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法治”?傻傻分不清楚

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服务平台|2022-04-2815:32到底是“法制”还是“法治”??

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来通过《新华字典》认识一下“法”“制”“治”这三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我们所讲的“法”指的是“法律、法令、条例等的总称”,“制”侧重的是“制度、法度、法则”,“治”侧重的是“管理、处理、治理”。

那么,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要怎么理解呢?

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以得到如下释义:

【法制】[名]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

【法治】①[名]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②[动]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

“法制”是法律制度体系,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法治”是用法律治理,是一种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治国原则和方法,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的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强调的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因此普遍使用的是“法治”一词。这不仅是制度文明的发展,更体现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治理智慧。

法律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能够看到法律的影子,也能够感受到法律对我们的保护。尊重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也能够推动法治国家更好地发展。

举几个例子:

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即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设置了“人格权编”,说明了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以及自然人享有的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就是“法治”的一种体现;而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严重的有可能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法理有谚:“我有一所小房子,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这句谚语所体现的就是公民的住宅权不受侵犯。

我国《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刑法》对此也作出了规定,非法搜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入侵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受教育不仅仅是我们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一项基本义务。这意味着他人不可以随意侵犯我们的受教育权,而我们也要认真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互联网教育模式让许多学生可以在疫情期间“宅家上学”,这正是在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而在许多网络使用仍未完全普及的偏远地区,那里的学生无法完全跟上互联网教育的脚步。为了保障这些地区的学生有学上、有书读,不少教师会每天前往学生家中为他们上课、收作业,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他们的做法也是遵守法律规定,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一种体现。

THE END
1.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律师普法法治和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如下:1、法治和法律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法治是法律的内容和目的,法律是法治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手段。法律如果只是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就只是法律本身。法律如果想往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就必须走法治的道路;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法治的表现形式是思想和实践的循环。法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https://www.110ask.com/tuwen/18376956243565360855.html
2.法律与法治的区别法律与法治的区别是:强调的方面不同。法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 https://www.lawtime.cn/tuwen/565723.html
3.法治社会要完善法治建设规划,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019年2月2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 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http://www.fzsx.gov.cn/sx/fcsh/38084.htm
4.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有区别吗?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有所不同法治意识是一种政治思维,要求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法律意识则是一种司法思维,要求人们树立一种民间细事或国家大事都被纳入法律规范中予以调整的机制,既是寻求秩序的思维,也是寻求https://henan.china.com/falv/2023/0621/2530559243.html
5.德治与法治核心要义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1548298
6.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是什么法制本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意思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度和过程。2、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人类世界在还没有产生,宪法以及民主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法制”了,而“法治”则是晚近才产生的,强调的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3、在社会规范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在社会https://m.64365.com/tuwen/aaanqwt
7.人治与法治,你最喜欢哪个?(革故鼎新)关于人治与法治,我更赞成法治,当法治发展到实在再无法发展下去时,可以适当利用人治。应该是,人治是柔性的,法治是钢性的,人治必须符合钢性的法律,是钢性法治的补充和完善,人治无论在任何时候,都绝对不能取代法治。人治只能围绕法治而发挥积极的作为,而不是相反或与法治想抵触的作用。在任何时候,法治都可以随时取代人https://www.cctv.com/special/956/2/86870.html
8.第8集密织法律之网和强化法治之力教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第8集 密织法律之网和强化法治之力 节目简介 学习新思想 初中 播出:未知 主持人:未知 地区:内地 类型:初中 简介:学习新思想(初中)是由湖南省教育厅和芒果TV联合出品的一档面向青少年的网络思政教育专题节目。该专题课严格按照教育部组织编写并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使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课https://www.mgtv.com/b/436887/16376650.html
9.法治与依法治国前几天读书,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就在读书群里问了一句:法治与依法治国有区别吗?我没希望有人回答,但如果能让人想一想这个问题,就已经实现了我的目的。这个问题关系到的是中国的法治进程,别人可以不关心,但学法律的理应关心。 首先说法治。法治代替人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而这个进步无疑是从西方发源的。https://www.douban.com/note/29119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