
项目
技能与学习水平
知识、素养与学习水平
参考学时
婚
姻
家
庭
篇
了解婚姻家庭制度
l了解恋爱有风险
l了解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及历史
l能够结合具体个案较为准确地分析婚姻和恋爱的关系;
l树立“依法治国”的人生信条(任务一)
2
知道亲属关系
l了解亲属、亲等的概念
l掌握亲属关系上法律的效力
l能够结合具体个案较为准确地分析夫妻之间亲属关系的效力;
知道婚姻家庭的基本原则
l了解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基本原则
l掌握并正确区分基本原则
l能够结合具体个案较为准确地分析婚姻家庭的基本原则;
l确立正确的婚姻观;
了解结婚制度
l知道结婚的性质、条件;
l了解婚姻成立的条件和无效婚姻;
l通过案例分析弄清婚姻的效力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婚姻的权利与义务
l了解夫妻姓氏权、生育权等知识;
l知道同居义务、忠实义务等内容;
l能够结合具体个案较为准确地理解与分析夫妻权利义务履行和保护的职责;
了解夫妻共同财产制
l了解婚后所得共同财产的概念、范围等;
l知道个人特有财产的概念、范围;
l能够用案例分析约定夫妻财产制是否的适用;
了解亲子关系、亲权
l了解婚生、非婚生等亲子关系;
l知道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l提升在具体案例中处理问题的分析能力,能分析特殊亲子关系;
l家庭责任是家国责任的基石(任务二)
了解收养制度
l知道收养的概念,条件,
l能区分收养成立的界定
l会结合案例对收养条件的形成进行剖析;
了解监护制度
l了解监护的概念;
l知道监护人的范围、顺序、和职责;
l能够结合具体个案较为准确地判断监护及监护行为的合法性;
了解离婚制度
l知道离婚的概念,方式;
l了解离婚后有什么职责
l能够用案例分析离婚的必要性;
l提高对婚姻存在意义的理解力;
继
承
知道继承的基本法律概念
l了解继承的概念、特征;
l能区分继承的法律关系;
l会结合案例对继承权的合法性进行判断;
了解法定继承
l知道法定继承的概念、范围、顺序等;
l了解代位继承、转继承;
l能够结合具体个案理顺继承人之间的关系及继承顺序;
了解遗嘱继承
l知道遗嘱的概念、形式;
l了解不同遗嘱之间的效力;
l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区别遗嘱之间存在的不同法律效力;
了解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
l知道遗赠的概念、生效条件;
l了解遗赠抚养协议的概念、效力;
l能结合案例分析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之间的区别;
l知道遗产处理的方式、条件;
l了解无人继承遗产的处理;
l能够结合具体个案对不同条件遗产的处理给出适合方案;
16
任务
l能提升问题分析和归纳能力
l能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合计
32
思政元素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婚姻与法律》课是隶属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课程秉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管理和教学理念,教师以课程思政育人为目标,通过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挖掘,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如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人文情怀,法制意识等大量“思政元素”,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并做到每一课时均能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将传授学生知识与育人有机融合,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姻恋爱观,从而唤起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恋爱,
对法律,对责任一些问题的反思,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自由、平等、法治、
诚信、友善、和谐等价值取向最终入脑入心,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活动设计见表2。
表2教学活动设计表
教学活动名称
教学活动设计
课程能力训练1
(树立“依法治国”的人生信条)
设计:从第一课婚姻家庭制度中“法的概念”出发,激发学生法治意识,突出法律的重要性。思政要点:使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人生信条。我国是法制国家,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历史教训、现实需求、青年使命三个维度,落脚于“依法治国”。
历史教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古代法律是当时统治者用来治民的工具,而官员的权利很少能被约束。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为,确保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同时约束国家的权利不被滥用。
现实需求:“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如今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因此,依法治国不仅是基本治国方略,而且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享有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障。
青年使命:你们作为当代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要拥护法治理念,信仰法治精神,捍卫法治权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要积极学法知法,培养法治思维,尊规守法,懂法善用,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要从自身做起,坚持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护航者。
课程能力训练2
(家庭责任是家国责任的基石)
设计:从第七课亲子关系中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出发,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家庭成员有家庭责任,公民有公民责任。思政要点“家庭责任是家国责任的基石”。
教师引导:在家中你是否承担家务劳动?每一位家庭成员是否都应该做家务,为什么?
教师组织:针对做家务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从做家务中提炼出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每个人作为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对家庭负责,做家务是责任,是应该的事情,而不是说只是父母或只是母亲的事情,同时可进一步根据情况延伸到宿舍卫生的打扫,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等内容。
请学生说说,历史上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和事迹?教师补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抗日战争中,四万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对全世界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人类文明承担起巨大的责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考核方案
必须贯彻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强调教案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教案编写上强调突出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编写过程中要注意到: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案。
(2)教案应充分体现课程设计思想,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
(3)教案在内容上应详细丰富,还应把教育教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个人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塑造。
(4)教案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教案中注重案例的可分析性,强调在案例分析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在教学方法上,为充分体现高职特色,采取了知识讲授与案例分析同步进行的方式,将两者有机融合,教师在知识讲授中,大量应用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并且设计丰富的课题讨论与互动,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得理论教学变为互动参与的学习。
(1)教学模式
采用知识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和能力提升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贯穿到每个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
(2)互动参与式学习
以教师为主导,师生进行互动分析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分组研讨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的发挥,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这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捷径。
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评价: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对学习过程环节的考核,注重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2)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工作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互动、课堂讨论、汇报展示等进行综合评价。
(3)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考核,体现职业教育的高等性。
(5)考核方案设计。
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是采用形成性(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过程)考核占60%,包括:出勤率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每次上下课考勤打分获得;课堂表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的评价指标有讨论的话题分析能力、自我总结情况;任务完成情况能加强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并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终结性考核(期末考核)占40%,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主要评价指标为课程知识点或开放性小作文作答情况。
表3任务评分标准
分数
内容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完成率(40%)
普适性(30%)
反馈向(30%)
(1)必备的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
幻灯片、投影、影音文件、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常更常新,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制作课件,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教学感染力和实效性,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料共享,适应网上教学形势,方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答疑,为师生交互式教与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3)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和考核环节上,尽量采取演绎、提问、讨论等丰富的形式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实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