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付子堂,男,汉族,1965年10月生,河南省南阳新野县人。法学教授、法理学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首批"中国当代法学名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司法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国家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学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国家级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法学教材、专著、辞书等余40部。出版《法之理在法外》、《法律功能论》等著作20余部,其中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法理学初阶》、《法理学进阶》、《法理学高阶》,构成"法理学三部曲"。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有关法学教育的新认识、新经验,对中国法治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阶段,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法治教育中继续探索,把握规律,不断前进,是中国法治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鲜明特征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之后,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所要坚持的五项原则之一。在此次中国政法大学发表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现代社会,部分人对德治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将德治理解为人治,认为德治与法治是两条对立的路线,实行德治便是放弃了法治。事实上,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手段,是不同国家进行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调节的重要形式。相比之下,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制裁而迫使违法者服从,同时警戒社会其他成员不得违法、不敢违法;而道德通常以社会成员的自觉自律为实现路径,以说服、劝导来进行规劝,以社会舆论来扬善抑恶,使人们在内心上认可、信仰道德。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功能。

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与治理方式,德治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对法治的有效支撑。首先,道德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能够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其次,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通过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能够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最后,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能够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德法兼修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律人的时代要求

一个国家法治的实现不仅要求良法,更要求善治。要让良法能够得到落实,不仅要求法律人具有充足的法律素养,更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平。

如果法律人的道德出现问题,便很难成为一个好的法律实施者。法律人为社会提供的不是一般的服务,法律人是法律的实施者,是国家意志的主要践行者,其行为关系到国家法律制度的实施,关系到公民权利的保障。如果法律人的价值观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出现知识越多越反动,技能越熟越糟糕的情况。一个再雄辩的律师,倘若为利益而枉顾正义公平,丢弃职业道德,便难以称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一个掌握权力的法官,如果缺失了最起码的公平正义感,很难相信其能够公正地进行裁判。

如果法律人只信仰法律而排斥道德,便很难成为一个称职的法律实施者。很多人认为,法律与道德相对立,法律实施过程中执法者应尽可能地排斥道德感情,这样一种认识事实上割裂了法律与道德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在转型时期的现代中国,很多法律问题不是仅靠法律逻辑、知识和技巧便能够解决的,还要靠法律人的道德感召力及其对情、理、法的合理协调。另一方面,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人如将自己想成一种近乎没有道德的人,把法律和情感完全对立起来,便容易将法律变成冷冰冰的标尺。只向法律负责而不对群众负责的法律实施活动很难得到民众的认同。

三、多措并举有效提升法律人思想道德素养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法学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为法治队伍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更是应当走在提升法律人思想道德素养的最前沿,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一)正确区别法律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在目前的法学教育中,往往将法律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解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虽然法律人的道德教育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内容上有重合之处,但不同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更多强调法律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业道德,如要求律师“严守国家秘密,保守委托人的商业秘密及委托人的隐私”,要求法官“自觉遵守回避制度,审理案件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不偏袒或歧视任何一方当事人”。

相比之下,法律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不仅仅限于法律职业道德。具体而言,法学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包含法律人职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养成、道德人格塑造等多方面内容。相比法律职业伦理,法律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法律人不仅要具备构筑法律共同体所需要的一般法律职业伦理,更要具备社会一般道德人格与道德认知;不仅要掌握法律共同体内部的共同伦理准则,更要理解社会一般民众所普遍认同的常识、常理、常情。

(二)将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到与法律知识教育同等重要位置

如果将法学教育目标区分为知识传授、技能培养、道德教育,则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更多集中于知识传授,在技能培训方面尚有较大欠缺,而道德教育更是未受重视。不论是教育目标的设置,还是具体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均体现出明显的重知识传授、欠缺思想道德传承的特点。

(三)提升法律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实践性

注重法律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道德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存在辩证统一关系。道德的民族性强调道德主体的民族道德差异性,而道德的超民族性则突出道德所具有的超越不同民族主体自身特点而为不同民族所共有的属性。在法律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当正确理解道德的民族性与超民族性之关联。

同时,还要注重法律人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注重法律人思想道德教育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是知与行的统一,道德实践在道德养成过程中占据核心位置,在法律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当注重在实践中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THE END
1.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律师普法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如下:1、法治和法律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法治是法律的内容和目的,法律是法治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手段。法律如果只是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就只是法律本身。法律如果想往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就必须走法治的道路;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法治的表现形式是思想和实践的循环。法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https://www.110ask.com/tuwen/18376956243565360855.html
2.法律与法治的区别法律与法治的区别是:强调的方面不同。法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 https://www.lawtime.cn/tuwen/565723.html
3.法治社会要完善法治建设规划,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019年2月2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 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http://www.fzsx.gov.cn/sx/fcsh/38084.htm
4.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有所不同法治意识是一种政治思维,要求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法律意识则是一种司法思维,要求人们树立一种民间细事或国家大事都被纳入法律规范中予以调整的机制,既是寻求秩序的思维,也是寻求https://henan.china.com/falv/2023/0621/2530559243.html
5.德治与法治核心要义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1548298
6.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是什么法制本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意思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度和过程。2、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人类世界在还没有产生,宪法以及民主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法制”了,而“法治”则是晚近才产生的,强调的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3、在社会规范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在社会https://m.64365.com/tuwen/aaanqwt
7.人治与法治,你最喜欢哪个?(革故鼎新)关于人治与法治,我更赞成法治,当法治发展到实在再无法发展下去时,可以适当利用人治。应该是,人治是柔性的,法治是钢性的,人治必须符合钢性的法律,是钢性法治的补充和完善,人治无论在任何时候,都绝对不能取代法治。人治只能围绕法治而发挥积极的作为,而不是相反或与法治想抵触的作用。在任何时候,法治都可以随时取代人https://www.cctv.com/special/956/2/86870.html
8.第8集密织法律之网和强化法治之力教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第8集 密织法律之网和强化法治之力 节目简介 学习新思想 初中 播出:未知 主持人:未知 地区:内地 类型:初中 简介:学习新思想(初中)是由湖南省教育厅和芒果TV联合出品的一档面向青少年的网络思政教育专题节目。该专题课严格按照教育部组织编写并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使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课https://www.mgtv.com/b/436887/16376650.html
9.法治与依法治国前几天读书,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就在读书群里问了一句:法治与依法治国有区别吗?我没希望有人回答,但如果能让人想一想这个问题,就已经实现了我的目的。这个问题关系到的是中国的法治进程,别人可以不关心,但学法律的理应关心。 首先说法治。法治代替人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而这个进步无疑是从西方发源的。https://www.douban.com/note/29119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