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典》中的“依法”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三、“依法”在法规范体系中的无用性

四、“依法”的取舍:历史与现实的考量

结论

(一)“依法”的“依”:指示性语词

(二)“依法”的“法”:所指示法规范的范围

此种对“法”范围的广义解释也能得到《民法典》立法史的侧面佐证。《民法总则(草案)》一审稿第92条规定“非法人组织应当依法登记”。但在二审稿第101条中,其被修改为“非法人组织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登记”。这一修改最终被《民法典》第103条第1款所沿袭。立法者在这里有意将“依法”中的“法”限缩为“法律”。这也从侧面证明,两者的范围在立法者心中有所不同。“法”不应像“法律”一样附有规范等级的限制。综上所述,“依法”中的“法”包括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成文性规范。其规范等级在所不论。

(三)“依法”属于要件而非法效果

(四)“依法”表现为积极要件或消极要件

要件可分为积极要件与消极要件。虽然在凯尔森看来,两者之间其实并无性质上的区别。因为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所以作为积极要件的“应当为某行为”即可表达为作为消极要件的“禁止不为某行为”。但这一观点在私法自治的语境下并不成立。凯尔森所指的积极要件包含了一种“应为”(Sollen)的义务,主要出现在公法领域。哈特对此就认为“提供便利或权力的法律”与“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的法律”有区别:前者为“假如你希望做这事,这就是你做此事的方法”,后者为“不管你希望与否,你得去做此事”。私法中的积极要件(即哈特所说的前者)并无此种应为义务的属性。当事人有通过行为来满足积极要件以触发法效果的自由,亦有不行为来不触发法效果的自由。与此相对,消极要件属于“禁止”而非“要求”。它不能够决定任何人必须做的事,而只能规定其不得做的事。

在《民法典》中,实际上鲜见单独作为积极要件或消极要件的“依法”。其往往同时具备这两种要件属性。但为了分析的方便,下文将对作为积极要件与消极要件的“依法”作分类探讨,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统合分析《民法典》中的“依法”是否具有规范作用。

(一)“依法”可能的规范功能

1.“依法”用来修饰其后语词

《民法典》中大量使用“依法”自然有其原因。“依法”在法规范中用来修饰其后的具体语词,表明该语词的属性。就汉语使用习惯而言,作为修饰词的“依法”也仅能修饰紧跟其后的语词,而不能横跨文本间隔去修饰其他语词。由此可知,前文所述之有关“依法成立的合同”的争议其实本无必要。“依法”仅能修饰紧跟其后的“成立”而不可能修饰出现在其他条文中的“生效”。此处之“依法”其实仅指“符合合同成立要件”而不包括“符合合同生效要件”。“依法”在法规范中的要件功能的展开事实上需要其所修饰的语词的辅助。借助条件程式的表述,这一要件即表现为:如果语词A符合法规范中有关语词A的规定。

2.作为积极要件的“依法”提供内容要素

3.作为消极要件的“依法”提供合法要素

(二)否定“依法”规范功能的前提:语词的使用情境决定概念

但由于每个语词在法规范中出现时都需要具备内容要素或合法要素,此时如果法规范中所有语词都要通过“依法”的修饰才能获得这些特定要素,那么就会导致一个尴尬的结果:在《民法典》中,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依法”。

避免这一结果的进路在于发现语词在不同使用情境下具有不同概念的特性。“没有限定的专门概念,我们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智地思考法律问题”。然而,语词的真正概念却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边沁早已认识到分析语词概念时应当将其置于句子中作一个整体的考量。其认为,由于在不同句子中所扮演角色不同,分析语词概念时不应将其简单替换为在另一句子中的同一语词,而应通过整个句子的“转释”(paraphrase)来实现。哈特继承了这种观点并坚持了属加种差这一定义形式的不可靠性。而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Sprachspiele)理论解释了语词这一特性的产生原因。其认为,语言游戏就是人习得语言的过程。在语言游戏中,一方喊出某个语词,另一方学着照其行事,语词由此就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产生了联系。虽然不同语言游戏看起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相似性只是一种“家族相似性”(Familienhnlichkeit),在探寻语词概念时并不可靠。因此,某特定语词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决定语词概念的,并不只有语词本身,还有其所在的具体情境。而在法规范情境中,语词本身就有着“依法”想要实现的指示功能。

(三)否定“依法”规范功能的基础:法规范体系实现语词的指示功能

接续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拉伦茨认为语词在法规范体系中也具有这一特性。正是因如此,与其说某个语词是经由“依法”的修饰而获得与日常生活不同的要素,毋宁说该语词在法规范体系中本就具备这些要素。下文将分别从积极要件与消极要件入手对语词在法规范中的这一特性作详细的阐述。

1.法规范影响语词的内容要素

2.法规范已默认正常合法语词的合法性常态

在叙述另一类常态为非法(更准确的说法:法规范默认其常态为非法)的语词(例如损害、侵害等)时,法规范也采取了类似的逻辑。只有在描述其合法性的异态(即出现非法阻却事由)时,法规范才会作出明确提示。例如,“损害”的常态为非法,但在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时又能经由法律特别提示而重获合法性。德国法上有关正当防卫解释的通说也暗示了这一规范叙述方式:“正当防卫人的行为并不是自然地具有合法性。……其仅能通过特别的条文的法律确认方才能变得合法。”与此相反,当正常合法语词出现在法规范中时,如法规范未作特别的提示,其也能通过法规范的默认而获得合法性。因此可以说,法规范中这类语词本就依法,无需“依法”再进行修饰。而这正是因为法规范是作为一个体系而存在的。借助法规范体系,语词本身就能实现指示的功能。

3.内含于法规范的体系思维使“依法”可被省略

(四)否定“依法”规范功能的根源:未提供超出语词本身的指示功能

(一)“依法”的立法史梳理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民事立法中并未大量使用“依法”。《大清民律草案》中共出现两处“依法”。其后的《中华民国民律草案》中“依法”未曾出现。虽然其编纂以《大清民律草案》为基础,但却将后者使用的“依法”尽数删去。而在《中华民国民法》中,“依法”出现了8处。这也并不奇怪。由于这三部法典借鉴了大量比较法上民法典的条款,外国立法例中较少出现“依法”的情况便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这三部民法典之中。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民法通则》颁行前,我国共进行三次民法典起草活动。第一次民法典起草的民总草案中,“依法”并未出现。而在第二次民法典起草中,“依法”的出现频率也不高。之后的第三次民法典起草也保持了这一习惯。

我国民事立法中大量使用“依法”的情况始于《民法通则》。《民法通则》共计156条,其中共出现了33处“依法”。这一比例较之先前三次的民法典草案可谓大大提高。这种立法习惯为之后的民事立法活动所承袭并不断强化,最终表现为当前《民法典》中“依法”的大量使用。而《民法通则》的这一立法习惯也延续到了之后其他各个立法之中。通过比对“依法”出现次数与各法的总条文数的比例可以发现,1986年前我国颁行的各种法律中“依法”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择其要者,例如1979年《刑事诉讼法》这一数据为4.9%,1979年《刑法》为3.1%,1980年《婚姻法》为5.4%,1981年《经济合同法》为5.3%,1985年《继承法》为8.1%。而在1986年后,情况大为不同。择其要者,如1988年《土地管理法》这一数据为14%,1989年《行政诉讼法》为12%,1992年《妇女权益保障法》为11.1%,1993年《公司法》为27%,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20%,1994年《劳动法》为24.3%,1994年《国家赔偿法》为28.6%。可以发现《民法通则》后各立法中“依法”的使用频率有了井喷式的增长。

(二)“依法”在当时的历史使命

但这一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立法习惯在当前的《民法典》中是否仍要延续,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11年也已宣布如期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关于法律的信仰”正日渐被社会普遍认可与接纳。而更深层的法治及法治意识的普及与推进也很难再通过成文法中具体条文的宣示来实现。相反,这需要更进一步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依法”带来的现实问题

当然,如果《民法典》中大量使用的“依法”无害,勉强将其保留并继续发挥其宣示教育作用也未尝不可。但可以发现,大量使用“依法”在现实中会带来许多问题。

THE END
1.法律法规的全景揭秘所有须遵守的规范与规定在现代社会,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它们涵盖了从个人行为到国家政策,从日常生活到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以下是关于法律法规的一些关键点: 国家层面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它包括宪法、基本人民权利和义务条例,以及其他立法文件。这一系统确保了国家机构以及https://www.gntpr.com/ke-pu-wen-zhang/78856.html
2.几条法律常备的小知识17.法律上不存在骗婚的说法,假设路人甲声称自己身价巨万,某女结婚后发现路人甲其实一文不名,以其欺骗为由要求离婚或申请撤销婚姻或婚姻无效,均不被支持。 18.进行离婚登记即为真离婚,如以假离婚时未公平分割财产为由起诉,很难得到法院支持。最常见的就是,为了买房夫妻双方进行所谓假离婚,不动产转移至一人名下,后https://m.66law.cn/laws/183533.aspx
3.法律条款精选简述与解析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条款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社会秩序和公民权利提供了明确的规范。然而,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人可能难以深入了解这些条款。因此,本文旨在对100条法律条款进行简短的介绍,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二、基本概念 法律条款概述 法律条款通常指的是具体规定着某项行为或状态应该如何处理的文字。https://www.nu445dn1f.cn/gan-xian-diao-wei/813015.html
4.《缉魂》细节中的法律小知识(刑诉刑法民法相关)(缉魂)影评因为觉得电影看的还蛮舒服顺畅的,很多细节非常合理“合法”,所以对其中的部分法律细节略作整理,可能不全或者错误,欢迎指正和讨论。一、刑事诉讼法事件1:李燕下车时身边是两位女性警察。分析:《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可以对人身进行检查,可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140502/
5.买长沙二手房需了解的法律与购房条件一、购房资格与法律限制 根据长沙市规定,购买二手房须满足特定条件。非本地户籍购房者需连续缴存社保两年,而本地户籍如名下已有两套房产则不得再购。然而,对于本地户籍家庭,若旗下一套房产租赁出去,可不计入购房资格套数,仍可再购一套。 二、购房前需关注的法律细节 https://www.jiwu.com/baike/67687.html
6.《法治的细节》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法治的细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法治细则》与《循环正义》一样,是一本通俗易懂、温暖的法理读物。作者具有典型的湖南人特点,不羁侠义。在法律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细节上https://www.ruiwen.com/duhougan/7747866.html
7.法治的细节︱法律为什么要宽恕?作者李红勃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外交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法治中国,不在宏大的叙事,而在细节的雕琢。在“法治的细节”中,让我们超越结果而明晰法治的脉络。本专栏由法律法学界专业人士为您特供。责任编辑:单雪菱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4009-20-4009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2454389933853856737
8.195法治的细节:法律永远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将《法治的细节》看作随笔和访谈收录集或者会更适宜些,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更多法治的细节,也包括罗翔老师在阅读与日常方面的分享。 (韩剧《非常律师禹英禑》) 书中频繁出现两句话,一句是“法律永远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另一句是“人不能成为实现他人目的的纯粹工具”。 https://www.360doc.cn/article/83431286_1097362875.html
9.《法治的细节》读书分享(课件)小学生拓展LOGO 读/书/分/享 好/书/推/荐 《法治的细节》 —法律是社会的压舱石,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 主讲人:XXX 时间:2023年 LOGO 目录 content 01 作者简介 02 内容简介 03 精彩分享 04 读书感悟 LOGO PART 01 作者简介 —法治与人的自由和尊严— 作者简介 罗翔,1977年出生,湖南耒阳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https://www.zxxk.com/soft/41480977.html
10.发生交通事故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吗?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经济困难救助证及一般经济困难对象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时,不受上述法律援助范围的限制。 四、法律援助的细节规定 中国公民获准受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有充分理由证明其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 https://www.64365.com/zs/904590.aspx
11.车门被别人开门磕了个坑之后。。。关于维权的细节及法律细节 车辆折损费。就目前的法律条款来说,没有折损费一说,这个界限很模糊。法院一般不会支持折损费。网上查了一下其他的案例,说是可以去当地物价局的定价中心做车损鉴定,法院是认可的。于是打电话到定价中心咨询,结果那边老师说,定价中心只能定直接损失,间接损失无法衡量。如果对保险定损不认可,https://www.yoojia.com/ask/17-12199180463500419777.html
12.备忘录范文法律(通用3篇)事实被梳理出来后,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让客户去确认。然后,客观陈述法律事实,客观描述相关法律背景情况。具体细节为:(1)注明来源/出处(谁说的)、时间、地点、事情、主体性质/特征(国有/民营、内资/外资、上市、金融、房地产、钢铁等);(2)对客户描述的法律事实和背景情况要完整、全面、不遗漏细节。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ej66u0i.html
13.市场与法治系列访谈财经频道依法行政要制定法律细节 而不是喊口号 凤凰财经:目前中国很多情况是政府出一个红头文件就可以收费,您觉得这些怎么规范? 李曙光:一方面中央政府在推进行政职能的转变,推进行政机构的改革。实际上是建立三个清单制。第一个是权力清单,第二个是责任清单,还有一个是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就要于法有据,不能用红头文件制度https://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ruleoflaw2/